老师是授课机器 学生就沉默封闭

发布时间:2016-8-13编辑:互联网

 

中国青年报     2002-04-11     

 

     多年来,学校教育形成了“知识中心”教学模式。知识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成败、教师能力高低和学生水平优劣的首要标准。而过分推崇知识,导致“人”的失落。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扮演主角,教师和学生都变成了知识的奴隶。为了搞好教学,教师眼里只有知识,没有学生。为了提高成绩,学生眼里只有知识,没有教师。知识成了一道屏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遥远而枯燥。 

     而且,在高考指挥棒下,抓学习是重中之重。其他工作再突出,活动再丰富,师生再友好,只要分数上不去,一切等于零。在很多教师眼里,与其费心劳神倾听心声,感动心灵,倒不如直奔主题抓学习。久而久之,老师的情感麻木了,感受迟钝了,心灵封闭了,微笑消失了。学生是老师的镜子,麻木、迟钝、封闭都被投射下来,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变得苍白。在教师面前,他们心扉紧闭,少言寡语,对老师躲闪回避。 

     然而,教育的真谛是提升人的心灵与智慧,无时无刻不需要心灵沟通。倾听学生,与学生对话,原本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曾有一位中学老师说:“我希望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能够多一些人情味。”是啊,教育过程也是互动的过程。心灵开放,才有真正的教育。学生和老师恐怕都应当转换观念。 

     相互尊重:当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和学生没有本质区别。教师所具有的经验、阅历、成长的艰辛等,学生没有,或较少。而学生有的,如年轻、率真、旺盛的精力等,教师可能缺乏。如果教师能以这个角度看待师生关系,就能从权威者“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走下来,为平等对话创造基础。 

     智慧共享:身处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凭借任何个体的力量要想赢得更多知识,都是困难的。明智的选择是,“教”、“学”双方携起手来,结成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珍视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并毫无保留地与学生分享。学生要积极思考,把个人的想法和观点带到教育中来,与教师分享智慧。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师生互动,智慧相交,享受人类才华的过程。 

     真情互动:生命之中有不断涌动的情感,成长中的青少年,处于叩问生命,探索人生的关键阶段。他们渴望自由,关注自我,也希望与教师真情交流,以获得成长的资源与养分。教师也呼唤学生的信任与理解,给教师力量和智慧。 

     当教师与学生打开心灵,真情涌动,才能为教育注入生机。富有生机的教育,触及心灵,感动人心,最能体现教育的真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