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落实常用文言文字词,分析文章精彩的描写尤其是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自嘲自解乐观旷达的心境以及达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欣赏这张明月图,可以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咏月诗句呢?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梁文道《但少闲人》中对本篇文的描述:就拿苏轼的那篇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吧,全文不过百字,你说他讲了什么大道理呢?没有。你看它的修辞有很华丽吗?也不。但大家硬是觉得它美,硬是要把它看成中国小品文的精粹……
二:自读翻译
1. 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查找资料,扫除字词障碍。同桌之间交流,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存疑。
老师进行释义补充,解(脱下)、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遂(于是)、盖(连词,表原因,原来是)。
2.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天才,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作品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所。本文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
三:朗读入境
学生大声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即对停顿语气的掌握。
四:问题研讨
1. 夜游承天寺,梳理应读出文章什么样的感情? 勾画并指出叙述部分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并回答应读出文章怎样的味道。
① 本文是一片小品文言文,应读出其文言味;
②“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夜游”渗透着宁静味;
③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可读出其喜悦味;
④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可读出其深沉味。
2.根据文章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却脉络分明、结构灵动,可以分成两层、三层甚至四层。两层可大致分为叙事和抒情,叙述今夜的游和表达今夜游赏所激发的情感。三层分为记游、写景、抒情,分别写了记叙夜游此事、对月色的描写、以及对“闲人”的抒怀。四层可分为起因、寻张怀民的经过、笔锋一转对景色的描写、对本篇文章的抒怀小结,符合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一个写法。本文不足百字,却如此繁复,摇曳生姿。
3.依循前面层次的划分,将文章分为三层:记游、写景、抒情。欣赏文章,体会文章之“美”“美”在何处?
写景:月色的“美“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 “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结合全文,思考“闲人”的含义。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
“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景。
五:练习巩固
比较下列两组话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表达效果
1.解衣欲睡&解衣入睡
“欲睡”,想睡但因月色美好并没有睡着,准确的逗引出后面的“月色入户,并且反映出苏轼的孤独。而“入睡”是已经睡着,自然不会引起后面一连贯的事情。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柏影也,如水中藻荇交横
“盖”,原来是的意思,有种恍然大悟的趣味。
六:回顾总结
内容:元丰六年,苏轼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
结构:第一部分,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情感: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在其中。
本文从以上几个角度可以看出的确如梁文道先生《但少闲人》中所说全文不过百字,却是中国小品文的精粹。
七:课后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范文:
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
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