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凡
教学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特别是词)的鉴赏能力。
学习用朱光潜先生总结的写词读词的规律进行迁移来评赏课外
的词作。
教学设想: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学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的资料,进行课堂讨论,
并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希望通过课堂解决的一些
问题。
第二课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具体问题。并进行知识迁
移。
教学难点:如何在学生对词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深入浅出地尝试课
外词作的鉴赏。
教学重点:诗词鉴赏的切入点的选择,及鉴赏的方法。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通过对上一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归纳,导入本课重点。
归纳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为四大类:
1. 想对词这种文学样式有更多的更全面的了解。
例如有关诗词的格律、怎样写词等。
2. 想了解诗词鉴赏有什么诀窍。
代表性的是:短短的一首词,作者为什么从中说出那么多独到的见解。
3. 比较功利、实在的要求。
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加强高考中古典诗词鉴赏题的答题能力。
4. 最具有“反叛”意识的问题:
作者对白辛的词的评价是否太过于主观,有令人难以信服的地方。
对上述四类问题,第一类问题,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在课前以资料的形式(从网上下载的一篇《宋词入门》、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节选)提供给学生,作为有兴趣的同学提高之用。第二类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课外延伸,能力迁移部分考虑第三类同学的要求,给第四类同学提供发表自己意见的舞台。
二、 课文分析、提炼。
引导同学思考归纳朱光潜先生在文中给出的写词评词的诀窍。
启发性提问:
1. 朱光潜选择什么作为评价四首词的切入点?
2. 选择典型情节、运用语言的精炼、情和景的交融,是三个切入点吗?彼此的关系如何?
3. 景和情在文中还有别的表述方法吗?
4. 意象、意境怎么理解?
进一步挖掘。
在引导中概括出下列三条规律:
1. 典型的景是应该能够代表或暗示许多东西的。
2. 典型的情不能一味写景,必须参进一点人情调。
3. 要会知人论世。
以上内容由同学回答归纳形成。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总结。
三、 用上述的方法,来分析朱先生是怎么评白辛的四首次的。你有什么自
己的看法。
同学讨论后发表意见:
1. 朱先生是怎样运用上述方法来评价的?
2. 用这些方法,你对这些词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3. 哪些地方你不同意朱先生的看法,为什么?
四、 课外延伸,能力迁移。
以苏轼的一首《卜算子缺月挂梳桐》为例,来运用学到的方法,解读作品。
1播放作者简介。
2播放作品朗读。
4. 以高考模拟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选择对该词解说不正确的项,并运用所学的方法。
五、 课堂小结。
六、 以行将失传的宋词吟诵,作为本课的结束,兼谈朱先生在文末提到的
词的音乐性。(略)
附板书:见课件
附模拟题:
1. 选出解说不正确的项
A.缺月即没有月亮的夜晚,漏断指深夜,用夜黑来
衬托心境的寂寞、消沉。
B.上阕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彷佛有个
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
C.下阕承接上文而专写孤鸿,说它惊恐不安,心怀幽
恨,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
D.“惊起却回头”写出了作者谪居黄州时对故土的思
念,与屈原《涉江》中“登鄂渚而反顾兮”有异曲
同工之妙。
E.“拣尽”句是作者谪居期间那种寂寞、痛苦,但又
傲岸不屈的心理的反映
2.选出解说不正确的项
A.缺月、疏桐、断漏、幽人、孤鸿、寒枝、寂寞点明了
词的基调。
B.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发作者寂寞、痛苦的心情,景
与情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的特点。
C.全词以精炼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孤鸿的形象--它
幽独冷落,而高洁自觉;不被理解,却绝不随俗浮沉。
“谁见”句写出了作者寻找这样的人而不得的孤寂。
D.词中孤鸿与幽人的形象相互映发,亦鸿亦人。浑化无
迹,境界极为高妙。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学思路(说课)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作为一篇文学评论,作者以“选择典型的情节来表现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作为评词的切入点,结合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旁征博引、举重若轻,自然成文。对于没有古诗词知识积累的中学生而言,要通过短短的一节课,对课文进行较深层次的挖掘是不现实的。为了让学生不至于蜻蜓点水式的对文章浅尝辄止,我在处理教材教法上分两步走。
首先,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提出研读课文的要求。专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钻研教材,通过自己的阅读发现问题,通过小组的讨论来形成一些看法。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在认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1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希望通过课堂解决的问题2.提出希望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给老师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从搜集来的反馈意见看来,学生对词的兴趣超出我的想象,大家对诗词的学习抱有极大的热情,针对这中现象,我不失时机地从网上下载有关宋词的一些入门级的文章,如《宋词入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节选)以及唐宋词鉴赏上有关课文涉及到的作品的评析,以期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古典诗词的常识性的知识。便于在课堂教学时能挖掘得更深入些。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并适时地照顾大多数同学的要求。从归纳朱先生对词的特点的分析,以及评词的方法入手。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诗词评论的技巧。并通过引入课外的作品进行能力的迁移,以高考模拟题的形式,对作品进行筛选错误信息的训练,既降低了课外作品的阅读的难度,同时也训练了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类题目的答题能力,一举两得。
整堂课分四个部分:
一, 从学生的提问导入课文。
二, 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侧重对方法的概括、归纳。
三, 用归纳的方法、诀窍,来印证朱先生的评论,以及自己对四首词的看法。
四, 课外延伸,学以致用,进行高考模拟的实战训练。
为了增加课堂的密度和知识容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课件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并通过多媒体的音像效果营造诗词朗诵的气氛。
多媒体课件,见附件。
教师简介
程凡,男,祖籍江苏南京,1965年10月出生于浙江湖州。1984年就学于浙江师范大学。1988年8月就职于浙江省长兴中学。自此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长期在第一线担任重点中学高中重点班级的班主任兼语文学科教师。1993年起担任长兴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后担任长兴县中语会秘书长。并被推举为长兴县语文学科学科带头人。1996年成为浙江师范大学首批骨干教师培训班成员,并完成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学习,于1998年7月顺利结业。1998年加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并率先在宁波市区教学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尝试,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