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门》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二议论散文两篇)

发布时间:2016-2-27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钱钟书。

2、  对《窗》一文而言,能从众多句子中找出体现作者感悟的关键句;能联系上下文,

解释某一特定语句或词语的意思;锻炼分析比较的能力,能找到比较的立足点并形成特定看法。

    3、对《门》一文而言,继续练习从众多句子中找出体现作者感悟的关键句;能联系上下文,解释某一特定语句或词语的意思;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并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窗

【导入语】

打开天窗说亮话!窗户是我们最常见的事物,生活离不开窗,但我们很少往深处去想它的价值,今天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房子没有窗户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空气不流通,光线会很暗;房子会不好看,感觉像个铁盒子;大房子会像个坟墓﹚对,同学们从实用和审美的角度挖掘出了窗户的重要价值。接下来,请同学们从一个相对抽象的角度认真思考,窗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打开天窗说亮话:人与人相处,必须开诚布公,坦诚相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了解一个人,往往可以从他的眼睛知道他的内心世界﹚。不同的人对窗有不同的理解,大作家、大学问家钱钟书也对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钱钟书的《窗》。

【作者介绍】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现代作家、学者。他的父亲钱基博历任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国立蓝田师范学院等校教授,曾参与20世纪初的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且著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者钱穆、科学家钱学森都是出自这一家族的名人。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时,伯父为他取名为“仰先”,即“仰慕先哲”之义;1911年他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他父亲为他正式命名为“钟书”;1920年即他9岁时到无锡东林小学读书,父亲为他起字“默存”,意思是要他少说话。钱钟书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即他23岁时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即他25岁时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即他27岁时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即他28岁时回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即他31岁时回家探亲,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一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德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即他43岁后,他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德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加以阐发、辨析。

【《围城》介绍】

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在于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深入骨髓的洞见、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述说了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围城》是一部采用西方“流浪汉”小说模式的作品,“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其他的人物和情节随着主人公的经历而安排,不像一般小说那样逻辑严密、故事连贯。《围城》的浅层主线就是主人公方鸿渐的恋爱婚姻史。方鸿渐在海外“游学”数年,回国前花了几十块美金到一个爱尔兰人处弄得一纸假文凭骗过父亲与“岳父”。真才实学的苏文纨喜欢他,而他喜欢美丽纯真的唐晓芙,最后由于他与这对表姐妹之间的种种误会,暂且离开了上海,稀里糊涂地与同在三闾大学教书的孙柔嘉结了婚。婚后,方鸿渐对一直喜欢苏文纨的挚友赵辛楣说:“若是你真娶了苏小姐,会觉得也不过尔尔”,这也算是他在婚姻城堡中的感悟。

全书共9章,可以划分为4个部分:前4章是第一部分,第5章是第二部分,第6-8章是第三部分,最后一章为第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小说主人公方鸿渐1937年自欧洲留学返国的故事开始,接着是他在上海和家乡无锡的短暂经历。先是在归国邮轮上,方鸿渐经不住鲍小姐的肉欲引诱,而堕入了“肉的相爱”,体验了“遭欺骗的情欲”。到上海后,他被动地卷入了与他并不喜欢的留法博士苏文纨的恋爱游戏,而他主动追求的则是政治系大学生唐晓芙--在他主观看来纯洁而可爱的理想中的姑娘,却可望而不可即,并在似乎将要成功之时遭到了苏小姐的彻底破坏。第二部分的中心内容是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的种种风俗风景,主人公以及同行者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以及他们的种种表现。在这时出现了本书的女主人公孙柔嘉,以及其他一些漫画式的人物。第三部分写他在三闾大学期间的经历,极其生动而辛辣地表现了学术圈中伪文化人的面目,而方鸿渐也在不知不觉中糊里糊涂地落入了孙柔嘉的情网。第四部分写方鸿渐与孙柔嘉一起返回上海,在谋生的困厄和夫妻琐屑的矛盾中,最终导致了夫妻“不离而散”的结局。

【课文分析】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找出每一段中能反映行文线索、集中表现作者感悟的关键句。

二、论述方法:本文题目为《窗》,那么是不是仅仅写了“窗”呢?还写了什么﹙门﹚。写“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将“门”和“窗”进行比较﹚。由此可见,本文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述手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比较的手法,将窗和门进行比较,使自己的观点更易于被人理解、接受﹚。作者将窗与门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比较呢?请同学们找出比较点,并且说说有哪些异同。 

        门      窗

从意义上看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 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从进化阶段看 住屋子者的需要 多少是一种奢侈,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本文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将窗子与眼睛作了比较,这些比较使得作者的观点更易于被人理解、接受。本文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除了作比较外,还打了比方,如P64第二段第二行,还引用了诗文和文学作品,使得本文观点明白易懂,雅俗共赏。

三、请同学们做课后联系三,继续练习比较的阅读方法。 

        钱钟书的《窗》          波德莱尔的《窗》

体裁                          议论散文

题材 写的都是窗,都从窗出发进行联想,联系生活,抒发富有哲理性的认识

视角 从屋内往屋外看生发的感受 从外面往窗内看所生发的感受

思路 谈哲理,谈认识 谈感受,谈体验

表达方式 明白地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然后旁征博引来证明或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文章充满知识的智慧光芒。 直接描写自己的想象,抒发自己的感情,文章饱含情感和人文关怀。

四、请同学们再次看课文,并思考课后练习四1-3题。

提示:此类型的题最重要的要点就是结合上下文,将语句和词语放入特定的语境中来考查它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词句的本来意义,而要看它在此时的暂时意义。

                           门

【导入语】

请同学们看这样几句关于“门”的句子,并说说它们的意思是什么?①他本来才疏学浅,结果却被提拔当了镇长,靠的还不是走后门﹙“后门”本来指屋子后面的门,这里用了象征意,比喻通融的、舞弊的途径﹚。②他是个吝啬鬼,想找他借钱,门都没有﹙一个屋子连门都没有,人是不能进屋子去的,这里可以做这样的解释,把这个人比作一间屋子,他的私有财产是他屋子里的一样东西,没有门,人们也就不能找他借钱了,拿不到他私有财产了。这里用的也是象征意义﹚。③他不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却以为只要多多打扮就能装点门面,真是痴心妄想﹙“门面”本指商店房屋沿街的部分,比喻外表,外在的美好东西﹚。

这些都是从门引申出来的象征意、比喻意,而且这些意义已固定化了。那么,在生活中,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关于门的观点、看法吗?你们还能把门想象成什么意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①门是通向外间世界和未来生活的通道。开启一扇门,就意味着与他人的沟通、理解、友谊、温暖,也意味着新的生活在展开、在延伸、在继续。即使遭遇的是厄运和失败,你也能在与它们的搏击中得到生命力张扬的欢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要大开国门,放眼世界,不能闭关锁国。②指一种途径,如通向成功之门,勤奋是智慧之门的钥匙等。对于门的意义有了如此多的解释,那么,我们看看莫利笔下的《门》又具有哪些内涵呢?

【课文分析】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用笔勾画出表示莫利笔下的门的深刻内涵的句子,并请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

①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这个句子在文章一开头就说出来了,暂时先不去管它,等呆会说到了后面的内容时再看。

②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所以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比如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吵架,结果这个学生竟然打老师。当这个老师进入这间教室的门时,他并不知道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不知道他进入了这间教室会发生什么事情,他没有想到会有学生对他做出过激行为。又比如当我离开重庆,千里迢迢来到棉湖,当我即将走入校门时,我不知道迎接我的会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在这里立足。当然,当你打开一扇门,等待着你的,有可能是美丽的令人欣慰的东西,也有可能是不愉快的东西。在课文中作者是以家庭生活为例来说明这扇门的。那么,这是一扇怎样的门呢?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注意:开门的人不知道面对的是什么?不知道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也就是说,他对未来是未知的,未来对他是不可预测的,充满了偶然性。这是什么之门呢﹙命运之门,含有人对命运的不可预料之意﹚。

③当我再一次打开这扇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联系前文“漠然地转动着那与你的命运休戚相关的门”,这里的门同样是命运之门,作者用职场生活来说明命运之门的不可预知性。但是,在这里,“再一次打开”的“再一次”含有命运的重复性,即发生了相同的或相似的事情、抑或在不同的时间遇到了相同的人。此时,有可能这一次遇到的结局和上一次遇到的结局就不一样了。由此,命运是完全不可预知的吗?应该不是的,因为它已经发生过了。而且,职场生活中只要不是走后门,相应的才能对应相应的工作,对应相应的薪水,它们之间是成正比例的。此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会成为你把握命运,走向成功的关键。此刻的命运是否又带有可预知性,带有必然性了呢?

这第二第三段主要就是辩证地说明了命运的未知性、偶然性和可知性、必然性,它们是矛盾统一的。

④有各种各样的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这里的门应该是什么门呢?请同学们看这几个字“掩盖”和“悬念”,正是因为门内部的事物被掩盖了,人们看不见它,这才给心造成一种悬念,使人产生一种想探索的冲动。这是什么门呢?这是通向未知世界之门。在这未知之门外,人充满了好奇心,想跨进门去看个究竟。这扇门成了推动人类探索求知,寻求进步的动力,它激起人的好奇心,激发人的求知欲。不同的门有不同的意义,有着不同的内部事物,吸引着不同的人们去探索它。文中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去举例说明了这不同的门。

⑤开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五段作者举例说明了侍者、购书人或买商品者、仆役、牙医女助手、护士,它们开门的方式不同。这里作者从社会众生的角度说明了开门方式的差异,不同的开门方式反映着不同的人群心态与社会风貌。那么,这里的门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门呢?它应该带有两重意义:一种就是它是物质形态的实实在在的门,不同的开门方式反映着不同的人群心态。另外,它还是社会生活、人类社会现象之门。这扇门演绎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从这扇门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态度,甚至于精神面貌。

⑥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快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结合这句话下文“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约束”,“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人在关着的门内,是最真实的自己,他可以自由地倾泄自己的情绪,不用在乎别人诧异的眼光,他可以大喊大叫、大吵大闹。他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这里,牧放的马群就是指受人管束、没有自由、只有群体,没有私隐。而人却可以在关着的门里独自享受生活生命带给他的欣喜,也可以独自舔干自己的伤口,尤其是当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私时。这里的门是物质形态的实实在在的门,也是一个人生命况味之门。

⑦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这里的开门与前面第四段中的门有相似之处,但有着更多的人文内涵: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等人间至乐的情感体验。这里的门可以理解为丰富多彩的生活之门。这里的关门相反就是指一段愉悦情感体验的结束,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结束与完结。注意,这里“最终判决”是指最后的结果,“表白”指表现。“判决”在这里不能解释成判断、表白或法庭的判决,而是指生活的最后结果。

⑧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作者说明了开门和关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重点提出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指出了关门的悲剧性。

现在请同学们回到课文第一段,说说“开门”和“关门”在人生中的含意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开门”指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关门”指一个结束。因为“开门”和“关门”有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有着至乐的情绪体验,也有着完美丰富生活完结时的悲壮,它们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它们是如此的重要,所以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二、小结:本文紧紧围绕一扇门,以发散性思维辐射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命、对命运的看法,引发人的思考,思想丰富深刻,涉及到多方面的人生命题,如家庭生活、职业命运、社会众生、生命况味、人生的终极思考等等。每一命题都从门开始,最后又归结到门上来,形散神不散,形成一篇颇具特色的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的议论散文。

附:板书设计

命运之门

偶然性、未知性﹙家庭生活﹚

必然性、可知性﹙职业命运﹚

开门与关门:含意最深的动作,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

  

 

 

 

 

                               

生活之门:至乐的情绪体验

生命况味之门

人类社会现象之门﹙社会众生﹚

未知世界之门﹙人的好奇心﹚

 

崔莺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