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8-21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结合文章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体会作者并树立自己的生态意识、忧患意识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难点:结合文章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记得在开学之初,我给同学们放过一部央视记者柴静录制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那同学们能不能回忆并概括一下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用这样的句子“通过。。。。。。揭示。。。。。。。告诉我们要。。。。。。”进行概括。

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柴静为此片的录制做了哪些工作,付出了哪些努力?

除了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以外,我还觉得还有。。。。。。使得此片不仅在国内甚至世界都引起不小的轰动,这就是电视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以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这种新的文体--报告文学。

二、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特点要求真实,及时,反对虚构,注意:在及时性方面,消息、通讯是最强的,报告文学在时间上不像消息和通讯报道的都是前一天或当天的事,有时是已发生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深入调查和细致报道。文学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报告文学则是对某一事件、现象的历史渊源、经过,事件造成的后果、影响,涉及到的社会范围,将来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影响作深入调查、了解、反思,蕴含着作者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

三、感知课文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文章来看看,这篇文章节选自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奖《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题目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题目告诉我们那些基本信息?

2、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全文,可以仿照刚才我们概括《穹顶之下》的方法,用本文“通过。。。。。。。来揭示。。。。。。。告诉我们。。。。。。。”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3、我们用文中具体的内容来印证

今:荒漠  恐怖

昔:绿洲  仙湖

原因:四盲

同样的悲剧:

最后发出呼吁:

四、研讨写作特点:

本文是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这就是报告文学的优势所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是如何体现这种优势的:

(一)、第一个特点真实性

1、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真实的再现眼前的所见所闻:

文章从第十五自然段开始,引领我们看到“号称千年不倒的胡杨林”,看到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引领我们来到罗布泊的边缘,看到“大地裸露的胸膛”,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在作者的心被深深刺痛的同时,我们的心何尝不被深深刺痛?

(二)、报告文学不仅注重真实性,还注重其文学性(形象性、抒情性)

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运用。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揭示罗布泊悲剧的原因,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

五、拓展

幻灯片出示罗布泊湖心的一块石碑,你也在这儿立块牌子,写上一句话来警示人们要保护环境,要有生态意识。

 

周忠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