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民族教育基金投入,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
陆庆开
摘要:随着网络、广播、电视等文化传播媒介迅速发展,农村乡村每个角度都充塞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改变了农村文化生活方式,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山歌、民间刺绣工艺等已有所复兴,但因为外来文化的渗入,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古典传统文化濒临灭绝,或者同化,或者丧失了它固有的原生态特色,这急需加大对民族教育基金的投入,以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带动少数民地区旅游业等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加大 基金 投入 继承发扬 民族文化
为促进民族民间文化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传承及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挽救日渐消失的布依族人民风俗人情和精神文化,同时可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文化产业的后备支撑,必须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基金投入。
一、着实抓好民族文化教育基金的投入,做好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开设与培训师资的落实
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得力于民间有良好风俗少数民族村落代代承传,但由于近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人力资源的输出,广大农村中青年长期在外打工,一些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村落已失去了往日那山歌遍野、琴胡悠扬的动人场面。特别是节假日,往日古朴、浓郁的文化气息已是难遇踪迹,能够继承和发展的,已是寥寥无几。作为文化传承所担负的教育基地--学校,理应担当起来这一重要责任。以目前的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处境:教育专项基金的投入所存在的局限性和有效性促使管理阶层固步把关;师资的匹配严重的缺失或不合理导致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达或失去航向。因此,要真正抓好民族文化的兴起和繁荣,必须抓好民族文化教育基金的投入,只有投入经费,专项管理,对硬件设施和软件(科学性、有效性的计划、方案和具体奖励措施)进行科学管理,并加大培训师资的选拔与任用。任用师资,可以就地取材,选拔具有特长的在职教师担任专业授课;也可以在当地聘请能拉会唱、具有一技之长的长老上好培训课,对即将遗失的民间文化技艺重新恢复并完善起来。真抓实干,并不断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方式,提高办学、培训和演艺的挡次,让学生成为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继承人,学到一技之长,在走出校门,弄出一招绝活,那么,凭这一技艺,可以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同时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尽一分力,发一分光。
二、把民族民间文化培训与地区农技培训挂上“连锁”勾,让老百姓在获得竞技娱乐中获得实惠,让民族工艺在培训中发扬光大
黔南人民的布依族妇女喜欢刺绣,一些村落的中年男子爱用竹篾编织竹椅、器具,剪纸和擅长酿造土酒的人家也比比皆是。我们在着力培养大批会唱会跳会写会画会吹拉的同时,不妨也教会他(她)们会织织土布、会绣绣衣裙、会用布依语言对外地客人说一句富有风味的“mai2shu1bailan2dao1(欢迎您下次再来)”“nai2lile1(多谢了)”。在省级的旅游景点甲茶,还听说了年轻的布依老乡用不很纯熟的布依话跟游客作了打鱼方法的介绍,言辞混杂些许的汉话,我们对这种“夹生”或即将流失的语言感到痛心与无奈。因此,为了让这些民族元素重放光彩,为了让这些物种得以继承繁衍,应以这些物种培训作为契机,适当地揉合民间技艺的内容,让丰富有趣的培训内容增加群众的生活乐趣。其次,结合当地的文化实际,即结合当地特产,旅游特色。如平塘县景点甲茶,有丰厚的篾竹资源,可以采集篾竹进行编织器具;那里农村妇女培训刺绣,教会她们一定的绣花技巧;那里的饮食特产“鲜鱼”和“嫩竹笋”可以培养更好的餐饮能手吸引更多的游人做忠实的“回头客”。节假日的码头或河岸上,让一些通过培训的年轻青年男女,以对歌为趣,以挑战为乐,以颂扬山水田园来渲染景区氛围等等的比赛促进地方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三,农技培训和民间文化培训相辅相成,以促进农村人才素质的提高。民族民间文化渗透其间,不仅获得劳动技艺的实惠,更有益于身心得到愉悦。譬如刺绣,剪纸或是织布,再通过竞赛后,对其工艺品进行回收,展销,老百姓既得到实惠,有了成就感,同时通过竞技比赛,促进技术水平提高,民间技艺也得到长足发展。另外,少数民族语言在地方文化中仍然具有其生成价值,它在交流中依然发挥其独有的魅力,因此,培训并继承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目前黔南平塘西南部的四寨和甲茶、西北方的西关等边远山区仍然盛行布依话和苗话的交流。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大比拼交流竞赛可以促进这些语言文化的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在民族地区进行长足久治的前瞻性规划实施
只有真抓实干,立足长远,才能有效地让民族文化活跃生光,生生不息。靠下一个指令,复制一张计划、一个方案和一个课程表的摆设,或者一套无人顾及的乐器和玩具,在领导者面前成为立项虚设的道具,是无法使民族文化的灵魂得以重现生机的。只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把好脉膊,加大宣传力度,与群众密切联系,关注他们的劳动生活所需要的、想百姓所想,在文化精神的层面上,得到愉悦和健康发展,让他们融入其中,主动接受并承担培训与乐于参与这份“乐事”。有效的计划和长足的发展眼光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分工。如培训教师和特邀教师及组织者的任选,这些文化组织的继承既要考虑其具备的资质和管理的水平,既不能喜大好功,也不可掩过是非,巧设名目,套取资金,造成资金的浪费。而应该是稳扎稳打,逐渐成形,有所气候,关注长期功效。它最大的实惠者是老百姓;最具说服力的是文化活动的方式的提升;最让人信服的是地方的长治久安的和谐氛围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一个民族乡镇,如果在新年过节期间,看不到一点歌舞赛事娱乐的场面,只有狂热的聚赌和醉眼惺忪的行酒者在狂饮,那只能说明这是倒退了的荒蛮时代的部落,不是进化了的现代文明人在生活。因此,抓好民族民间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具有挑战性的民心工程,需要决策者和领导者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前瞻性地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
四、有关布依族民族民间文化内容的开展和教学方式的独特性
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它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内涵丰富,各有特点。就拿黔南州平塘县情的镇中学来讲,民族民间文化技艺教育教学如打陀螺、竹竿舞、腰鼓、走高跷、打号尾可在校园内开展。餐饮类:花饭、土酒制作技艺可在食堂培训;手工类:地方剪纸、刺绣、土布制作(含有布鞋、花围裙、鞋垫制作)、竹器制作,布依族山歌教学、布依语言传承等等可用课余时间培训。器乐类:二胡、唢呐、竖笛教学 舞蹈类等可作为兴趣小组开设兴趣班;布依族歌舞(敬酒歌、栏门歌)可通过节假日或喜庆宴会方式传教。
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婚丧礼仪司仪的培训:黔南民族最为重视婚嫁和丧葬等重大礼仪的举行,每逢这种节日必须聘请一位有影响力的司仪主持人。主持人具有良好的文化、礼仪、民俗知识,在礼仪活动现场负责推进程序、调节气氛、沟通关系,目前,在村寨里主持这类活动的寥寥无几,有的甚至几个村仅有一二名,严重的缺失,往往削弱它应有的魅力。这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开设,必须加大师资的配备和资金的投入,以用于办公、用于奖励学有所成和开展竞技,促进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方可为布依族文化的历史追溯提供人力资源。校园体育场可为民族民间文化技艺体育类教育教学提供场所、学校食堂为省级中学食堂验收标准可为餐饮类如花饭、土酒制作技艺提供培训基地。手工类如地方剪纸、刺绣、土布制作、竹器制作等可请当地有名的工匠师傅作培训传授。语言类如布依族山歌教学,我们的学生本就土生土长,在家中可谓是手到擒来、器乐类如二胡、唢呐、竖笛教学,舞蹈类如布依族歌舞(敬酒歌、栏门歌)的教学等有景区工作人员的全力帮助。而少数民族语言则聘请专门教师,如双语教师,或聘请有特别水平的地方长老。在上级正确的领导下,组建了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设有多个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加大体育教学力度,增强学生体能,大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形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根据学校现有的优异办学条件,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五、鼓励民族民间文化各种协会组织的创建,促进交流与合作
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少数民族、保护民族资源的意识,着力推动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政府部门可以鼓励各乡镇成立各种协会,提供资金保障,鼓励热心人士的参与,利用串农家、访古迹、学手艺、谈心得等活动进行调研采风,丰富民族民间文艺创作素材,让民族民间文化积极发挥其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引领和推动作用,以文联为引导核心,协会为中轴,参观各地的历史遗迹、民族刺绣等景观景点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山歌氛围较浓厚的村寨建立山歌协会,邀请外地歌手进行对歌、赛歌交流,专人录制视频和歌本,并选拔优秀歌手进行长期培训训练,带好一班人马,以此来促进山歌文化的繁荣发展,利用各种节假演出机会,推荐歌艺人才,塑造黔南良好形象,夯实山歌等民族文化的底蕴;通过协会交流和采风,让大家深切认识到黔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资源,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为增强发展后劲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协会,必然具备文字记载,科学规范档案管理,填补以往存在的遗漏和空白,对将后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社会、经济、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布依族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要充分认识到布依族文化目前所处的困境,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历史责任感,提高保护、传承、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尊重我们少数民族间的思想感情、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让许多已经汉化的布依族人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已的民族风俗习惯,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增强布依族人民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少数民族文化的再现,将是我地方文化的最大亮点。特别是当今对旅游业大力投入,文化氛围更是要求地方匹配的民族文化特色,为我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及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注入更多元的生机与原生形态,更多的吸引外来游客,有力促进我州山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尽早实现小康社会。
陆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