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说辩的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战与和皆出于利。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
1、正音正字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杞(qǐ)子
2、语言点
A、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B、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作疆界。
C、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D、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E、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三、学生熟读课文,自主学习,翻译全文
四、布置作业:抄写译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所以这“话”可不是随便能说的。(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一句话就打动了赵太后的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他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不但熄灭了赵太后的怒火,还令她欣然纳谏。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明的说客。在春秋战国时代,像他一样高明的说客比比皆是。烛之武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检查预习的情况,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语句翻译(出示幻灯片)
三、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出示幻灯片)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段:迫晋退兵
小结: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郑国对晋国的无礼和背叛,这是晋国出兵的理由,但秦国仅仅是以盟军的身份助战而已,与郑国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是烛之武游说成功的基础。
四、精读烛之武的说辞,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
1、烛之武游说的核心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利,害)
2、你认为哪句话打动了秦伯?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如果你是烛之武,你打算怎样劝说秦伯?
(先表达为秦国着想的立场态度,来博得秦伯的好感,然后阐述亡郑、保郑之于秦国的利害关系,再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两国关系,破坏两者的联盟,促使秦国改变主意,化敌为友,退兵助郑。)
4、这段说辞语言非常精炼,可分为五层。概括各层大意。
①语气谦恭,博得秦伯好感,暗示亡郑对秦无益。
②说明亡郑利晋,动摇秦伯的决心。
③说明保郑利秦,以利相诱。
④以晋对秦的背叛事实离间秦晋联盟。
⑤一针见血地指出晋国是秦国的威胁。
小结:烛之武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说客,运用精炼的外交辞令化干戈为玉帛,说退秦师,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他这一番说辞真可谓“一语中的”、“一言兴邦”,很有针对性和艺术性,需要我们好好体会学习。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说的人笑,一句话也可以说的人跳,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效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五、探究学习比较阅读《蹇叔哭秦师》,讨论:蹇叔的劝谏为什么不成功?
蹇叔哭师 僖公三十二年 左 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同样是劝说秦穆公,为什么结果截然相反?秦穆公是一代霸主,蹇叔是他非常器重的老臣,穆公在决策之前主动征求蹇叔的意见,可见并非刚愎自用之人。可是最终却弄到君臣反目的地步,究竟责任在谁?如果蹇叔在劝谏时能注意说话的方式态度,讲究策略,而不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教训后生晚辈的架势,也许穆公会重新考虑出兵的事。如果蹇叔能在军队出发前主动找穆公好好谈谈,而不是哭着说丧气话,也许穆公不会对其破口大骂,连自己的君王身份也不顾了。如果蹇叔能够在送儿子参军的时候主动找孟明等将帅分析敌情,告知防御策略,而不是只向儿子哭诉,也许秦军不至于在崤之战中一败涂地,连三军统帅也被俘虏。)
小结:为人处世,要学会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与别人交谈时,要注意说话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努力营造和谐的气氛。尤其是向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良药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六、合作探究,分组活动:把握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各小组选择一个人物,为课本剧写一段角色分析。
烛之武:个性鲜明,才华出众却一直不得重用,牢骚满腹,但深明大义,能够顾全大局,只身入虎口,成功游说秦伯退兵,可谓智勇双全的爱国辩士。
佚之狐: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但城府很深。(这个人的个性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郑伯:善于纳谏,知错能改。
秦伯:唯利是图(可以引导学生参考阅读课后练习三)
晋侯:头脑清醒,理智行事,深谋远虑,能够随机应变,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宽阔胸怀,终成一代霸主。
小结:这篇课文中,烛之武是主要人物,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正面表现了他的鲜明的个性和杰出的辩才,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他的人物都从侧面烘托了烛之武的智勇双全。虽然这些次要人物只有片言只语的描写,但都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七、布置作业:
1、归纳语言点
2、以“说话的艺术”为主题设计制作一份小报,在班上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生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待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 “夜缒而出”四字能否删掉?
不能,这四个字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5、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
①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说明亡郑利晋,动摇秦亡郑决心。
③进一步说明保郑利秦,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考虑退兵
④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⑤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使秦决心退兵。
小结,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甚至获得不仅于此的好处:秦郑结盟,秦派军队戍守郑国。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6、第四段可否删掉?
不能,晋的退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卓越的外交才能,同时刻画了晋文公的霸主形象。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二、写作特点
1、叙事有波澜,引人入胜
2、写人个性鲜明,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作者通过语言对烛之武作了正面描写,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集中地刻画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而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正侧面描写的结合运用,使烛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他的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值得我们学习。
三、讲解课后习题并布置作业
小练笔:设置一个情境,劝说某人接受你的意见或者建议
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