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潮汐因快乐而升--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动力

发布时间:2016-9-4编辑:互联网

 摘要:

    只有改变目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懒散厌怕的不良状态,通过阅读教学唤醒其语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之乐读善学,才有可能实现新课标的语文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钥匙。描划易,实践难,任重道远。本文立足于积累交流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些许经验和体会,尝试探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源动力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状  内力觉醒  阅读教学策略  终身发展

尽管对于”语文”的含义,存有多种不同观点,但是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着这一教育教学目标,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用书(以下简称苏教版)分为必修课本、选修(包括《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红楼梦选读》等),并辅之以读本,内容经典、丰富、流光溢彩,以期通过文学文本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是,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学困生比较集中的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困难现状: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差,对于常用的字词经常写错、读错,甚至还有不能够根据拼音读出汉字的;知识面太窄,有阅读习惯,也只是对网络小说或漫画书籍的阅读;不善于动脑筋,分析理解能力差,有一定的阅读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平时的与老师、同学、家长的交流上;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够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令人忧虑的的是孩子们对待语文学科的态度----他们不重视语文学习,甚至是极度的轻视,更有甚者厌恶语文学习。试想,带着这样的态度学习,还能谈得上学习经验的积累吗?还能谈得上学习方法的总结吗?还能谈得上语文成绩的提高吗?既然不能,我们的语文的教与学便陷入一个窘境:学生不想学不愿意学不喜欢学,教师讲的学生们不愿意听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参与,于是乎,语文成绩一落千丈,语文素养似乎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天方夜谭了。

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当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校教育的,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孩子自身资质的。但是,我始终认为,对语文学习的漠视、冷淡、厌倦才是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所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指出:“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 如果说,人的心理只包括着“理”和“情”的话,那么十分显然,要震动一个人,“理”是远不如“情”的,要号召一个人,“情”比“理”容易;要完成某种事业,作为原动力,“理”的力量怎么也无法代替“情”的。有人说:情感是任何管理不可缺少的润滑剂,由感情作用而产生的行为动力是自觉的而非被动的。所以,作为教育者,作为语文教师所最应当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并培养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与“趣”,热爱阅读,渴望表达,成为语文学习的“达人”。

“生命的潮汐因快乐而升。”这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至理名言。快乐才是最大的生产力。放入教育中,尤其是语文教育教学中去理解的话,我想,那就是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担当的重要使命的本质是: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在与前辈先贤的对话中受到熏陶、得到启迪、获得提升,进而以内在的驱动力构建自我,最终收获生命的快乐。

每个人的力量均表现为两个方面:外在力量和内在力量。学习动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力觉醒”当是教育追求的最终方向。最为教师,教给孩子多少知识,引领孩子考取怎样的名牌大学,这些“动力”都无法与“学生内力觉醒”相比较。当每个孩子真正的内驱力被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自我发展意识等等终将被孩子实现。一旦遇到困难,他也将真正具备挑战的勇气和能力!同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将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懒”、“散”、“厌”、“怕”的“坏心情”转化为乐学、勤学,并最终由此获得生命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描画图景易,付诸实践难。联系语文教学实际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当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本、读本及大纲列出的必读书目,通过阅读、解读经典,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欣赏,自觉构建,获得深刻而又新鲜的并极具个性色彩的启示。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语文学习的源动力呢?

首先,教育者应该首先受教育,我们教师本人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不断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在语文的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自己的天地。

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读书看报,扩展自己的视野,怎么能够对学生起到引领和教育的作用?怎么能让自己在课堂上不断的闪现智慧的光芒?又怎么能使学生因为你的原因而爱上语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教师千万不要把分数看得过于重要,不能过于功利。功利的课堂培养不出对语文的真诚的热爱。在这里,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教育者本人的学习呢?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文学欣赏的范例。第一,他们要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兴趣爱好对教材内容做第二次的选择,甚至是自我创作范例。第二,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和魅力影响和指导学生的阅读与二次构建。第三,教师还必须有足够的技能和知识组织学生获取和发现,消化和吸收。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用眼睛看,用心灵感受。教师,是孩子们文学趣味的第一激发者;教师是孩子们能以审美态度观照作品的第一引导者。

其次,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巧妙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所精心选择的阅读文本应当是科学的、有示范性的、生动的。所谓科学,即学生能够通过此篇的阅读获得规律性的体验;示范性,就是这一文本可供学生模仿和学习;生动的,就是说这篇文章能够在某一方面(语言、情节、情感、思想等等)引得学生的好奇和喜爱,从而刺激他们的阅读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增补教材以外的反映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社会政治文化最新动向的内容,满足学生求知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解决教学内容的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做人问题,相信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巧妙组织教学内容。切忌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要当好“推销员”,方法要灵活多样,把自己要教授的教学内容从满足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的角度,“推销”给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讲”,一定要基于学生的“读”和“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一定要从语言入手,从文本出发。所以,学生的自我阅读十分重要。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触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阅读经验,对作品做出进一步的再创造。教师在其中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加深、总结对作品的理解。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典范的优秀作品真是举不胜举:《沁园春长沙》不妨引导学生体会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踌躇满志,胸怀天下的激越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是多么激昂的诗句,又怎能不激起学生激情的浪花?《离骚》中憔悴而踽踽远行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字字滴泪,字字滴血。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感,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能不让师生感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又无不给我们诸多深刻的生命启示。

有一次在阅读写作训练课上,我挑选了美国女作家,精神楷模、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的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章不长,但结尾处留给人们一个问题: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度过?我从这个问题入手,联系学生的切身体会,开始赏析这篇课文。在我动情的介绍作者的身世,动情的示范朗读全文后,对光明,对眼睛并不重视的,天天生活在蜜罐中的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明白了人要好好珍惜现有的一切,否则失去了才觉得宝贵。课后的心得,有位学生写道:以前,我觉得课文听不听,认真听不认真听无关紧要,通过用心理解凯勒的心灵世界,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语文,今后我要从丰富多彩的语言中更多地吸取精神营养……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传递真挚的情意,共奏和谐的乐曲。优秀的文化,崇高的情感,就是这样润滑、驱动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更加关注语文。

再者,创设成功机会,给予成功满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每周读书笔记点评活动,让写得好的学生走上讲台,宣读自己的作品,请同学共同点评,要注意让尽量多的学生走上讲台,学生在台上作为作者宣读很激动很兴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葛媛媛在体会文章里写道:“每次读书笔记讲评课,总会给我带来太多的激动与兴奋。我总喜欢用眼角偷偷瞄着讲台上那一摞夹着纸条的本子,总想在其中找到自己最熟悉的那本。又企盼着能亲自上讲台读自己的周记,在读自己的文章时,内心总是澎湃不已,自己都能听见心快跳出嗓子眼的声音,可自己依旧克制着微微颤抖的嗓音和激动的表情,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将自己好好表现一番。……在这种极欲表现自己才华的欲望中,我学会了观察。……往往在一篇周记讲评刚刚结束,我已开始构思下一篇。” 实践证明,让学生走上讲台,体会成功的满足,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方法。

另外,学生作为读者、听众,在教师组织下,对照自己的文章,参加评论,切磋写作技巧;增进了解,实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交流。正如一位同学在体会文章中写道:“当作为作者时,我愿意将我的感知与所有人交流,让大家听到我的心声;当作为听众时,我不断地接受对方传递给我的信息,让我觉得深处其中,体味另一种生活。这种交流方式让我们同欢乐,共悲喜,亲密得如同一家人。”读书笔记评讲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得到成功的满足,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总之,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就要使学生对学习有个正确的认识,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内在力量的源泉。作为教师要想尽办法把学习过程设计得既有难度又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探索的艰难中去体味成功的快乐,而不是把“攀岩活动”变为“平地行走”,高中生还是愿意“登上险峰”看“无限风光”。

努力培养这种“永攀险峰”的愿望,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工作。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我们付出热情与真情,教师的真情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的热情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动力资源,教师富有创意的方法则是送给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门票。

以上,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的一些肤浅见解。为了配合阅读教学,在学校教育方面,我们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首先我们会开展语文学习周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放松心态的去参加诗朗诵,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比赛本身就是学习,经过一周的学习之后,我相信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这一周里的有限的知识,最大的收获是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其次每周三中午的时候都会有学生自己策划、编辑、自己广播的节目,通过这些节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让更多的同学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也让更多的学生懂得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方法和渠道,语文的学习不是枯燥的,是有很多的乐趣可言的,同时语文的知识也是广阔无边的,是要我们不断的努力的。第三每天中午都会有图书馆的阅读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功能,让学生学习在课堂上可能学习不到的知识,思考不到的问题,在学习与思考之中自然而然的学习语文。第四开展拓展课。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开展的拓展课是对语文学习的极大的促进,虽然有的拓展不一定是直接针对语文课开展的,但是任何拓展课的学习都会对语文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语文学习是其它学科的基础,但语文学习也需要其它学科的支撑,她们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第五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课文,反复的品读语言的基础之上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作家智慧的光芒。第六,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有个人见解的批注。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在语文课上了教给了学生太多的模式。读屈原,只能求爱国主义;读祥林嫂只能其眼睛进行赏析。这种程式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在文学欣赏中的惯性,扼杀了兴趣与创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民主,使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教材每页的空白处评点批注,使学生们在思考中真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强烈乐趣与巨大冲击,最终实现阅读的自觉化。

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到这个世界上,作为语文老师,要让他们在亲自采摘果实的劳动中体会到真正的乐趣与果实的香甜,使他们乐此不疲,进而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也会期望拥有并最终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园。我想,这才是一个语文教师最期望学生获得的人生财富。

 

 

吴培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