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学生随笔)

发布时间:2016-11-7编辑:互联网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为《<论语>十二章》,其中有两章,我认为是孔子的自我介绍,就是孔子的自传。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按照课本注释以及教参、课辅资料、《初中文言文全译》译文如下:

第一章,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三章,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我觉得这些注释与译文不太符合《论语》原文的意思,原文的意思主要是孔子介绍自己的成长阅历,告诉他的学生人生如何立志,如何做人,如何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即做君子,追求贤人与圣人。

两章对应图:前一个是概括叙述,后一个是详细叙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首先,我觉得课本注释与参考书等资料译文不符合孔子的教育思想。你看,把孔子的教育当作近代的科举教育、应试教育,以抓分数为主的教育,以科举制度、应试教育思想解读《论语》,这是一点不妥当的地方;《论语》贯穿全文的是立德树人教育,尤其是《学而》很明显表现出孔子的办学思想、教育思想,未能翻译这种思想,而把孔子解读成了水平很低的老师,这是第二点不妥;孔子办教育,不是国家办学,孔子只能按照他那个时代的需求,确立办学的教育思想,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组织孔子的学生考试,他必须自己提出教育目标,教育方针,教育原则,教育方法、评价体系等,从哪里体现出来?从《论语》中体现出来。但是译文没有反映出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方针。

其次,采用体验式阅读《论语》,才能读出孔子的人生体验,体悟到孔子的人生阅历,就能感受到《论语》中表现的孔子的博大思想,才能体会到孔子是真正的圣人,孔子之后没有第二个老师能与孔子这位老师并列。

我在五十岁之前,对《论语》只能按照课本以及教参的解释与翻译来理解,人云亦云。随着修身养性的提升,慢慢能够读懂一点点《论语》。五十五之后,阅历更丰富,《论语》的言语,特别是孔子的自我介绍,我有了体验,深感孔子话语背后另有含义,绝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含义就是孔子的阅历,即以阅历读阅历感悟阅历,称为体验式阅读。

 

果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