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9-19编辑:互联网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 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 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 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 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 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 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 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 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 理清课文结构, 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 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 人原则,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了解

闻一多

 

 

重点研读第一部分,赏析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

课外拓展

闻一多(1899-1946) 1922 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 究文学。1925 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 《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 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 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 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1 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教师大 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 2 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3 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 中画线部分的意思。 )

1.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 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 语吗?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 2.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讨论)

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 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的风范。

 了解闻一多

 

 

 

赏析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

课外拓展: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 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的风范。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            说和做   

        卓越的学者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大勇的革命烈士        “说”了就“做”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 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 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三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为自己写 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 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 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学 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 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达标。

 3. 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反思

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 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 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 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 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 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吴明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