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发布时间:2016-4-16编辑:互联网

 惠安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班级:高一(  ) 班 姓名:      组别:   编制:郭娜 审核:王维平 日期:2015.02.06  编号:15

【课题名称】登 高

【学习目标】1. 概括诗中景物的特征;2.体会分析诗中复杂的情感;

导读及背景 1、导读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说,《登高》“前无昔人,后无来学”,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先前诗人写这个题目的就难以数计,杜甫登高,何所闻而何所见?他看到的和听到的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全诗词语、意象也都是诗歌中常见的,难能可贵就是杜甫依靠真挚深切的情感贯穿,赋予常见的意象以新的内涵,再加上卓绝的形式技巧,使这首诗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2、背景

《登高》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到达夔门,一住就是三个年头。在这三年里,生活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内容理解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分析鉴赏 6、仔细体会前两联写景的句子,概括景物的特征,并说出诗人面对此景可能产生的感受。

5、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八意”,即八可悲。写出你从最后两联读出的情感来,并作简要分析。

反馈 7.默写这首诗:: 评价:

 

郭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