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10-13编辑:互联网

 公开课:抒情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内容:以张耒《夏日》这首诗及其试题为例讲解诗歌鉴赏的技巧

重点:答题技巧和答题步骤 

难点:组织语言、表述答案

同学们好,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到了,诗歌鉴赏是语文试题中的一大题型。今天,我们以张耒《夏日》这首诗及其试题为例讲解一下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先看一下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   虚枕:空心的枕头.

首先,我们整体上把握一下这首诗,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古诗鉴赏题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或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相应的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这首诗前三联都是写景,最后一联抒情。

一般的,整体上把握完诗歌后,我们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就是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现在只想做个樵夫或渔翁过完这一生,诗人喜欢渔樵这种悠闲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过着这种生活,所以诗歌的志愿就是:归隐村野、终老乡间。那么他为什么想归隐呢?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要获得这些信息,我们还要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虚枕:空心的枕头,知道虚枕的意思,就能知道“纳虚枕”是什么意思。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这首诗不是非常有名,没有名句。但可以着重思考最后一句。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1、张耒《夏日》这首诗运用了反衬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请具体说明。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先看第一题:

1、 张耒《夏日》这首诗运用了反衬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请具体说明。

题干已经说明了写作手法和作用效果。那么我们只用回答过程: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如何形象的描写刻画的?并且结合“反衬”二字。

夏日昼长,乡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如果环境不清幽,燕雀和蝴蝶肯定都逃走了。这里诗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 

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如果环境不清幽,诗人哪有心情看月影,溪水的声音又哪里听得到。 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其实题干中无反衬二字,我们也要学会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

再看第二题: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这是炼字型的题目,类似的提问方式还有: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我们的答题模式:

① 首先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当然这一题,题干已经说了,传神。

②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邀,邀请;纳,容纳,装进入。

③ 里层的意思需要借助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想象一下画面,诗人躺在床上,看着月光透过窗帘照射进来,窗帘浮动,屋外的月光洒进屋内,帘子可不就是在“邀请”月亮进门么?诗人枕在枕头上,古时候的枕头是空心的,不是实心的,所以说虚枕,诗人听到屋外的溪水水流潺潺,耳朵贴着枕头,听着听着仿佛溪水自己往枕头里边灌,枕头就像西游记里的法宝一样,能把溪水收纳进入。

④ 最后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也就是效果。

综合整体一下

答:“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句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和一种清闲的心境。

最后一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诗歌鉴赏的终极问题。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答: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通过对月影、溪水声的描绘,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由衷赞许,最后一句进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或者    全诗表现出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郑皖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