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余干三中 徐天顺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无固定程式。有意地设疑布惑,形成疑点;绘声绘色地讲述,设置悬念;提出巧妙的结论,引起悬念;介绍有关亲身经历,进行启发谈话,等等。运用得当,可以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导语呢?
一、要紧紧围绕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目的
导语并非闲语,它同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是紧密联系着的。教学目的和重点在哪里,导语就应该放在哪里。倘若“导”了半天,“导”不在重点处,无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那就算不上好的导语。
二、要与学生的心理要求相适应
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要求,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发形成的,一是在教师的讲述和启导下一面感到有疑,同时又感到此疑可解,就能引起他们的追求欲,从而与教师的教学发生思想共鸣。如果问题过于简单、过于深奥或不为他们所关心,则不能激发生的心理波澜,也就不易唤起他们的兴趣。采用新旧知识联系引伸的方式导入新课,比较容易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原因下在于此。
三、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广泛积累知识
有的教师不费很多气力就可以想出既贴切而又生动的导语,有的教师却不能,原因在于对教材认识程度和知识丰富程度的差异。有的教师知识面比较丰富,面对教材能即灵动组织精彩的语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脑子里没有对教材的深刻领会和知识的广泛积累,“临时抱佛脚”是不成的。
四、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讲究语言艺术
导语的内容确定以后,还要考虑用怎样的方式搬上课堂。比如,有的导语内容是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领域内的,就可以直截了当提出问题;有的导语只要略加引导就能唤起学生的定向注意,便可采用谈话法进行;有的导语内容是学生知识领域外的,就要由教师讲述,等等。
教师的语言要明确生动、富有感情色彩。要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该疑惑的地方要表现出疑惑的神态,该惊奇的地方要表现出惊奇的神情,但要符合一般规律。把学生引入情境,教师要首先进入情境。
五、要言简意赅
导语、导语,既是入门向导,又是主体内容。导语要起到唤起兴趣的作用,又要力戒冗长。语言虽短,却能引人寻究,这才称得上是好导语。
附录:几种常用导入法:
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师个人的素质不同,因而导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常用的导入法。
1、复习旧知识导入法。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章节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到未知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条规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应考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好地利用与新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以此设计导入语,引出新的内容。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易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和重点,而且也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例如,一位历史课教师在讲解《三国鼎立》一课时,首先问学生“黄巾大起义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导入新课:“黄巾大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大小地方实力派和豪强拥兵自立,进行分裂割据。至于具体情况,就是今天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一位烹饪课教师在讲“挂糊与上浆”一节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了挂糊和上浆概念、意义和作用;在讲第二课时首先提问前节课讲过的内容,接着导入新课。其导入语是:“同学们,现在回答几个问题──什么是挂糊和上浆?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说:“好,既然我们掌握了上述问题,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糊、浆的调制与使用。”复习旧知识的导入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授课内容关系密切的知识。
这种导入有4种具体的方法:
(1)、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几个前节课学过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思考,再找几个学生(一般找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教师作出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带动全班学生复习旧课,进而导入新课。
(2)、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又称为归纳导入式。其运作方法与要求是:教师提出要讲授的新课题之后,首先对上课新讲的内容概括地小结一下,扼要复述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讲课时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考。这样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较好地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以听、写、板书、朗读、翻译、练习等活动方式复习旧课,使学生再现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导入新课。
(4)、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或者有关知识、事情导入新课。该方式又称联想式导入。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提示学生回忆前节课讲过的几个问题,或让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在头脑中再现提问的内容,不经由学生直接回答即转入新课。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海底世界》时的导入是: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振翅翻飞的海鸥。然而说到海底,我们了解得并不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使大家对海底世界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了解。无论采用哪种具体方法,都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精选复习、提问。要根据当前所学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处编排习题、提问,使之与新的知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并把握好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支点”,从复习到授新课过渡得连贯自然;二是要提示学生或明确告诉学生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支点”,引导他们思考,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衔接导入法。这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导入方法。它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连结点,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过渡,自然引出新知识。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感知新知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学生会感到亲切,能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新知识,使新旧知识连贯。
例如,有位教师讲《茶花赋》时这样说:“同学们,现代散文作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我们都见一次面,第一册他奉献给我们北京红叶;第二册他请我们品尝了广东天甜香的荔枝蜜,也许现在我们还能回忆起它的甜味呢;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茶花,大家喜欢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这时学生的情绪已开始兴奋。老师接着说:“《香山红叶》作者借红叶比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荔枝蜜》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写‘茶花’又象征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和欲,想了解个究竟。再如,有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让学生背诵王安石在《泊船瓜洲》和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中是怎样写春的?当学生得意洋洋地温习旧知识时,他顺势导新课:“以上背诵的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平时你注意到没有?细读课文,领路大好春光,可以寻找到与作者观察的差距。”又如学《老山界》一文后再讲《草地晚餐》,教师可以用下列语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老山界》一文中我们领略了红军当年爬雪山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下红军过草地的壮举。”(板书:《草地晚餐》)。
运用此法要注意三点:
(1)、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2)、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传授新知的契机。
(3)、因课施教,方式多样。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衔接的方式也应有所变化。如音乐、美术、体育一般多采用练习、演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练习一下上节课的动作或技巧,看其是否掌握和熟练,再进行矫正和指导,然后传授新的内容。而语文、政治、历史、哲学、外语等课则常借助提问、讲述、引证来进行。物理、化学、数学则以练习、实验、演示为主,或复习、巩固、印证前面所学的知识,或以此为基础展示新的矛盾和问题,让学生思考。
3、设疑导入法。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所知的好奇心和求和欲。如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每到春天我们就会看到姹紫嫣红的桃花、杏花、芍药花,那么,这些花儿为什么呈现出红色呢?”接下去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自然能抓住学生的思维。
4、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儔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一是善于创设情境。教师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通过引喻、阐释导入新课,但是,现成的情境毕竟很少,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二是加强诱导,激发思维。教师设置情境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因之引发学生的思维,或籍此陶冶学生的性情等。创设情境不能单纯为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应以激发思维为主。但是,情境本身有时并不能启人深思或内涵比较隐蔽,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5、布障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前有意设立小小的障碍,使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适度的障碍自然能激发学生探求真谛的欲望。
6、激疑导入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如讲《失街亭》一文,教师先就提出“究竟谁失街厅?”这样就问得有点出乎意料而且新奇。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激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7、目的的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说清楚,以求得大家的配合。目前进行的目标教学法大都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8、提问导入法。也是最常见的导入方法。它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学生业已了解的有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鲸》时,上课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学生回答“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鲸”。教师:“对。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二课《鲸》。”(板书课题)再如一位物理老师在讲授“压强”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都背书包上学。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些体验:同样重的书包,当用细带子背的时候,就觉得勒得紧、痛;当用宽带子背的时候,就感觉不到紧痛。这是什么原因呢?当学生发表一些看法后,这位教师接着说: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学习“压强”。(板书课题)提问导入法的要求是:所提问必须科学、有趣味、有意义,具有激发兴趣、发人深思的作用。
9、作用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所要讲的知识的作用介绍给大家,以激发起大家的学习欲望。如讲解比例应用题时,有位教师开头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谁能不爬树就能测出我们教室门前这棵大树的高?(学生沉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用比例解应用题。”
10、典故导入法。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种情境引入新课,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更受学生的欢迎。在各学科的发现和发展中都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从中选取一些恰当的片断作为启讲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例如,有位数学教师在讲“等比级数求和”这部分知识时,先给同学们讲了“锡塔和锡拉”的故事:锡拉是印度的皇帝,锡塔是传说中64格国际象棋的发明者。有一天,为了奖励的发明,皇帝问锡塔希望得到些什么?锡塔想了想说:“想要些麦子。”“要多少呢?”锡塔说:“棋盘64格,第一格要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依次增加下去,希望能得到64格里麦粒的总和。”皇帝听了哈哈大笑,说:“这要求太低了。”讲到这里,老师转向学生问道,这要求是不是太低了?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要求是低了,有的预习过教材,说可能数目很大。
后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18446744073709551615”这个20位的数字,说这就是锡塔要的麦粒的总数,这些麦粒如果用仓库装起来,这个仓库高5米、宽8米,长相当于地球到太阳间距离的两倍。听到这里,学生们很惊讶,大家纷纷议论,说皇帝不懂数学吃了大亏。这时教师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等比级数求和”上,学习气氛相当活跃。再如,钱梦龙老师讲知识短文《词义》时是这样导入的:今天先给大家讲个故事:阿凡提当了理发师,当地主持伊斯兰教教义的大阿訇经常去理发,但从不付钱。有一天,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刮脸时问:“你的眉毛要不要?”“当然要。”阿凡提唰唰两刀把他的眉毛剃了,说:“给您。”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阿凡提又问:“你的胡子要不要?”“不要,不要!”那人忙说。唰唰,又是两刀,阿凡提把那人漂亮的大胡子给剃掉了。这时,阿訇用镜子一照,见自己像个剥光了的鸡蛋,暴跳如雷,气势汹汹地责问阿凡提,阿凡提却从从容容地说:“我是遵照你的吩咐做的呀!”同学们想想看,聪明的阿凡提戏弄阿訇的凭据是什么?学生们立即领悟到阿凡提是运用“要”这个词的多义性来戏弄阿訇的。于是课堂教学自然引到了对于词义的理解上了。又如讲《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从“和氏璧”的故事入手,过渡到秦始皇向赵国索璧、蔺相如奉璧西秦而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