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10-4编辑:互联网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满怀激情诵诗歌

一、新课导入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读着这样的“狱中自白”,我们的心总是对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坚贞不屈的仁人志士充满激情。1942年,诗人戴望舒也在狱中受尽折磨,他同样没有屈服,而且一样充满激情地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全诗,圈画诗歌的生字词。

灰烬(jìn)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ǐ)

2.理解诗歌的重点词语。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激情朗诵全诗,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4.作者链接

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梦鸥,浙江杭州人。早期诗作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5.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从内容上看诗歌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从“这一角已变成灰烬”至“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第三部分(从“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至结束):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起伏?

【交流点拨】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3.创作此诗,作者身陷牢狱,不可能有中国地图,那么,诗中“手掌”和“抚摸”分别指什么?

【交流点拨】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4.配乐朗诵诗歌,诗歌的第二部分描写沦陷区,描绘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描绘了六幅画面:堤上繁花嫩柳;长白山雪峰;黄河夹泥沙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的渔船。第一幅画面与后五幅画面形成对比。

5.诗歌两部分的写法不同之处在哪里?

【交流点拨】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四、板书设计

                沦陷区:灰色--憔悴--阴暗

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 

                解放区:太阳--蓬勃--温暖 

五、拓展延伸

拓展朗诵戴望舒的《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第二课时   深入探究品诗歌

一、新课导入

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随我品读诗歌,探究美点。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填空。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 “广大的土地”象征中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4)那里是太阳,是春。

【交流点拨】(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3.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使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交流点拨】作者写到了家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自由朗读全诗,合作探究。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

2.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哪些?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是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

3.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交流点拨】代表的是祖国大地(祖国山水);括号里的文字不能删,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4.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交流点拨】“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这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

(二)主旨探究

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到了什么?分别是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摸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沦陷区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就是解放区的土地。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构成横向对照。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2.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这些词语是积极的、暖色调的;“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这些词语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这些对比鲜明地词语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3.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体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三)语言赏析

1.“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2.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 “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

3.“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4.“永恒的中国”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说那里是“永恒的中国”? 

【交流点拨】朗读时,“永恒的中国”要读得高亢、激情。说那里是“永恒的中国”,因为那里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生活在那里的人民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5.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方法提示:可从词性、修辞、句式、内容感情、诗歌韵律等角度进行品析)

【交流点拨】甲生:“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乙生: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如“触到”“滑出”“蘸着”“沾”“轻抚” “贴”等词紧紧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丙生:从比喻句来看,既新颖贴切,又启人联想。如“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亦是如此。

四、板书设计

忧郁阴暗         凄楚忧愤

对比           祖国光明未来

温暖明朗         热切期盼

五、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某一种感情(如忧伤、喜悦等)。

【交流点拨】生活是个啥?有时,它像一杯烈酒,只须那么一口,就能让我们热血沸腾,豪气迸发;有时,它像一杯茶,品尝了当初的恬静、淡雅,渐渐的,渐渐的,我们才感觉它的浓重、深沉、博大。

 

窦双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