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一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焉。”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归其所。
二、材料二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出身贵族,为郑穆公之孙,在朝中为官。
有人给子产送鱼,子产不肯接受。
这人问: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接受馈赠呢?
子产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这种馈赠,因为这会让我失去职位和薪水。我不接受,反而能凭着薪水吃上鱼。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同类材料的异与同,寻找最佳的立意角度,确立文章的中心;
2、 积累素材,为写作解决材料问题;
3、 从阅读故事中培养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会给同类型材料立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展现法 探究法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廉洁奉公的故事,每每说到这些人和事,我们常常为之感动,
这些行廉者志趣高尚、做事端正,成为我们立身行事的学习榜样。今天,我们从训练依据同类材料恰当立意的角度,提升我们对此类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认知。
二、 感知材料
1、 请学生齐读两则材料
2、 请学生翻译第一则材料
老师提醒:请注意文中“诸”、“示”、“若”、“怀”、“越”、“置”、“攻”、“里”等词语的意义。
3、 请同学归纳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则材料写子罕拒收赠玉;第二则材料写子产拒收赠鱼。
三、 分析理解材料
1、《子罕不收玉》和《子产不收鱼》两则材料都歌颂了古代廉吏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在意蕴表达上还有什么不同?
学生:子罕和子产在拒绝收受贿赂的时候,二人的理由还有区别:子罕不贪,他把为官廉洁的品行当作宝贝;子产不贪,他珍惜现在的拥有,畏惧贪取带来的后果。从他二人所说的话来看,子罕说得义正词严,子产则贴近生活,有烟火气息。
学生:我认为二人在为人境界上是有差距的。一个从理想的角度说,另一个从现实的角度说。2、这两个同学评价分析得都很好,如果我们据这两则材料立意,可能有哪些角度呢?
学生: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提炼出材料中所包含的共同意味:拒绝贪腐,守住自己的宝。不管是子罕,还是子产,他们都有自己视若珍宝的东西,也都能认识到如果贪取,就有可能失去自己的宝物。
学生:我认为子罕和子产之所以不贪,是因为他们在对待贪腐问题的认识上,有渗透的见解,或把贪腐视为危害自己人格品行声誉的罪魁祸首;或畏惧贪腐背后法律道德的约束力量。因而在这两则材料之中都包含有法律道德对人立身行事的制约和管束作用。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立意:法律道德是治贪的动力。
学生:针对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子罕不在乎自己的声誉名节,子产的职权俸禄不能让他买得起鱼吃,那样,他们面对财物还会不会坐怀不乱。可见,在一个社会,维护清廉之风,也需要抓好物质和精神建设。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风尚是保证清廉的基础。
老师总结:上述同学发言讲得都很好,各从一个侧面阐述材料的内涵和意蕴。表述准确简练。
四、 方法归纳
同类材料立意,需要我们仔细研读材料,从中找到二者的相同点,辨析它们的不同点,并且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剥笋,领会材料内里的思想本质,上面三个同学在寻找立意角度的时候,第二个同学分析深入,抓住了本质。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佳角度立意写作。
五、 课堂练习
要求:请以上述两则同类材料为依据,学习体会立意的方法,写一篇议论文的提纲。
六、 交流互评
设计这一环节,其实是变换一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多则同类材料的立意要旨,在相互交流评判中取长补短,加深认识。
七、 总结全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阅读两则古代廉洁故事,来训练同类材料的立意方法,兼顾两则材料,找到它们的相同本质,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写作;不仅如此,我们从阅读故事中,也感受到
古人奉公廉洁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立身行事的风范。
八、 布置作业
请以上述两则材料为依据,在拟写提纲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700字。
九、板书设计
同类材料立意方法
1、 守住自己的宝;
2、 道德法律是廉洁的动力;
3、 物质精神建设是廉洁。
方法归纳:去异存同,抓住本质,选择角度。
十、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是一门个性独特的学科,它既包含大量的琐碎的知识,也讲究阅读写作的方法。前者需要积累巩固,后者需要练习归纳。这一节课,通过阅读两则古人廉洁奉公的小故事,练习归纳同类材料立意的方法,从课堂表现看,学生掌握较好。
章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