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土
逐回批评《石头记》
《红楼梦》问世以来,有不少人欣赏和研究这部书,以至产生了红学。二百多年来,虽然爱好和研究的人很多,但是至今连书的主旨也众说纷纭搞不清楚。这就像看一幅画,人们只觉得这画很美,画家的功底画技很高,但画的内容是什么也说不清楚,没有看懂。
《红楼梦》并不是一本永远读不懂天书。它既然是人写的,就应该能够读懂。红楼之谜之所以解不开,有很多复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文人头脑里,全是欧美引进的文学理念,忽略或抛弃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道理很简单,《红楼梦》的作者写书时,并不是按照现代教科书上的条文写的。
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呢?中国文学史是以诗歌为主体的。古人向来有用诗歌讥讽君主影射时政的传统,《诗经》《卫风?新台》就是讽刺卫宣公父纳子媳的,把卫宣公比做“戚施”。“戚施”,注解说是驼背糟老头的意思,大概等于现代口语中的“垃圾货”或“丑家伙”。齐襄公与妹妹文姜通奸,国人在《南山》《敝笱》这两首民歌里,骂齐襄公是臭狐狸,骂文姜是个破鱼篓子。屈原写的《离骚》,把自己比做香草美人,把政敌比做什么……,懒得查了,查出来也很难打字,反正是丑恶的东西。
古人把《诗经》中的这种写法称为“比”“兴”,其中有些说白了就是指桑骂槐。老百姓批评朝政讥剌国君,不敢直接指名道姓,就绕一个弯子唱成情歌或儿歌,假装谈情说爱写景咏物,暗中抒发怨愤不满,嘲讽的是谁大家心知肚明。统治者即使知道了也很难声张问罪。
后代的文人一直继承了这种传统,以至演变为一种写作技巧和艺术风格。唐诗中有朱庆余的一首诗题目叫《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把这首诗写给张籍。张籍读了此诗,回诗一首:“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两诗全是用的譬喻。
后人欣赏这首诗,知道一点朱庆余的生平,他什么时候参加科考的,考中了没有,唐时科举是怎样进行的,对理解作品是有帮助的。但认真探索这首诗的“真事”,考证朱庆余何时娶妻,妻子名叫什么,长得美不美,公婆待她怎么样,那就走到岔路上去了。因为这首诗并不是说朱的妻子,而是比喻。有的红学家正犯了这样错误。
清朝有位高人,外号叫二知道人,他说“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曹雪芹写红楼梦,本来是抒发自己内心愤怨的,但大部分看官对此并不关心,他们对于宫廷和官场的你倾我轧,就像第五回说的如看猫狗打架一般。普通人最爱看的,一是两队人马打战,一是“两个妖精打架”,或刀枪棍棒,或脂粉钗环,《儒林外史》一类的作品,读者面不宽流传不广。红楼梦也必须有爱情故事,才会获得更多的读者。
因此红楼梦明写的是爱情故事,暗隐的是作者曹家与清廷的恩怨,儿女故事只是载体。笔者从八十回全书的文字中,指出哪些是指桑骂槐的文字,试图解释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如有不当,水平所限也。
甲戌本凡例
红楼梦旨意 是书题名极多 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晴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晴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晴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晴处
“红楼梦旨意”即主题思想。凡例说主题就在书名中,值得仔细研究。
凡例是编书者提醒读者注意的的内容,比如词书的编篡往往用符号代替文字,怕读者读不懂在凡例中指明,以后就不必一一注释了。小说大多无凡例。石头记写有凡例,是因为书中有许多隐语(黑话),怕看官读不懂,所以在凡例中提示。
比如书中把“点睛”全写为“点晴”,虽仍有画龙点睛之意,但别有用意。一,点晴即点晴雯,石头记是悼亡作,晴雯暗悼一位逝去的亲人。二,点晴即“点秦”,说白了就是点清。
《风月宝鉴》为什么又叫石头记呢?“石头所记之事”,“石头”可理解为偏正词组,就是毛主席说的花岗岩脑袋,譬脑袋顽固不化也。
凡例提醒看官注意第五回的贾宝玉梦中的十二支红楼梦曲是大纲,第十二回贾瑞正看风月宝鉴是读此书的方法。
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极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古书中“十二”是泛指不是确数,像《木兰诗》中“兵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载”一样,因此,硬要凑足十二钗之数是十分可笑的。只有第十四回的“十二支”是特指。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
凡例不应该写第一回,甲戍本这样写不合规矩,因此庚辰本此段归入第一回。
作者自云
“作者自己说”是病句,幼儿园小朋友也不会犯此语法错误。“作者自云”真正意思是:第一回是作者自说自话,即第一回的甄士隐和贾雨村同为一人。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梦幻就是创作构思过程。写小说的构思时,大脑活动跟做梦相似。“真事隐去”并不是没写,而是像捉迷藏一样暗藏在书中文字里,看官要自己寻找。
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闺阁,鬼歌也。第一回批语说此书是“一部鬼话”,《虚花悟》中有“清坟陵下鬼吟哦”,所以“闺阁”即鬼歌谐音。
举报 | 收藏 | 15楼 | 打赏 | 评论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7-11-01 07:11:00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这就是第一回回目“风尘怀闺秀”,就是作者的风尘怀闺秀。清人陈其泰批:非书本意。按回目,即指贾雨村遇到丫头娇杏。
“因我之不肖”有个典故。雍正五年正月,两淮盐政噶尔泰的奏折:访得曹钅晟傥薏牛遇事畏缩,织造事务,交与管家丁汉臣料理。臣在京见过数次,人亦平常。雍正御批:原不成器……岂止平常而已。此则御批对作者打击太大,因此在书中反复强调?br>
诗 曰
浮生著甚苦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 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 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注意“红袖啼痕重”前“谩言”二字,暗示全为假设,真的是“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两句即第一回“批阅十载”“哭成此书。”
末两句诗跟“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明显有矛盾。既然是只写儿女闺情,为什么会字字是血呢?说明作者心中有仇恨,既有仇恨就有仇家,那就跟时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