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砚斋/原创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以及畸笏叟的数条批字[1]说明,曹雪芹生前已经基本完成了《红楼梦》全书的写作。但是他留给后世的仅仅只有前八十回,后三十回[一说二十八回]一直绝存于世。对此,红学家也是凿凿有词,一说作者泪尽撒世未能完成书稿,一说朋友传看书稿遗散,当然最具证据和掩人耳目的还是畸笏批语中所说的“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畸笏的这段批字存在几个漏洞:
一是这五、六稿在已经被遗失的书稿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不存在后三十回整体绝世的情形发生;
二是即使这五、六稿真的被遗失,依曹雪芹的坚韧个性和超众的写作才能,这部浸透他灵魂骨髓的沥血之作,在较短的时间就能补写恢复起来。而且曹雪芹是一个追求文学完美的作家,对其缺失的五、六稿不进行恢复,相反任其株连后三十回绝迹于世,并且影响整部作品的完整性,于情,于理,于雪芹的写作之道,于曹粉丝的痴迷追读等等都是很难说得通的。
三是我们大家都知道,写一部作品从初稿到最后一稿,作家都视为生命,会十分珍爱加以收藏,《红楼梦》增删五次,即使其交付的誊清底稿《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曹雪芹前面所写的或一稿,或二稿,或三稿,或四稿,应该至少还有一些写作原件保留在雪芹手中。退一步说,就算所有的誊清底稿被遗失,后三十回也不可能完全断稿绝迹于世。至于畸笏“因为珍惜八十回后的残稿,怕再迷失,就自己保藏起来,不轻易示人”的说法就显得更为牵强和难以立足了。
四是,为什么前八十回一章不失,而后三十回章章绝迹?个人以为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除非作家本人人为所致,否则在现实里不会有这么蹊跷的巧合发生。
按一般人的正常思维和曹雪芹追求文学完美的天性,曹雪芹自毁八十回以后书稿的可能性几乎不会存在。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曹雪芹偏偏就是一个超乎常人,有着非常叛逆性格的人。他可以把明清的白话文体写的炉火纯青,也是中国诗,词,曲,赋,诔,象征,魔幻样式的大手笔;可以把中国的传统写实手法发挥到淋漓尽致,也以把灵魂写意推向登峰造极;可以把家长里短生活琐碎叙述的维妙维俏,同时也写出了对个体生命的强烈呼唤和人文关照;他不仅具备一流的写字智商,而且组织了一个精心策划的红楼炒作团队。所有这一切看来,腰斩红楼,既吻合曹雪芹一生的性格逻辑,也符合脂砚斋这班炒作高手的处事手法.
有人说,曹雪芹绳床瓦灶以泪洗面,炒作对他没有实际意义。其实曹雪芹融其一生心血写作红楼梦,根本就不想也不可能换取物质利益,那个时代的大牌文人所追求的是,绝地反击,战胜精神层面的荒芜和贫困。屈原是,司马迁是,李杜笑笑生等等莫不都是这样。同时他们既是诗圣文仙,也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也十分渴求自己的智慧创造流传千古,历久弥新。于是便有了脂砚斋的点评造势,有了畸笏虚晃一枪的誊清稿遗失一说,有了曹脂畸策划于密室腰斩红楼梦的千古炒作绝招。
说他绝招,不缺事实和根据。只要看看红楼梦问世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续书解读,有多少大师学子为其肝脑涂地著述揭秘,单从红楼梦历经数百年不衰的轰动效应这点来看,说明这套出书班子不仅有一手漂亮的码字活儿,还有一套不逊于好莱坞大片的市场炒作手段。
腰斩红楼梦,既是绝招,也是下策。试想有哪个母亲忍心残害自己的孩子?个人以为曹雪芹自焚书稿不得已为之在先,主动焚稿在后。
腰斩书稿的几点原因;
1,迫于文字狱。
红楼梦后半部越写越尖锐,且曹家始终在皇室的眼皮底下。据冯其庸考证,现在流传下来的己卯本并不是脂砚斋整理的手稿本,而是根据怡亲王府的抄本过录的(因其中避大怡亲王允祥和小怡亲王弘晓讳)。而怡亲王府同曹家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雍正曾在《江宁织造曹俯请安折》中批旨:“你是奉旨交与怡亲王子(允祥)照看你的事的,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况王子甚疼怜你,所以朕将你交与王子。”可见怡亲王府和曹家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所以怡亲王府过录的己卯祖本,很可能来自曹家。而且书稿的后三十回涉及抄家情节,难免伤时骂世,很容易让皇室产生与曹家经历相同的政治联想,怡王府出于对曹家的“疼怜”爱护,便可能规劝“教导”曹雪芹父子砍去抄家大结局,避免招惹杀身之祸。
2,追求完美。
就读过前八十回的文字来看,曹雪芹是一个在文学上追求尽善尽美的作家。可能后三十回的手稿大部分章节没有修改至自己想要达到的文字境界,加上曹雪芹晚年痛失幼子,精神几近击垮,不可能投入更大的精力完成全书。于是便萌生自毁书稿永不面世的痛苦念头。
3,忍痛开先河,腰斩书稿留下无尽余味。
这可能是曹雪芹脂砚斋腰斩红楼最为关键,也最让他们感到激动振奋和疯狂的直接动因。文学的魅力也许不在给出答案,音在弦外。前八十回便是一组完整的琴弦,有完整的人物造型,较为完整的故事线索,有被《芙蓉诔>>推向极致的个体生命洞照和人文情怀。后三十回虽然被毁灭掉了,但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和前八十回的许多文字已经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后三十回的缺失对作品的整体艺术和思想境界不仅没有造成重大伤害, 相反给后人拓展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试想如果后三十回完整的保留下来,还会有人为它续书著述吗?还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精力去搜刮那些书中主要人物命运天花乱坠的种种假设和考证吗?暂且不管曹雪芹是否有意,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正是由于这三十回的缺失,才调动了亿万粉丝的再创造热情,使一部曹雪芹个人的红楼变成了亿万粉丝的红楼。造就了红楼的久远魅力和无极境界。
这种结果的发生,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曹雪芹蓄意为之。如果算巧合,那么为什么前八十回章章完好,后三十回一字不见?为什么前不斩后不砍,刚好切到《芙蓉诔》?如果说第一个巧合是曹雪芹蓄意腰斩红楼的首个逻辑推理证据,那么他刀走偏锋唯爱留下《芙蓉诔》,应该是他蓄意腰斩红楼的又一个逻辑推理佐证。
《芙蓉诔》是红楼女子的整体颂歌,也是中国人本启蒙的伟大诗篇。
读懂红楼梦,必须把握原著的四重境界:第一回拒绝"补天",是全书的社会境界;第五回警幻仙境,是全书的灵魂境界;二十七回"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全书的心灵境界;那么第七十八回《芙蓉诔》则是全书的的最高境界------人文风骨人性关照境界。 因此第七十八回 "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是全书的心脏,是曹雪芹思想艺术的登峰造极.毫不夸张的说,读不懂《芙蓉诔》 就读不懂红楼梦,就没资格导演红楼梦。
原著七十八回以《芙蓉诔》为主,以《姽婳词》为宾,以颂晴雯为主,讽刺林四娘为宾。通过前褒后贬的强烈对比,反衬晴雯的傲雪风骨,讽刺封建女英雄林四娘从夫而死,从王而亡的所谓义女。并暗示这是贾政老学士所推崇的一套封建姽婳词(鬼话),强烈表达了作者反英雄的草根精神。原著在写完鬼话以后,接着开始写人话。
这时曹雪芹笔锋一转,集千样情思,万种风流,用最珍贵的“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来祭祀连姓名和父母都不知道的下贱丫环晴雯。用“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 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等等最优美的文字来赞扬晴雯的高贵。用“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最博大的情怀来形容晴雯的精神世界。用“征嵩岳之妃,启骊山之姥。龟呈洛浦之灵,兽作咸池之舞。”来展示晴雯的风流艳质。
脂砚斋点评说,《芙蓉诔》既是赞晴雯,也是赞黛玉, 更在赞风流。《芙蓉诔》既是黛晴俩女子的咏歌,也是红楼女子的整体诗篇,精神升华。既是对女性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基本肯定;既充满了反英雄反仕途经济的草根精神,也是中国人本启蒙的伟大诗篇;既是批判旧时礼教的战斗檄文,也是通往现代文明的精神桥梁。
砍掉了《诔》,就等于挖去了它的心。保留了《诔》,便保留了红楼最精华的的部分,自然就维护了全书思想和艺术的完整性。请问,天意的巧合[书稿散失说]能否做到如此不偏毫厘的精确打击和砍杀分寸?这种书稿谋杀和艺术假摔,只有曹雪芹和脂砚斋这一对绝世天才才能做的,其他任何人都无可能。
4,有原著中的文字作为直接证据。
庚辰本第八十回的结尾写道:,“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但是我们查阅全书的任何一回都没有“终不知端的”这种提法,几乎都是“欲明后事”“要知端详”等等。
终不知端的”就是“最后也不知道究竟怎样了。”那就是曹雪芹向读者暗示全书已经结束了。
结论:
1,前八十回章章完好,后三十回一字不见,是曹雪芹脂砚斋畸笏叟联手蓄意腰斩红楼的首个破绽。
2,腰斩一刀直指向《芙蓉诔》,天意巧合只有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一字为一个百分点],而人为蓄意的可能性应该占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天才作家腰斩书稿仅有一个同例,卡夫卡烧毁《城堡》大结局。
3,腰斩红楼梦是一次完美的艺术假摔,刀斩《芙蓉诔》城下,既保护了全书思想艺术的完整性,又省略了曹雪芹可能无力进一步修改和补写的那份遗憾和痛苦,以及政治上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和再创作空间,。
4,“终不知端的。”全书回尾一个唯一的“终”字,就是上述三条理由的有力文字证据。
原文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106-53492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