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6-5-12编辑:互联网

                       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路

常规的教学流程是:

1、解题

2、整体感知

3、明确中心

4、积累感悟

具体言之,板书课题、解题--出示三维目标--简介背景、作者--集中认读生字词--读课文、整体感知--划分段落层次--赏析语言--分析总结写作方法--归纳中心思想--拓展延伸、训练提升。

形象言之,“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或者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即课文写的“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什么”,即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写作意图。“怎么样”,即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表达这一中心的。

很多语文老师都在这样做,都在这样教,而且很辛苦,甚至敬业一些的语文老师还把这种阅读教学做到极致而完美。

我实在不敢苟同这种做法。

我边做语文常规教学,边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究竟要做什么?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给予学生的是他们正迫切需要的吗?越想越怕,越怕越不敢继续为之。因为,通过这个常规阅读教学流程,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其实是老师在“阅”,老师在“读”!老师只是把相关的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展示给学生,甚至自己根本不读,全盘借鉴“教参中权威人士的阅读感受”,然后硬生生地塞给学生!学生死记着了这些“感受”,再碰上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就爱出这类“感受”,成绩就好了!学生自己的感受,不是标准答案啊!考试焉能得分?!不幸的是,这类教育工作者还很多,对语文教学是个极大的危害啊!学生只能读,但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在哪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哪里?老师不遗余力地字斟句酌微言大义,咀来嚼去逐段分析、大量无谓的朗读、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似是而非的语文知识、对课文人文内涵的过度挖掘……一篇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遍体鳞伤。哪里还有语文的味道?!哪里还有语文的趣味可言?!学生不厌烦才怪。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文本,来学习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朗读等的教学,综合起来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以致用。

衡量课堂教学好坏的标准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又是什么?

首先,第一步是“阅读期待”。阅读期待,也就是阅读需要。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阅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就好比一块花生地,牛到了地里会关注花生的叶子,而猪到了地里关注的却是花生的果子。同样的一块花生地,不同的动物却有不同的需求。同样,同一篇课文,因为学生千差万别,对文本的需求也绝对不会一样。因此,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阅读需要,并把它写下来。这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可能,有些老师提出疑问了,一个学生一个样,需求千差万别,那么老师又该教什么怎么教呢?

其次,第二步是“阅读实践”。阅读实践,就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期待去读课文。读课文,要求读三遍:读通、读熟、读透。读通,就是要逐词逐句地读,疏通生字词,并在课文中注音或注释,--这也有利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记忆;读熟,就是要流畅地有感情地读课文;读透,就是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或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以及明确文章写作意图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有两个:其一,使读者受到某种情感教育或某种启示--学会做人;其二,积累字词,培养语感,并学会某些写作技巧,--学会写作。不同的文体,写作的目的及意图是不一样的,表现这一目的的方法也不相同。记叙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某人做了某事,表现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让读者受到教育;或者通过写景,抒发某种情感,激发读者共鸣,使读者获得某种哲理。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需要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抒情议论就是揭示记叙文中心的关键,而抒情议论必须在前文大量记叙描写基础上进行,因此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往往是记叙文的重点和考点。

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一“说”就“明”的文章。它是要告诉读者某种知识的。因此讲究科学性严肃性,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某种知识,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只要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清楚说明白,就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那么,怎样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呢?常见的有九种说明方法(这里不再赘述)。加之科学合理的说明顺序,准确简明的语言,事物的特征是不难说清楚的。

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呢?告诉读者作者的观点,并让读者接受信服作者的观点。怎么告诉读者观点呢?或标题点明,或开头明示,或末尾重申,或在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反复说。怎么让读者接受并信服呢?摆事实(事实论证),讲道理(道理论证)。具体言之,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等。

由此可见,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暗含在记叙描写当中,或在末尾的抒情议论直接表明;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而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即作者的观点,就更加明确了。

那么,老师要做的是什么呢?教会学生掌握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目的,有不同的表明这种目的的方法。文无定法,贵在得法。

再次,第三步是“阅读发现”。阅读发现包括两个方面:1、阅读质疑。疑,是学之始;学贵质疑。从情感态度和写作借鉴两个角度提出质疑。例如九年级苏教版上册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一文,就有同学提出质疑:“本文主要写鼎湖上的泉水,可是为什么有大量的篇幅来写鼎湖山的树和庆云寺呢?是否偏离中心?”再如杨朔的《画山绣水》一文,有的同学提出质疑:“本文描写的是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路的优美景色,可是为什么穿插了许多凄惨的神话传说?与美景不符啊。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2、阅读归纳。本文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或者有哪些特点?(可以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立意等方面来归纳。)

最后,第四步是“阅读感悟”。阅读感悟也就是阅读收获,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比如:通过学习本文,我积累了_______________(好词好句),好在_______________。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技巧。我受到了(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的教育(_______________的美)。

总之,四步阅读教学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他们也都能从文本中找到适合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来,这样的阅读课堂必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刚实行,学生很可能还不太习惯,--他们已经习惯了阅读不动脑子,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让写生么就写什么。如果长期坚持,一定会让阅读课堂充满魅力,充满魔力!学生阅读能力一定会大幅度提高!我相信并热切地期待着这一天!

                                     2014年9月25日 

陈爱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