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自己的生活感受--《信》教学案例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6-8-4编辑:互联网

一、本堂课的教学主题

    从本质上说,作文是作者生活情感的外露,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而真实的个体生命之间存在着独特性和丰富性,因此,作为个体生命的表现形式的作文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字里行间蕴涵着多元化的生命气息。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一直颠簸在“伪圣化”的道路上,一直圈定在模式化的套子里,统一的公共思想,唯一的“群性话语”取代了学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和说话自由。“文”与“人”的分离,不仅扭曲了作文的本质,更异化了学生的个性,导致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因此,全面落实新课标,“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是摆在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二、教学的主要过程

    高中生正处在个性形成并彰显的关键时期。高中作文教学,不仅影响他们今后的写作发展趋向,而且影响他们的思想情感乃至人生态度。开学后不久,当我细细翻阅学生的习作时,发现其中虽然不乏优秀之作,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庸俗肤浅的主题,简单化、模式化的思维,看似喧嚣激越,实则苍白空洞的语言,充斥于众多学生的作文中。如何尽快带领学生走出既定的作文模式,回归作文教学的生活本质?我陷入了深思。恰在此时,我发现了陈灵同学的一篇随笔《信》,那朴实真挚的情感,流畅生动的语言,恰如淙淙泉水,在我的心间缓缓流淌。于是,我灵机一动,随即把这则随笔印发给全班同学。

高一(2)陈灵

青春年少的我们总喜欢写信,有信的日子就有欢乐。

    拣一张洁白而又薄如蝉翼的信纸,将它平铺在桌上。用饱含深情的笔,把自己的所有情感倾注于笔尖,让笔尖徜徉在这一片纯洁的海洋之上。这样的信要寄给心有灵犀的友人,无需太多虚伪的客套,友人便会知晓我的闲情偶寄,她也会习习聆听我内心深处的语言。

    细心的我们爱把信纸折成小船,飞机,花篮,星星,再缀上一些如花的小字,让它充满温馨。还忘不了为远方的朋友捎上一张满是季节的叶子,让她也能感受到这边季节的气息,这真是一个想念的季节。最后,一气呵成写上朋友的地址,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可从不怠慢,生怕朋友收不到这份思念,而邮票也总是亮亮堂堂地被贴在信封的右上角,容不得它有半点的污秽。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待,等待是急切的却又是充满希望的。偶有一天,打开信箱,一封轻盈的信轻轻跌进了我怀中。那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欢乐,仿佛收到了丰收的喜悦。小心翼翼却又是迫不及待地撕开了信,顿时飘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展开后又是那熟悉的字迹和亲切的轻声问候,仿佛友人就在我耳边细语。

    我常想,一宗大生意可以在电话中完成,然而人的一份失落的心情又该如何消受呢?人生的旅途上会有数不尽的挫折和苦难,我们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坚毅去战胜它。当我一颗不设防的心被苦难重重包围,是那一封封远方的信为我捎来了朋友的鼓励和问候。

    我喜欢在雨天的屋角翻看以往的信笺,那种重温美好的感觉,就如拨响了屋角的风铃,玲珑的声音又如响起了友谊的奏鸣曲,我的心就会和这音乐欢乐随行。我说我怕苦难,因此我用信用心沿途收藏着人生的美丽,当困难来临,我知道这些美丽会是我旅途上的灯火。即使它的光是那么的微弱,也足以成为我心中的明灯,一路伴着我勇敢前行……

    当我把习作发给学生之后,同学们马上进入了阅读状态。颔首者有之,小声议论者有之,沉思者有之。待他们阅读完毕,我要求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她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感情,让人感到可亲,可信,而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伪情。

    生2: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最大特色就是写得非常细腻。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心理活动,都写得具体生动。不过,我是写不出来的,因为我接到信后,不管是谁的,撕开就看,没想那么多。(教室里哄堂大笑)

    生3:我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清新。虽然没有那种直抒胸臆的豪言壮语,却十分感人。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用词非常准确,如:“徜徉”,“习习聆听”,这些词语虽十分普通,但用得恰到好处。

    生5:我也有同感。作者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感情,而且这种感情是非常真挚的。

    生6:我觉得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得不错。作者由此生发开去,谈及友谊对人生的意义,比前面深化了一步。(他的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不少同学颔首赞许)

看到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了,我就请陈灵同学谈谈自己的写作经过。这是一个腼腆而有点羞涩的女孩。她站起来,红着脸说:“谢谢大家的夸奖。说实话,我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多。上个星期三中午,我收到了一封渴望已久的初中同学的来信,读后,我心里畅快极了,整个下午,我都处在兴奋之中,课外活动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回了信。晚自习的时候,当我打开随笔本,白天的一幕马上浮在眼前,我当时就有一种想表达的冲动。于是,我提起笔,几乎没进行什么思考,马上就写起来。我当时写得非常快,完全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丝毫没有因为要交给老师而刻意去修饰或表现它。如果真要说有什么特色,只能说,我写的都是我的真实感受。”

    通过陈灵的介绍,其他同学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看火候已到,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每个同学都多次在期待中收到渴盼已久的信,也曾多次将自己的祝福通过信笺传递给远方的友人。许多同学对此已经麻木,但陈灵同学却把它写得如此感人。大家能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呢?”

    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宁静,许多同学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不久,同学们就开始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

    生7:我认为,要特别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8:我认为,还要善于思考,及时将自己的思想记下来,不断积累。

    生9:我认为,写文章不一定要写大事。有时,生活中的小事,只要写得好,也许会更加感人。

    生10:我认为,关键是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我看到一则消息,有一年高考,文题为“挫折”,结果有许多学生都写自己的不幸遭遇,有的父母双亡,有的身体残疾,这些虚假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

    生11:以前,我比较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以为这样的文章才美。现在,我觉得文章的语言要服从表达的需要,贵在有真情,而不是徒有其表。

    生12:我与他们的观点有所不同,我认为文章要有自己的个性,人家写得好,那是人家的。每个人都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形成自己的风格。

    接下来我总结:“其实,作文的实质就是要求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生活感受,作文应该是大家内在精神与独特个性的自由呈现。陈灵同学的这篇随笔,之所以大家认为写得好,就是因为她用自己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独特感悟,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之所以把这篇文章印发给你们,并且让你们展开讨论,就是因为老师看到有些同学的作文依然没有摆脱既定的思维模式,人云亦云,众口一词,假、大、空话盛行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不好的文风,用充满个性的真实的声音,大胆地袒露自己的心智、情感,真实地再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要做到这一点,大家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感受生活,体验人生,不断丰富写作源泉;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我手写我心;张扬自己的写作个性;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形成全新的、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三、教后感

    威廉W韦斯特认为,创作性写作有三个标准:真诚,有感情和富有独创性。当今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莫过于情感的缺失与矫饰。高一阶段,是学生写作个性培养、形成、提升或转化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学会真实、有感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个性,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诚然,我们可以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怎样选材,怎样立意,怎样深化文章主题,这些知识我们当然要讲,但是,对于这些理论,他们听得还少吗?基于此,我另辟蹊径,从学生的随笔中选取一篇作为范文,让学生谈一谈,议一议。从实际情况看,课堂气氛之热烈,学生发言之精彩,出乎意料。我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同班同学的作文,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兴趣;因为写的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生活中的小事,所以激起了他们情感的共鸣。这也告诉我们,只有这种真正来源于生活的、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凝注着写作者真实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最好的明证。

    常常听到不少学生抱怨:作业太多了,生活太单调了,因而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其实,校园不也是一个小社会吗?教师风采,同学友谊,自我的心灵物语,哪一样不是值得挖掘的宝藏?只要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再仔细一些,思维更敏锐一些,思想更深刻一些,生活中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如果学生能在以上两个方面有所启发,我想,这节课就达到了它应有的目的。

 

孔大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