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祸不单行”等词语。
b.学会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快速、准确筛选所需信息。
2.过程与方法:
a .朗诵法。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只有多读,方能感受到文章散发的美。
b.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开展讨论,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更好地体会作者借文章传达出的浓浓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延伸课文,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多音字、复杂字词、生僻词语较多,学会准确区分、记忆。
2.本文篇幅较长,学会速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表现出来的大意。
教学难点:
准确、快速地在文中找出“ 背影”几次出现的场合。
第一课时
导入: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所受的教育也告诉我们,父母是爱我们的。那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了吗?能不能说出来和老师分享下!(学生发言、简短点评。*严厉亦是爱的一种表现)朱自清先生的咱们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大作家,他有一篇文章《背影》说的就是他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这篇《背影》是作者应当时编著教材的叶圣陶先生之邀而完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大人物与家人的情感和我们是不是一样的。
一.检查预习效果。
1.收集到的作者简介。(事前板书在小黑板上)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鲁迅老乡)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背影》、《春》,作品收集在《朱自清文集》里。
2.写作背景:(同上)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回忆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1917年,作者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办完祖母丧事,他回北京上学,而父亲则到南京谋事,于是父子同行,在浦江车站依依惜别。
3.生字词注音、词语释义检查。(同上)
嘱咐: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来临。--(祸不单行)
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光景:a时光景物 b境况、状况 c表示估计
好一派草原光景(a);那个小孩只有五、六岁光景(c);他家的光景还不错(b)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将注音补充在对于的文字上。
2.思考:我知道了些什么?
3.听范文,边听边思考: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播。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受评、示读)
三.作业布置:
同学们谈到了很多,都能从细节中感受到深沉博大的父爱,这也是这篇文章打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地方。那老师有一个问题了,他既然是写父爱的,但题目不是“父亲”或“父爱”?题目是“背影”,这就说明,“背影”在这篇文章中有着很特殊的含义。
文中共有4处背影,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
1.这4处“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2.第6自然段中所实写的两处“背影”:a.静态背影:戴着、穿着……
b.动态背影:蹒跚、探身、爬上……
楚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