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6-5-17编辑:互联网

 一、知识链接

1.关于《左传》和《春秋三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年(前468)。《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智),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2.关于初秋时期的姓名

烛之武之中,“烛”代表一个地名。“之”本身也没有意思,只是春秋时期人的一个习惯,如“介之推”、“佚之狐”“孟之反”。就像战国时期习惯在姓名中间加“不”,如“任不齐”、“韩不信”“吕不韦”等。“武”为他的名字。例如北京的张三,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京之三’。

3.背景故事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二、文言知识

1.实词

贰:                            辞:    

是:                            许:

缒:                            敢:

执事:                          君:

陪:                            邻:

舍:                            尝:

为:                            赐:

济:                            设板:

厌:                            封:

肆:                            阙:

焉:                            图:

戍:                            因:

蔽:                            仁:

与:                            易:

2.古今异义

1) 东道主:

2) 行李:

3) 乏困:

4) 去:

5) 夫人:

3.通假字

1) 共其乏困

2) 秦伯说

3) 失其所与,不知

4.句式

    请你根据下面的解释,找出相应的句式,写下来。

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判断句所: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第二种,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第三种,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宋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