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我心目中的英雄

发布时间:2017-11-21编辑:互联网

杨洪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是刘蜀集团的重要将领。魏延在忠诚地追随刘氏集团的二、三十年中,逐渐成长为一位颇识兵机,智勇兼备的高级将领。在他身上,闪烁着刚强威猛、赤胆忠心、不畏艰难、敢作敢为的优点。这位忠义之士心胸宽广、是非分明,在逆境与苦难中顽强的挣扎、抗争,最后悲壮的死去。

关键词:  魏延 ;志虑忠纯; 敢爱敢恨;英雄

My hero - - - light about the "romance of WeiYan

LU Guang Long

( Qianna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ethnic education, guizhou duyun 558000 )

Summary : the romance of WeiYan Liu shu group is the leader with unquestioning loyalty. WeiYan in the following liu of the group of twenty or thirty years, and gradually grew into a machine, Senior generals with time..upon him, and a strong and fierce and devotion, soldier, a man of merit. the old faithful people is very generous, and in adversity and hardship in their struggle and resistance. finally the tragic death.

the keywords:WeiYan; Volunteers infidelity pure; trust Dare to love dares hate; hero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三国志》为蓝本,运用小说艺术的叙事手法描写和记叙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西晋初年统一三国之间大量风云激荡的故事。它不仅有着精彩绝伦的历史战争故事,而且塑造了许多堪称封建时代英雄典型的人物形象。有“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常胜将军赵云、风流倜傥的周瑜、武功盖世的吕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都有着鲜明的性格,过人的才干,在慷慨激昂、奋发进取的时代风云中,展示自我,建立功勋。同时,他们都得到了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评论家的基本一致的评判。要么,扮演着纯粹的正面角色,要么,就是反面角色。然而,有一个人物却很特殊,同样能文能武、屡立战功,却因“天生的骨相”,遭到了众口不一的评价。这个人就是蜀汉名将---魏延。有人说他是蜀汉的一颗大毒瘤,“叛贼小儿”;也有人说他是忠臣,赤胆忠心。我个人认为,魏延是一个正面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不仅有着“义绝”关云长的忠肝义胆,而且还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远见。在我心里,魏延是侠义和忠心并存的英雄。

一、 志虑忠纯,功勋卓著

在风云变幻的东汉末年,诸侯并起。人心难测。有的为了争权夺利,滥杀无辜,臭名远扬,诸如董卓、曹操;有的身怀大志,仁义布于海内,有口兼碑,其中以汉室宗亲刘备最为典型。俗话说的好,“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作为有勇有谋、武艺高超的魏延,自然也不会自甘落后,在仁君与暴君之间他毅然而然的选择了后者,这是明智之举。从襄阳城到长沙郡,两次怒斥不仁之徒,于万难艰险之中开门献城,其正义之心日月可鉴,令我万分敬佩。魏延的正义之举博得刘备的赏识。进川之后,屡次封官进侯,予以重任。魏延为匡扶汉室、救济黎民、惩除奸恶,风里来、雨里去,功劳赫赫,足可载入史册,名垂千古。然而,他付出如此之多,却被诸葛亮莫名其妙的扣上了“反贼”的骂名,这个骂名伴随了他的一生,可谓是奇耻大辱。刘备死后,他本可以全身而退,离开诸葛亮掌控下的是非之地。然而,身为大丈夫的魏延把这一切都忍了,至始至终尽心扶汉。由此可见魏延之忠心。

1.弃奸恶,追仁主

魏延的正气惊天地、泣万军,源于“反叛”。魏延最初是荆州牧刘表的部下,在《三国演义》第41回才开始出现。当时曹操南下攻打刘备,刘豫州携带军民数十万众一路南逃,来到襄阳城下,驻守襄阳的刘琮听信投降派蔡瑁等人的话拒不接纳刘备。这时有一将领挺身而出,大喝道:“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翻守门军士欲迎刘备,结果和文聘打将起来。刘备不忍心扰民,就绕城而走了。魏延投刘备不成,转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这一系列画面给我的印象是:魏延是一个很正面的形象,胸怀大志,大义凛然,而且善择明主,勇武不凡。魏延的第二次出场是在第五十三回,关羽攻取长沙的时候,与守将黄忠惺惺相惜,韩玄瞧出其中玄机,要杀黄忠。这时挺身而出的又是魏延!他历数了韩玄“残暴不仁,轻慢贤士”的罪状,杀了韩玄,救了黄忠,开城投拜关羽。魏延仰慕刘皇叔盛名已久,可惜未得其时,这一次总算如愿以偿。然而,曙光的到来也夹杂着诸多流言蜚语。魏延弃暗投明、除暴安良怎么就成“反贼”了呢?不明是非的人都是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所谓“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地而献其城,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反骨”之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试问,诸葛亮既然能够上晓天机,下知地理,为何六出祁山而不胜?归根结底,《三国演义》只不过是过分的神话了诸葛亮的形象,所谓“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至于不忠不义之论,终究也是强词夺理。魏延绝对不是吕布。吕布虽然武艺出众,但是人品太差,十足的贪财好色无情无义之徒,连杀两个义父,忠义之士闻之都不屑与其为伍。惨杀正直无私的义父丁原,暴露了吕布毫无人性。难怪直性子张飞要骂他是“三姓家奴”,这是人人皆知的。而魏延易主则是公正无私、为国为民,值得称许。此外,在《三国演义》中,降将不计其数,有名有姓的就不下数十人。归降曹操集团的名将如张郃、张辽、徐晃、文聘,归降孙权集团的名将如太史慈、甘宁,归降刘备的名将如黄忠、马超、严颜、黄权、李严等,他们或者是战败而降,或者是被逼得走投无路而降,或者是感于对方的诚意而降,而魏延易主乃是大义使然。因此他是正直、侠义的化身。

2.守城池,建功业

收西川、平定南蛮、六出祁山,是诸葛亮辅佐刘备进行的几项重大事件,而魏延无一例外的都参与了,而且功劳卓著。在这些战事中,魏延无不是斩关夺隘,攻城拔寨,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收西川,魏延打前锋;七擒孟获,魏延和赵云是先锋官:六出祁山,魏延为前督部,屡打前锋,撤退的时候则总是断后。可以说,投奔刘备以后,魏延一下子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为了刘备集团最重要的将领之一。魏延的付出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魏延的忠心,得到刘备的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官至征西大将军、 南郑侯 、凉州刺史、 汉中太守、 前军师,威名远扬,让人羡慕不已。然而,这一切的到来都不是偶然,正是因为他的赤胆忠心,博得了仁德之君刘备的赏识,深入的说,主仆二人也是心心相依。我们不妨来看一段史料: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1]

相对而言,当时汉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荆州。而刘备不托马超黄忠赵云这几位五虎上将,独托魏延,可见对他的信任。而事实上,在他镇守下,汉中固若金汤。要注意,他承受的压力比关羽荆州大--关羽在荆州拥有绝对独辖权,而且兵力强大。而魏延在汉中是被控制使用的,可是在曹操那么大的压力下依然可以坚守。不能说其将才超越关羽,但显然是没有决定性差距的。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是何等的豪壮!魏延也是用实际行动来捍卫自己的豪言壮语的。

3.斥奸雄,显忠贞

忠臣侍奉明主,这是人人都应该称赞的,在魏延身上,彰显出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质。我们再来看看在有名的“鸡肋”故事中魏延是如何怒斥曹操招降的:

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

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2]

魏延在斜谷会战中表现出色,使曹操产生了爱才之心。于是决心招降,令曹贼懊恼的是,招降没成,差点还折了性命。曹操的奸诈、虚伪、乃至残暴是出了名的,挟天子、杀贵妃、妒贤臣,臭名昭著,人人得而诛之。魏延乃一忠臣,怎么可以助纣为虐?魏延的赤胆忠心,日月可鉴,天地可知。

二、心胸广阔、爱憎分明

魏延善于审时度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其智谋、武艺不在五虎上将之下,他却能谦于人下,虔心跟随;他的心胸是坦荡的,面对诸葛亮的冷嘲热讽和“反贼”的高帽,虽然一肚子的苦水,他始终都是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忠一不二。他能屈能伸、敢爱敢恨。面对攀附权势、阿谀奉承的蔡瑁、面对轻贤慢士、残暴不仁的韩玄,面对自视“清高”、恶语相加、欺己太甚的“伪君子”长史杨仪,在忍无可忍状态下一刀两断,毅然反叛。魏延身上的这些特质都真正显现出了他心胸豁达、敢爱敢恨的英雄本色。

1.谦于人下,心胸豁达

先说魏延与关羽。赤壁之战后,刘备、诸葛亮大举收复荆州各郡。在攻打灵陵、桂陵、长沙、桂阳的过程中,尤其关羽的使命最为艰巨,所面对的挑战是空前的 。老将黄忠臂力过人、箭法出众。在久攻不下、眉头紧锁之际,若非识大体、明大义的魏延挺身而出,其结局难料。战役结束后,关羽深为魏延的正义所感,兴奋不已,于是立即告知刘备,希望重用魏延。

魏延和张飞两人都是猛将,在作战过程中有过默契的配合,主要是在汉中与张郃之战。猛张飞使计醉酒破张郃,魏延虽然是配角,但忠于飞计,积极配合,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此时的张飞不光勇武,而且粗中有细,更懂得用智谋取胜。张飞长板桥单枪匹马吼退曹军几十万大军、更兼有义释严颜的佳话,学会审时度势的魏延早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也十分的敬佩张飞。 

魏延和赵云是同心破敌、相处时间最久的搭档。平西川、征南蛮、出祁山,经历大大小小战役百余次,其中的艰辛苦楚数不甚数。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左突右闪,一个埋伏,一个掩杀。危难之际,又舍身掩护。二人配合默契,尽心尽力,立下无数汗马功劳。

魏延的宽广胸怀主要还是从诸葛亮与其两人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出来的。“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诸葛亮是魏延的一大遗憾。在诸葛亮北伐中原、初出祁山之前,魏延提出了奇袭子午谷计划,综合当时的实际来论,这的确是一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富贵险中求”的好计,倘若诸葛亮能够采纳,或许不会导致六出祁山功败垂成、客死他乡的遗憾了。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自负和对魏延的偏见。他对魏延的歧视和偏见不仅于此,诸葛亮从长沙到六出祁山,对魏延总是疑而用之,实在有些过分。为将者岂不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诸葛亮自恃熟兵法、諳韬略,平生谨慎,从不冒险。难道诸葛亮就真正没有冒过险吗?空城计就是一个例证。刘备死后,魏延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他依然诚心跟随诸葛亮,尽心辅佐汉室,足见其心胸之广。

但凡大丈夫、英雄者,定当有宽广的心胸,谦虚的面孔,识大体、顾大局,魏延做到了这一点。

2.敢爱敢恨,彰显英雄气概

魏延对爱恨情仇分得很清楚。魏延仰慕刘皇叔许久,他与刘备非亲非故,远道而来,遇种种不平,仍然忠心耿耿,奋战沙场。正是这种坚定的爱的信念,即便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身为大丈夫、大英雄,魏延不仅敢爱,而且敢恨。魏延坚定的恨也是他高尚人格的一个折射点。罗贯中在塑造魏延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模糊了魏延立场,实质上这是对正统伦理的质疑和独特生命个体的关注。往往正义、贤能之士要么不得其愿,要么以悲剧结束,罗贯中对正面人物的塑造恰恰是为他们的失败做衬托的。刘备的仁义使他亲手断送既定的战略安排,关羽的义使他一再错失良机乃至成为大失败的始作俑者,诸葛亮的贤能使他辅助几近白痴的阿斗和造成身后无人的惨淡。同样,魏延的正直使他难逃忌恨。[3]鉴于罗贯中的人物形象的创作原理,我们就能更好的分析魏延的真实形象以及准确把握主人公的“由衷之恨”。魏延敢恨的品质是由对伪善奸邪之徒而催生的。蔡瑁乃谄媚之辈,韩玄以残暴和嫉贤妒能而著称,杨仪的伪善和凶残令人憎恨。

我们举魏杨之争最为典型。魏延的英雄悲剧结局就是拜他所赐。若论反叛之嫌,《三国演义》写到他自恃功高的傲慢之言,可见杨仪才是一个反复无常,利欲熏心、凶残无度的大野心家!同样,史书《三国志》中更有详细例证:

先“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使西诣先主”,因“性狷狭”,与魏延、刘巴等武将不睦(见《杨仪传》),此人不仅气量狭小,还残忍无比,《魏延传》记载:“(马岱)致(延)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暴利之至,为《三国演义》所不忍述!公报私仇后,自以为“功勋至大,便代亮秉政”,达不到个人目的,便牢骚满腹,终于暴露了狼狐的真面目:“昔日臣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如此寂寞焉!”政客错投机,赌棍错押宝,但这正好做了他的自述状,原来杨仪倒认真想过反叛的,不过当初以为不合算,后来又没机会罢了!

魏延对杨仪的为人早已看穿,由衷之恨由来已久,由于诸葛亮的偏见和庇护,一忍再忍。诸葛亮临死之时,居然莫名其妙的把行军的执行权交给了几无尺寸之功的小人杨仪,让人费解,令人痛惜。论资历、才干、威望,魏延之比杨仪可谓是天壤之别。是大丈夫、好男儿就应该站起来,鸣天下不平之事,杀尽天下卑鄙之小人。

魏延最后时刻的三声吼叫“谁敢杀我?”这是对恶势力、奸诈之徒发出的控诉。言语中略显“矝高”,但直截了当,句句皆出肺腑。英雄忍无可忍之时,就无需再忍!

总而言之,我们对魏延的定位必须做全面分析。当然,魏延也不是完人,他有弱点和缺点,但他不是小人,不是反贼,不是大毒瘤,他是忠臣,是英雄。

回顾英雄的一生:当五虎上将纷纷谢世之际,是他坐镇京城,后又随诸葛亮七擒孟获,射曹操,斩王双,死张郃,大战司马懿,惊退夏侯霸…差不多无恶战不与,每战必克,几番死里逃生,义无反顾、支撑大局,战功赫赫,威震中原!

魏延忠于蜀汉,血战沙场,功勋卓著,彪炳史册,世人所睹,毋庸置疑!面对世人非议和他人的不公正待遇,千年万年,背负着反贼的骂名,为人诟骂,天下之不平,莫此为甚!然而,他一再忍气吞声,忍辱负重,足见其心胸之宽广、胸怀之坦荡,此乃真正的大丈夫!

在此,我想借一首诗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七律叹魏延

  梓庭君

  秋风剑阁思踟蹰, 

  犹问长缨恨有无。 

  曾请孤兵驱绝境, 

  终难老马适归途。 

  壮心尤忌吏曹笔, 

  哀魄堪知坊肆书。 

  望断残阳悲蜀道, 

  关山何处寄头颅。

这是为魏延而作的一曲悲歌,我们当重新认真审视魏延!

魏延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忠义与英雄的化身。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寿《三国志》,岳麓书社1990年版。

○3《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杨洪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