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6-5-16编辑:互联网

 宝坻区大钟高中年级 高一 主备人 王桂苹 学科 语文 导学案编号02

课题 雨巷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及画面美,并背诵。

2.赏析这首诗的意象及象征手法。

3.感受作品蕴含的真情实感,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导学过程

一、 预习反馈

 (一)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

彳亍    惆怅   风流倜傥   稠密   丝绸    彷徨  惊惶  婉转  惋惜    颓圮 

 祭祀   杞人忧天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彳亍 :                    颓圮:

二、 新知导学

自学指导一: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诗派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其作品特点:前期创作深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个人情感的痕迹明显;后期着重表现灾难中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的热爱。代表作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自学指导二:背景资料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彳亍。

探究问题一:             

探究意象1、丁香姑娘:

探究意象2、雨巷:

探究意象3、“我”:

探究问题二:

请同学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说说诗中的“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和“我”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三、 达标训练

1.对《雨巷》的赏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C.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D.诗人把自己苦闷彷徨的心态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2.对《雨巷》这首诗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B. 本诗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C. 本诗反复出现的“丁香”意象及其蕴藉的特定情感元素,借鉴了古代吟咏丁香名句,如李煜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D.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制出雨中江南小巷一隅的画面,具有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美。

四、拓展提高

  抓住瞬间独特的感受,将《雨巷》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抒情短文。

 

瓶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