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4月21日 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季氏将伐颛臾》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感情目标: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
2. 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 2分钟 )
(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教师问:这几则关于“论学”的言论表明了言论者怎样的身份?
(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过的《“论学”六则》中的其中四则,节选自于《论语》,为孔子言论,表明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论学”方面的成就。)
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 春秋 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 体,凡 20 篇,为 儒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四书》 ”。
《论语》内容既然首先提及“政治”一词 ,为何后人不给孔子冠以“伟大的政治家”称号?孔子的“论学”影响深远,“论政”又如何呢?让我们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来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
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自学过程: (12分钟)
1.用恰当的感情和速度朗读课文(结束后请学生朗读并评价)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冉(rǎn)有 颛臾(zhuān yú) 社稷(jì)
焉用彼相(xiàng) 虎兕(sì)出于柙(xiá) 龟玉毁于椟(dú)中 固而近于费(bì) 萧墙(xiāo)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
3.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试着翻译全文、熟读全文。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8分钟)
1.同伴互助:一位同学读、译全文,另一位同学分析,听者即时纠正补充。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2.小组合作,将疑难写到小黑板上。 (注意:谈论轻声,一次只有一人说话。)
四、释疑(13分钟)
1.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
2.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积累:重要实词:“是、疾、见、过、止”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特殊句式:
(1)倒装: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是尔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省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3)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词“这”)
是谁之过与(是,指示代词“这”)
(4)固定结构: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何以伐为(何以……为)
找成语比赛: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造句。(完成一个成语加1分)学生分组活动5分钟。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
成语梳理:
A祸起萧墙
解释: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例句: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
B分崩离析
解释: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 《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句: 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C季孙之忧
解释: 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出处: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D开柙出虎
解释: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 《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E既来之,则安之
释 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 处: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F 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G虎兕出柙
〖出处〗《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意思是老虎和犀牛跑出了笼子,龟甲和美玉毁坏于匣中,究竟应该是谁的过错呢?
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1、“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无/乃尔/是过/与 ④无乃/尔/是/过与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则修文德以来之
B.既来之,则安之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邦分邦离析,而不能守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是社稷之臣也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和无寡
4,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的意思
是
A.是社稷之臣也
B.不知木兰是女郎
C.谁能定是非之真
疾
A.君有疾在腠理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止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5.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是谁之过与 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6找出“而”字用法不同的项( )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7辨析下列斜体词的不同意思( )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8.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 )
A.陈力就列 行列
B.危而不持 扶持
C.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者
D.安无倾 倾覆
翻译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
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整理笔记梳理要点;
翻译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课时指导教学书
时间:2014年4月21日 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感情目标: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
2. 认知目标:
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2. 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 1分钟 )
二、自学
自学内容: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自学过程: (15分钟)
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体会文章的说理艺术。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5分钟)
1.同伴互助: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分析,听者即时纠正补充。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2.小组合作,用关键词将本文的内容结构、论证方法写到小黑板上。 (注意:谈论轻声,一次只有一人说话。)
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试着背诵课文。
四、释疑(15分钟)
1.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
2.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A、教师问:课文共分三段,主要谈了那几个问题?请概括说明。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孔子指责季氏讨伐颛臾有错;
(2)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3)孔子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B、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 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 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
提问4: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学生齐读第5段)
明确:根源就是孔子的“仁”的思想。文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就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提问5:这几句话的关键词语是哪些?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关键词语“均”“和”“安”“修文德”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6: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表明冉有之“忧”只是为季氏找借口,并非治国之本。
提问7: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真正的“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练习检测(9分钟)
1、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2、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1).子 谓 子 贡 曰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对 曰 赐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闻 一 以 知十 赐 也 闻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 如 也
①为短文断句。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 )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加点的字注音
A.省 B.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答案
(1).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
(2).①A.xǐng B.chuán
②A.计谋,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背诵课文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