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教语文需要“瞻前顾后”
江苏省海门东灶港初中 成新江 邮编226156
“瞻前顾后”,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 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感情色彩上常含贬义。你知道吗,笔者要把“瞻前顾后”粗俗地理解为:“看看前面人家已经做了什么,看看后面人家将要做什么,从而确定我该怎么做。”
听上去好像有点故弄玄虚,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笔者是说,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地将学生从感性的形象思维,经济有效地过渡到理性的抽象思维上来,学生就不会感到突兀:从小学到初中,一个是山脚,一个是山腰甚或是山顶。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生,他们大都是留守儿童,仅靠爷爷奶奶抑或亲戚朋友管管吃喝,家庭教育缺失,原有知识功底薄弱,学习习惯随意,老师只有这样做才不至于让这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恐高症,望而生畏,失去继续学下去的勇气,以致于半路掉队。这叫无缝对接。善莫大焉!
不过,笔者之前还压根就不曾有过这种想法。所想到的只是,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单调、枯燥、死板,农村孩子大多本来就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见到做作业就头疼,现在再来学文言文,谈何容易啊。因此,教师需要花大气力使之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同时又要让初一学生早知道,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文章是文言文,学生从初一开始就学好它,将来好处多多。甚至,笔者还告诉他们,我的一部分学生写信给我,他们在高一年级中最拿手的就是文言文,每次语文考试中得分率最高的就是文言文。以此激励学生从一开始就把文言文学好。另外,当教到鲁迅、朱自清等作家的作品时,笔者喜欢列举他们另外的作品,并告诉他们,这些你们将在高中课本中学到。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前瞻性,让学生学好现在,同时铺好地毯,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高中。这叫“瞻前”吧。
那么,今天怎么会想到“顾后”的呢?
还是先让笔者说说自己的“良苦用心”吧。
初一语文上册有一篇文章叫《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初一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议论文。在老师的潜意识里始终有这样一种思维的定势:在此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议论文。如何让学生能顺利地进入议论文的天地呢?老师先给学生讲故事--
有个幼儿园的小孩缠着妈妈要买旁边有保险轮子的小自行车。
“你要自行车干嘛?”
“我要骑自行车。”
“你还小,骑车有危险的。”
“阿姨的宝宝叫我哥哥的,他不是有自行车了吗?”
“阿姨有时间陪弟弟,我哪有空陪你呀?如果你摔下来,哪个来扶你呀?”
“不要扶的。上次我走路摔倒了,你在旁边都没有扶我。还说‘你能自己爬起来,给你香蕉’。”
“好啦好啦,我有钱了一定给你买。”
“妈妈有钱。昨天我看到爸爸给你很多钱的。”
……
老师问学生,从上面的母子对话中,你看出孩子为了什么目的与母亲交涉的?孩子又用了哪些办法来让母亲满足他的要求的?
“母子对话简洁明了,朴实无华;但细细品来,句句在理,层次分明。”然后让学生看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求学生找出文章要阐述一个什么观点,摆了哪些理由。然后才引导到议论文的知识上来。
尽管这样,部分学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后来,曾经有一天,初中与小学联合搞了个“加强小初衔接,共商教学良策”的活动。上午初一语数外教师听小学六年级语数外教师的课,下午换过来听课。
笔者惊讶了。你知道吗,笔者听的一堂语文课的课题是《学与问》,是比较典型的议论文,浅显易懂。只是教师在上这堂课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提及文体知识,但由于教师课上的循循善诱,议论文知识的内涵渗透得恰到好处,只是始终没有把最后一层纸撕破--这是议论文,这是论点,这是举例论证,这是引用论证……笔者觉得这堂课上得挺好。当然,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瞻前”一下,让六年级学生朦胧了解一下初中的文体知识,真的会有好处的。如果初中教师知道小学里会有这么好的一篇议论文,在学生要学议论文前先把它印发给学生,既让学生回味小学学习的趣味性(形象思维),也让学生懂得初中学习知识的体系性(抽象思维),从而完成从小学到初中语文学习上的无缝对接。
语文教师的“瞻前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初一下学期有“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说到《西游记》,当然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上到八十三,下到手上搀,都能说出点孙悟空的故事。单说银幕上的《西游记》,就有好几个版本。更何况,小学六年级也有课文《三打白骨精》。问题是,银幕上的《西游记》是视觉形象,“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是故事情节,小学书本上的《三打白骨精》是现代文,而初中“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是原著白话文,是文言文的弟弟。虽然综合到一点都是“西游记”,但一个是“热闹”,一个是“门道”,有道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这“热闹”和“门道”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之遥。如何把学生从“热闹”转向“门道”,也就是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其实难度是很大的,更何况还要咀嚼整整“一百回”的生硬的白话文。笔者就让学生把小学六年级的《三打白骨精》找来,与原著中的相关情节做对比阅读,比较出二者之间的异同,然后谈谈看原著的价值何在。学生的反响超出了教师的预料,看白话小说的劲头一发而不可收。老师因势利导,导向了初二要看的《水浒传》以及《三国演义》等。
教育家方继虎在《切实加强中小学衔接教育 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一文中说:对刚刚升入初一的新生,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到初中新生在小学既有知识和经验中,注重知识的过渡,减少陌生感,增加关联教学。要适当运用小学阶段相对形象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便让学生有个适应的过程。
如此看来,初中语文教师 “瞻前顾后” 确实很有必要。
张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