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
1、 主要活动时间: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
2、 代表作家: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
3、 主要刊物:《礼拜六》--故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
4、 代表作:《玉犁魂》(徐枕亚)
5、 主流:言情小说
6、 坏的支流:黑幕小说
7、 文学研究会对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进行批判、抨击
二十七、简评鸳鸯蝴蝶派:
--20世纪前半期中国近现代一个颇有社会影响的文学流派。其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
戏”、“消遣”的工具。以小说创作为主,主流是言情小说,其内容多为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在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起
过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迎合市民趣味,一些作家以营利为目的,大
量制作,粗制滥造,质量低劣,这些都是坏的支流。
二十八、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学衡派:1、主要成员:吴宓、梅光迪、胡先啸
2、刊物:《学衡》
甲寅派:1、主要人物:章士钊
2、刊物:《甲寅》
§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27--1937)
一、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1、 国民党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
2、 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
3、 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二、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
创造社:主要人物: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犁)
太阳社:主要人物:蒋光慈、钱杏?
三、 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两方: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
四、 创造社、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错误:
主要观点:1、文学是有阶级性的
2、文学是宣传的武器
3、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要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错误:1、对当时中国社会缺乏准确的分析,因而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任务、革命的对象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
2、夸大文学的作用
3、对“五四”以来的文学进行批判
五、 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主要观点:1、批评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不相信文艺有旋乾转坤的力量
2、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3、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批评那些脑子里存着许多旧的残滓的自封的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家
意义:鲁迅的这些观点,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是对革命文学的重要理论贡献。特别是强调革命
文学要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强调“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对革命文学的健康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六、 革命文学论争的性质和收获:
性质:革命文学家内部的论争
收获:1、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纠正了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理论错误,使他们对鲁迅、茅盾的态度有所改变
2、形成翻译介绍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热潮,使革命文学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提高了论争双方的思想
3、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七、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 成立时间:1930年
2、 地点:上海
3、 性质:站在无产阶级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的因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素,援助
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 主要刊物:《北斗》、《萌芽》等
5、 解散的时间:1936年
八、 中国现代的戏剧运动,这时期也从“爱美的”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
九、 1930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成立
十、 中国诗歌会:
1、 成立时间:1932年,或30年代初期
2、 性质:自觉地与无产阶级革命取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3、 主要成员:穆木天、蒲风等
4、 会刊:《新诗歌》
十一、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1、“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
2、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
3、应该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
4、联合战线目的都在工农大众
意义: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是鲁迅对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十二、左联的成就和贡献:
1、 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剧联、中国诗歌会使左翼文艺运动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运动
2、 密切了文艺与革命的联系,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斗争
3、 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4、 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5、 进行了三次规模很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6、 对革命文学初期创作中的错误倾向,特别是“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进行了批评、清算,贡献了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精神。
7、 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十三、左联的错误及缺失:
1、 政治上的左倾错误
2、 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3、 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
十四、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
左翼作家:洪灵菲、潘谟华、应修人
十五、两个口号的论争:
1、“国防文学”的口号
2、“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两个口号的论争的背景:日寇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了,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十六、鲁迅在论争中的主要意见:
1、 赞成一切文学家,任何派别的文学家在抗日的口号下统一起来的主张
2、 不能说:作家在“国防文学”的口号下联合起来
3、 我们仍可以互相批判,革命文学的领导责任要“更加重”,“更放大”
十七、两个口号论争的性质和收获:
性质: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收获:救亡新形势下文艺界的广泛团结,为过渡到下一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较充分的思想条件。
§4、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1927--1937)
一、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主流及其缺失: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其主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的。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得到较多的翻译介绍,一些观点被反复引用,但是,由于国际国内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的影响,革命文学思潮中也掺杂了严重的机械论和庸俗社会学的理论错误。
1、 就文学与革命的关系而言:A、左联宣称革命文学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都是符合列宁
的思想的
B、左联把文学事业和党的其他事业刻板地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文学
的革命的“工具”作用,忽视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文学的艺术特征,
只是为政治斗争服务,产生了消极影响
2、 就文学与群众的关系而言:A、左联文学要“替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
思想的
B、但是,片面反对白话文,主张用俗话,在靠拢群众的同时又使得
文学降低了自己的艺术格调,对文学发展不利。
这时期,马克思关于现实主义的论述,对左翼文学起了重要作用。
二、 中国诗歌会主张和大众化诗歌创作:
1、内容方面:“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的主张,提出要着重描写大众生活:一方面是大众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屠杀;另一方面是大众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抗和斗争,在这矛盾中创造新的伟大的世纪。
2、形式方面:“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主张采用大众化的旧形式,采用歌谣等形式,强调“要使人听得懂,最好能够歌唱”。
3、这是自觉地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采取同一步调,自觉地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4、中国诗歌会成员众多,创作丰饶,对文学大众化作了有益尝试。他们的大众化主要是通俗化,不是的是表现方法单一,诗歌明白如话,一览无余,诗味不足。
三、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各流派:
1、 京派
2、 论语派
3、 新月派
4、 “自由人”
5、 “第三种人”
共同特征:1、革命文学以文学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的工具、武器;
2、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则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或强调文学脱离政治的自
由。
四、 京派
1、 主要成员: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朱光潜等
2、 主要刊物:《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季刊》等
3、 基本特征:关注人生,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
4、 基本文学倾向: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的承袭和发展。
五、 论语派:
1、 主要人物:林语堂
2、 主要刊物:《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3、 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
六、 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主张:“健康”、“尊严”
七、 梁实秋的文学观点:“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
八、 左联和新月派及梁实秋的思想论争:
--左联和新月派的论争,是新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学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第一次重大的论争。
九、 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展开了思想论争:
1、“自由人”--胡秋原; “第三种人”--苏汶
2、张闻天,以哥特笔名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批评了左联领导对“第三种人”、“第三种文学”的否认;批评了文艺只是“政治的留声机”的理论
十、1927--1937年新文了的文学思潮特点:
总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这两大文潮的并存和论争。
1、 现实主义文学仍占主潮地位,更加发展壮大
2、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比起前一时期来是大大减弱了
3、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所发展
4、 产生了心理分析派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
十一、现代派诗(或称现代诗派)
主要成员:戴望舒、徐迟、路易士、卞之琳
主要特点:1、纯然的现代的诗
2、大多是没有韵的,句子也不很不整齐,但都有相当完美的肌理
3、以象征主义为主
十二、心理分析派小说
代表作家:施蛰存
主要特点:1、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
2、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
十三、新感觉派小说(也称海派小说)
代表作家:穆时英
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1、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
2、主观感觉印象与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3、潜意识、隐意识
4、思想上:一部分颓废、悲观乃至绝望、色情的倾向
十四、“民族主义文学”
1、 性质: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
2、 主要成员: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等
3、 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4、 代表作:《陇海线上》(黄震遐)
5、 文学主张及其反动性: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出版《前锋月刊》,借民族主义来抹煞阶级斗争。所谓民族意识,是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
§5、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937--1945)
一、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1、 成立时间:1938年
2、 成立地点:武汉
3、 性质: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学家、艺术家。
4、 会刊:《抗战文艺》
5、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二、 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厅)
1、 主持:郭沫若
2、 成立时间:1939年
3、 成立地点:武汉
4、 抗日文艺宣传活运蓬勃开展
三、 朗诵诗、街头诗、街头剧、报告文学等小型作口的涌现,是这一时期文学活动的重要特点。这些作品以抗战的内容和通俗多样的形式,起到了宣传群众的作用。由于这一时期作家对抗战现实的认识不够深入,因而抗战文学也有着热情多于理智、内容空泛和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
四、 武汉失守后,郭沫若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
五、 “孤岛文学”(上海)
1、 含义: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2、 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鲁迅风”的争论,出版《鲁迅风》
3、 戏剧:于伶反映现实的戏剧《长夜行》,阿英的南民史剧《碧血花》等
六、 抗战文学思潮的两个重要特点:
1、 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A、“利用旧形式”和“旧瓶装新酒”的讨论
B、民族形式的论争
2、 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的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有存在
七、 民族形式的论争
1、 起因:毛泽东提出的两个观点:“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2、 主要观点:
向林冰:强调民间开式对新文艺的否定
葛一虹:肯定新文艺,对旧形式全盘否定
郭沫若: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毫无疑问的,是现实生活
茅盾:吸收过去优秀传统,学习外国古典文艺和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的典范,继续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现实,提炼熔铸其新鲜活泼的质素
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八、“七月诗派”
1、 胡风主编:《七月》刊物
2、 特色: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艾青、田间为首,培育了绿原、阿垅、曾卓、鲁藜、冀访、邹荻帆等一批青年诗人,形成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
八、 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讨论
胡风为了克服抗战文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十分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
九、 后期浪漫派代表作家:徐吁、无名氏
十、“九叶诗派”--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1、 形成时间:40年代的国统区
2、 主要成员: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等九人
3、 主要特点:A、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
B、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较好结合
十一、陈铨、林同济等的战国策派对时代的错误看法:
虽然也主张和宣传“抗战”,但他们却错误地称当时的时代是“战国时代的重演”,抹煞了德日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正义性的根本区别。
十二、错误地提倡“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
十三、战国策派代表作:陈铨《野玫瑰》主要内容:把国民党间牒作为民族英雄歌颂
十四、当是文学主流和梁实秋的文艺与抗战关系的论争:
梁实秋: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表示不同意见,难免有文学“与抗战无关”之嫌,在文学与关系到民族生存的抗战的关系问题上,是不无偏颇之处的
郝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