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鸿门宴》)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现代汉语中的状语
状语是谓词性偏正结构中修饰、说明中心语的成分。
状语与中心语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一.状语的构成
1.副词形容词等作状语
①副词:很守信用 忽然想到 非常出色 格外贵重 已经来了 仅仅三人
②形容词:突然提出 缓慢移动 仔细检查 坚决支持 努力学习 快走
③时间名词:现在结束 早晨起来 昨天我检查了三遍 刚才我都看到了
④能愿动词:愿意相信 应该知道 可能认为 可以维持
⑤代词:这样宽容 那样说 这么高兴
⑥名词和动词中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状态的词也可以作状语,例如:
集体购票 公费出国 现金支付 现场直播 同情地看着
2.短语作状语
①介词短语、比况短语和方位短语的基本语法功能就是充当状语。例如:
朝外看 把水倒掉 沿着河边走 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②比况短语:杀猪般嚎叫起来 箭似的冲出去 箭一样冲向蓝天
③方位短语:向左转 路上沉默不语 朝学校门口去了
④主谓短语:雨不停地下 一堂不拉地听课 脸色阴沉地走过来
⑤动宾短语:有组织地进行调查 有条件地承担义务 降低标准录取
⑥偏正短语:大范围推广 高标准地完成 过分苛刻地提出要求 非常热情地发出邀请
⑦联合短语:又惊又喜地望着 连跑带跳地出去了 愁眉苦脸地说
⑧量词短语:一米长 三尺宽 五吨重 一趟一趟地跑
二.状语的语义类型
状语的语义类型可以分为限定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两类。
①限定性状语
主要用来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意义。例如:
昨天下午我专门来过一趟。(时间)
他在阅览室查阅资料。(处所)
我十分郑重地点点头。(程度)
老师昨天因故没有来上课。(否定)
按照市场行情及时进行价格调整。(方式)
通过投票选举,他担任了公司总经理。(手段)
我替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对象)
大家一个接一个地给他提问题。(数量)
②描写性定语
描写动作状态或人物情态,主要由形容性词语来充当。例如:
这项工程我们必须高标准地完成。
他脸色阴沉地走出考场。
她两条胳膊静静地垂着,又高兴又紧张地望着他。
那位男子非常热情地领我们进了他家的里屋。
三.状语的位置
状语在句子中一般出现在主语后面、谓语前面,少数状语可以放在句首;但是,所有状语都不能出现在谓语后面。
我昨天已经检查了三遍。
他通过考试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公办教师。
谈判双方关于合同的一些具体条款还存在着一些异议。
祖辈们在那个草原与山丘组成的边远乡村过着自给自足的部落式生活。
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情态、条件、关涉对象的状语还可以出现在主语前面,成为“句首状语”。 例如:
昨天我已经检查了三遍了。
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公办教师。
关于合同的一些具体条款,谈判双方还存在着一些异议。
在那个草原与山丘组成的边远乡村,祖辈们过着自给自足的部落式生活。
处于句首位置的状语,常常起到一些特别的作用,或者强调状语,或者照顾上下文的连接,或者状语较长、较多,放在句首可以使主语和谓语中心语靠近,使句子结构紧凑,便于理解。
文言言中的定语后置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④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③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
--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4)数量词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5)“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的定语
1.在汉语中,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也可有其他词或短语充当。
例如:(暖和)的阳光照着(平静)的湖水。(形容词作定语)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数量词作定语)
(今天)的报纸看过吗? (名词作定语)
(我们)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代词作定语)
2.几点说明
A 在句子中,结构助词“的”前用来修饰、限制名词的词或短语就是定语。也就是说,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海南)(形容词作定语)的工业发展很快。
B 有时定语后可不带“的”。 例如:这里盖起了(一座)(数量词作定语)房子。
C 名词前有时定语不止一个。 例如:(我们学校)的(两位)(数量词作定语)(有三十年教龄)(形容词作定语)的(语文)(名词作定语)老师当上了代表。
D 定语的位置在主语前面和宾语前面。例如:(代词作定语)(小明)的爸爸是(一名)(数量词作定语)教师。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然则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②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沛公安在? --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 -- 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 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③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
现代汉语中的宾语
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1)名词性宾语。例如:
吃饭 读书 唱歌
(2)谓词性宾语。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复句形式作宾语)
张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