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01-11-01 张义
开学两个月了,围绕新学期教材大家也做了不少的文章。前不久,本报以《翻翻孩子的课本》作为双周话题,大家踊跃来信,主要是就新编的中学课本谈看法、说感受。这期间,我也花了些时间翻了翻那些课本,除了大家说到的意见外,深感这些教科书上还少了些什么。
至于究竟少了些什么,似乎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仅举几个大的方面。
环境保护应当是必修课,现在的教材中少这样一本,现有内容中环保教育的分量太小。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现在几乎每天都在讲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差不多每天都有环境遭受破坏的事情发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课程把政治、经济、历史、自然等等都列为必修课或辅修课,而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课?环保之所以不断成为问题,同我们缺少专门的环保教育关系密切。前些时,有个地方修公路,一棵树挡住去路,后来花了很多钱才解决了这个本该在筑路设计时就要避免出现的问题。于是,有人批评设计人员环保意识淡漠。这个批评缺少说服力。试想,如果这位设计人员从小没有接受系统的环保教育,大学课程也不会在教筑路的同时要他辅修一门“环保学”,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一定要见树就懂得让路?现在被我们列为“七不”的一些内容,既然是全社会人人须知须行的准则,就应当“从娃娃抓起”,在人小的时候予以专门训练,不要等长大了、习惯成了自然再去强行纠正。有时候,有的成年人为了随地吐痰的事被捉住不放,弄得人的尊严都没了。这,算是文明还是不文明呢?
美学应当是基础科目,现在的课程中没有专门安排。我说的美学,主要不是指大学里那样高深的美学课程,而是通俗易懂的关于美的教育。美来自生活,但是,生活中太缺少美了。去农村采访,一次次地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人宁可晒太阳、聊天,就是不肯把自己的家园收拾得整洁、美观一些。过去,一说到脏乱,总是归结为贫穷,这没有道理。俗话说得好:笑破不笑补。意思是你穷得只能穿打补丁的衣服,人家不会笑话;要是衣服破了懒得补,还穿着走来走去,就会被人看不起。进一步说,农民有了钱,盖得起房子了,可是许多农舍盖得虽新犹旧,外观粗陋,根子就在于一些人心里没有美的观念,想像不出美观的房子该是怎样的。因为缺少美感,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走在大街上,看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可是,那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招牌,东拉西扯的电线、电缆,施工工艺实在让人看不上眼。说到底,就是这些辛勤的劳动者们没有基本的美育修养。
还有,教科书上是不是可以教教孩子怎样洗衣、做饭呢?我们常常为孩子做不做家务争个不休。其实,要是学校里上一门课,就讲怎样洗衣既干净又省水,做饭怎样既好吃又营养合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用不着搞什么“吃苦夏令营”、“小鬼当家”之类哗众取宠的花样。对此,千万别不以为然。记得80年代初,北京王府井书店卖一本《新婚必读》,有人就说,干别的不会,这还能不会?还用得着看书?如果仅仅指“生殖”,那是连动物也有的本能。可是,要懂得优生优育,不看书就是不行。
在大家对新的教材大唱赞歌的时候,说些似乎不着边际的意见,有点儿不动听。所幸,我们已经在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旧观念的分析批判中有了共识,相信本文不会过于招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