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3-27编辑:互联网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    系住(     )      芦荟(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           情绪,对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探究质疑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                           ,理解了藤野先生      

                             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精读品析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当堂反馈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9.概括文段大意。

 

刘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