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6-2-5编辑:互联网

 高一语文   YW-B2-1

作文(五)“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编写:李文忠     审核:高一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0年11月11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 学习选择观察的角度,通过全面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2、 学习运用恰当的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3、 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如何进行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自然是人类之友,我们也常常为许多作家笔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而陶醉--其景致描写之形象,之逼真,之活灵活现,令人赞不绝口。虽然各自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也许不同,观察景物的角度和切入点迥异,甚至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和融入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来临摹大自然。

范例一: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显得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最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老舍《二马》

分析:作者抓住景物在特定时间和季节下的特征,突出了四月天的秀美。

范例二:太阳透过榆树的密密层层的叶子,把阳光的圆影照射在地上。夏末秋初的南风刮来了新的麦子的香气和蒿草的气息。北满的夏末秋初是漂亮的季节,这是全年最好的日子。天气不凉,也不顶热,地里还有些青色,人也不太忙。 --周立波《暴风骤雨》

分析:这一片断描绘了北满夏末秋初的景色魅力。作者既突出了景物本身的特征,又体现了北方地域景物的个性。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此话有理。虽说“杏花春雨江南”与“骏马秋风塞北”本来就景色迥异,那么即便同属江南名湖,也有西湖明丽,太湖浩淼,玄武清秀之别;单说同是一个绿色,也会在人们的眼中人们的心里唤起各自不同的感受,不是吗?梅雨潭的绿奇异且醉人,虎跑寺旁的“绿”浓艳略带俗气,西湖的绿波多有明亮让人觉得浅薄,秦淮河的绿水又深暗厚重令人莫测……其实,这只不过就是一个“绿”,几处景罢了。试想一想,这“绿”如果不是这般多姿多彩呈现在作家笔下,我们读者的眼中这几处名胜不就都一个样了吗?因此,观察不出特点,描写不出特点,此物与彼物的区别就将被泯灭,景物固有的个性就将丢失。所以,我们描写景物而未能突现其特点,就无法发挥描写的作用,不能突现特征的景物描写,也决不会精彩感人。

病例:现在正值春意浓浓,阳光明媚时节,春风已经吹进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小树脱下了金装,换上了绿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柳树摇摆着绿绿的枝叶;花儿也含苞待放;池塘的水化了,鱼儿开始了快乐的嬉戏。一切都从死气沉沉的冬季走了出来,在生机勃勃的春天自由自在地忙碌着。

分析:以上例段的第一句写“春意”为“浓浓”,足见此时己不是早春时分,可是后面描写的具体景物的某些特征却与此相悖,例如“ 钻”,分明是小草在早春时分的动态;“绿绿的枝叶”在风中摇摆,是暮春时节柳树的明显形态;而池塘中冰的融化则出现在大地春气萌动之时。 如果需要描写的是“浓浓春意”时的景色,那么,就应是“小草偷偷地挺起了腰背,个头见长”,“池塘里的水澄清碧透”“柳絮飘飞”一类的情态啦。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前提是:首先要学会认识景物之间的差异。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是什么使它们各不相同呢?时间、地点是最基本的两大因素。因此认识景物之间的差异时先得究其因,再来查其形。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表现自然风物呢?要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⒈ 时间与季节的特征;

⒉ 地域与风俗的特征;

⒊ 景物与动物独具的特征。

而真正要做到抓住景物特征,将景物独有的特色和个性展现出来吸引读者,则是:

第一步:学会观察。

观察不是单纯地去看、去寻找,而要把自己融到观察对象里去,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尝,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进去,获得新鲜的感受和印象,从而获得对景物的深入理解。有了这样的观察,写作时就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加以描写。(如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就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绘声绘色,描形摹状,让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具有立体感,构成了宁静、朦胧、淡雅的意境,具有令人陶醉的美感。)

选好观察的角度,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范例:远远地,就听到人声鼎沸,跌瀑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及至到了眼前,只见一条银练悬空而下,迸起的水珠四处飞溅,验证了《西游记》中所描写的:“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习作《水帘洞洞天》)

分析:远处,“轰鸣声不绝于耳”,从听觉角度描写瀑布的声态。近处,从视觉角度描写瀑布的美态:“一条银练”,比喻,摹其形态;“悬空而下”“四处飞溅”,绘其动态;“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引用,歌其美态。由远及近,写活瀑布。

巧取主体,全方位辐射,选择描写重点。瞄准绘画框,选好主体,调好聚焦,找准切入点。如一同学描写江南:“江南的最美,便是绵绵不断的雨水之间的悠然。柔情似的雨,点开清澈的流水,一圈圈地荡开,升腾起似有似无的水雾,如烟似梦。一株株的垂柳,沐着雨水,倚着轻柔的风,斜着身儿立在河道旁,在碎了的明镜中寻找自己的倩影。长长的柳枝还时不时地抚过行船的蓬顶,似调皮,又似怨恼,只为打扰了她的梳妆。”(《小桥流水人家》)写江南的美,小作者巧妙选取“江南的雨”作为描写的主体,再辐射开去,写流水,写涟漪、写水雾,写垂柳,写柔风,还写乌篷船,于是就写出江南富有独特神韵的美来,让人很是神往。

第二步:排好顺序。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范例.歇了不久,我们继续向山顶挺进。山峰似乎永远走不完,依然是那么长,但是我坚信我能到达我心中的望江亭。来到寺庙的一个许愿池里,只见一些人向池里投掷硬币,也许他们想得到祝福吧。山顶不知不觉的出现在眼前,望江亭也那么真实。从亭上俯视,一切都那么小,那么美丽。“一览众山小”的快感让人忘记了疲惫与烦恼,忽有飘飘欲仙之感。(习作《太湖山纪行》)

分析:“继续向山顶挺进”、“来到寺庙的一个许愿池里”、“从亭上俯视”等词句表明了小作者的游踪。在游览中,“山峰”的“长”、“望江亭”的“一览众山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功策略:不论是采用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上,依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或不固定观察点,随着作者位置的转移写出,还是采用在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内,接着一定的时段写出景物的变化,都应以描写的对象而定。写景最忌东一笔,西一笔,杂乱无章。对景物无序描述,文章内容不会清晰、完整,文章的层次也不会分明,主题也不可能突出。

第三步:情景交融。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同为秋天,何其芳说:“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字里行间溢满丰收的喜悦。马致远却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极力渲染萧瑟苍凉的气氛,以表达游子的乡愁。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病例:《光阴的故事》

春风又绿,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字眼!没错呀,当你在寒冬的某一天,突然打开窗户,柔柔的春风扑面吹来,抬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映入眼帘……

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每天总爱坐在台阶上,看邻家的鸽子飞来飞去。 

后来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剧终时有一个场景:在虽然凌乱破旧但安静详和的老四合院上方,一群鸽子在碧空中飞行而过留下了长长的鸽哨在空中回荡……太美妙了,刹那间,我想起了那句歌词“平平淡淡才是真”。原来总觉得人活着就该大红大紫,干嘛要平平淡淡呢?现在我才明白:此平淡非彼平淡。人是要有理想、有目标的,但人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一个安静和平的梦想在心里。也许在年轻的时候,也许在夕阳临近的时候,他们会找一片自己的世外桃源来享受那份四岁以前,久违了的安静平和的氛围。

人生几何,我们会怀着一份甜蜜去追寻光阴的故事……

分析:这篇文章毛病不少,单说开头一段的写景吧,就游离在叙事抒情之外.好象勉强摆在那里似的。其实,文章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就会使文章生动、形象,犹如开水中冲了咖啡,令人兴趣盎然。这篇文章如果在结尾处再能有一段景物描写,就能把“光阴”的意义加以丰富,使全文的气氛得以烘托,从而表现出人物的品格,突出文章的主题。

我们需要记取的教训是:任何时候在我们作文时都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而要根据你的写作目的决定要不要进行景物描写与如何进行景物描写。这样你的文章才可能中心意思突出,形象生动、具体、鲜明,具有吸引力。认识写景目的: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再现环境、烘托气氛、塑造形象、连接情节,从而表现人物的品格,突出文章的主题,因此我们作文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而要根据你的写作目的去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

第四步:灵活表达。

如何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呢?有哪些方法呢?

1、合理展开想象和联想,多角度描摹,构建美妙境界。

好的写景状物,往往由眼前之景联想,延伸开去,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还便于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深化作品主题,突出作品主旨的目的。

范例.这场雪的来临使原本冷清的学校也热闹起来。小道两边的树上压满了雪,就像位驼背的老公公背着他那调皮的孙儿,围墙上堆满了雪,雪又仿佛成了一块块方砖,把矮个子围墙给增高了好几厘米。也许是因为冬婆婆觉得屋顶太单调,她就派雪仙女给他穿上雪衣。谁知一不小心穿多了,屋顶就在沉重的压力下发出要抗议,流下晶莹的泪珠。这时大人们亲自上阵,帮屋子们脱掉厚重的雪衣,等他们累了,就退到二线,孩子们上场……(习作《2008年第一场雪》)

分析:小作者怀着对雪的喜爱之情,既实写了眼前充满灵气的雪景,又发挥联想与想像,勾画出一个充满稚气的童话世界,韵味十足。

成功策略:写景不仅要实写,也需要虚写。虚写就是采用联想、想像来描写景物。景物虚写的途径很多:可以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动静结合,虚实相映;可以借助梦境虚写景物;可以通过多种感觉触发联想和想象,抒写与眼前景物相似或相关的景致;可以运用比喻和拟人把实景虚拟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使景中蕴情,情景交融,等等。

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在写作文时,如果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那在作文中我们应如何来写景呢?我们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敕勒歌》这首民歌的写景技法,这首民歌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草原之景,让我们读了如身临其境一样,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和美丽。诗的前六句都是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这是静景。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是动态的展现,这样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面一色变为多彩多姿,就使得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在运用动静结合这一手法来写景时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运用这种手法可以由静至动,还可以由动至静,既要写相对静止的景物,又要捕捉动景,关键是要写出景物的变化,这样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是我们在具体写景时,并不是说样样个体物都是写得越细越好,而是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最有特色的,这样才能突出景物的特点。

3、要想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优美,就要巧妙的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进行描写。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要用得有新意有创意。

【方法一】五觉法

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如果我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涛冲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听潮》

[分析]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法治、可感、可闻、可心,细腻而有层次,五觉并用。

【方法二】分解法

[解说]写景状物一般要对所写植物、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社区环境作“镜头特写”,特写不能太笼统,要逼真、有层次,这就必须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解为右干细部来描写。

[示例]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之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中,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的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青色。这是虽然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 《白杨礼赞》

[分析]写植物、写动物按其结构有序分解,再加上五觉中的任何一种可感描写,都可使动、植物的形象跃然纸上。想想《天山景物记》中对动物旱獭的描写也采用了分解法,是怎么描写的呢?

【方法三】烘托法

有时候,描写的对象很单调,不适宜用分解法,可运用联想、打比方多方烘托,突出其特征,表现其神韵。

[示例]这可是个好瓜。在青蔓绿叶的掩映下,透露着碧绿的瓜皮,反射着几点柔和的阳光。拔开枝蔓,你看吧,好大的个儿啊!它静静地躺在那儿,仿佛远古留下的一颗未曾孵化的恐龙蛋。瓜皮上的浅绿和深绿布成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图案,深绿的似“漫江碧透”的湘江,浅绿的似朱自清先生眼里的“女儿绿”。它映着阳光像是在用离合的神光招引着你:快来欣赏,快来品尝这造化为你为我为他奉献的神出鬼奇的甜密的“圆”。

[分析]要求:较普通的事物通过喻旨和喻体远距离的比喻烘托出事物可见的形、色、可见之色又由联想烘托出来,由于烘托得法,事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方法四】组合式

既有“特写”,又有背景式的画面“广写”。所谓“广写”,就是把众多的场景艺术地组[解说]描写景物时合起来,展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常见的组合方式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周围到中心”等空间组合式,还有“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四季四时”等时间组合式。

[示例]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子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着矮凳,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驰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忧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风波》

4、虚实结合进行描写

发挥想象与联想,将虚景与实景结合起来描写,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观沧海》中实景与虚景的完美结合。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想结合。

正面描写是直接对景物进行描写,侧面描写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衬托景物。如《春》,写蜂蝶,衬托春花的芬芳艳丽。

课堂演练:

以《风,刮起来了》为题写一段话。(不超过200字)

(提示:这几年,风越刮越大了。用描写的方法写出你印象中刮得最有特点的风;注意写景状物绝不可表面化,而是要去深层开掘他们的内涵,通过景物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含义,这就叫做“写出物中意,表达景中情”吧!)

例文:

《风,刮起来了》

放学了,走出教室,便看到浑然一体的天与地,朦胧之中的树与屋。池塘里的水显得异常激动,动员起满塘的浪花去顺随春风的呼啸。路上的行人们奇怪地将身子倾斜成60°,脚一步一步地向前挪,他们身上的一切似乎都被一只巨手紧紧揪住向上拽着头发、围巾、衣襟,然而他们似乎顾不得那许多,只用手把嘴捂住,捂住……呀,这春风分明未“滤”啊!

评析

  曾几何时,沙尘暴已经成为京城的一场灾难。上段就是一个学生放学时的所见。这段文字描写有序,形象具体。尤其是对行人捂嘴的描写,尤其突出了风中带沙的特点,这样就不仅写出了人们的在风中的艰难,而且还写出了人们对风沙肆虐的无奈。

专题训练:

以《校园秋早》为题,写一篇作文。

你都去过家乡的哪些景点游玩?哪些景物是你最难忘的,把它写出来。

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书写工整,字数800字以上。

(注:描述可爱家乡,可以描述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土特产品,甚至一草一木,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家乡人人都有。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家乡“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呢?这就需要小作者们对家乡作一番深入细致的考察,并认真思考一下:家乡的哪些景物是最有代表性的?抓住了家乡中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就往往能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2)要善于以小见大,抒发真情实感。家乡的可爱,并不是只有通过写大事物大场面才能表现的。人们对家乡的认识,对家乡的情感往往是从身边的细小事情开始的。)

 

李文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