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代的诗人们,往往通过创设意境,营造氛围,来奠定诗歌的情感基调,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二是移情入景;三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关键词 : 诗歌 意境
正文: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况周颐《蕙风词话》也说“‘一年好处,是霜轻尘敛,山川如洗’较‘桔绿橙黄’句有意境。”
那么,到底何为意境呢?通俗一点解释,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刘勰《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也就是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王昌龄《诗格》中主张意境与物境,情境并举:“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常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所以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换句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诗人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特境,忽有所悟,思绪萦怀,于是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即讲由境及意的过程。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少妇盛装打扮,登上翠楼,观赏春景,街头杨柳的新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远在异乡的夫婿,自己生活孤单,辜负了大好春光和韶光。诗中人物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类似的例子很多:“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意境交融第二种方式是移情入景。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葛立方《韵语阳秋》说:
竹未尝香也,而杜子美诗云:“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雪未尝香也,而李太白诗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杜诗中的香竹、香雪,显然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具有浓郁的诗意。
移情入境的还有:“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杜牧),“自春来掺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增别》柳永)。这些诗句都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达到意境的交融。
三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上面所说的情随境生和移情入境,这里的情都是诗人之情。物有没有情呢?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这固然出自人的想象,但又是长期以来公认的,带有一定的客观性,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情不同。所以,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正如宋郭熙《林泉高致》所说:
身即山水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他指出四时之山各自不同的性情,要求作画时既画出它们不同的形态,又画出它们不同的神情,以达到形神兼备。作诗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呢?
陶渊明尤其善于将物我融合,构成自己独特的意境。“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响”(《归园田居》),“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其。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青松即渊明,渊明即青松,诗人和青松融而为一了。
正像中国古代注重写意传神一样,中国古代诗歌也不追求对客观物境作逼真的模仿,而是为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意境。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陶渊明笔下的菊,李白笔下的月,陆游笔下的梅,莫不如此。陆游一生写了许多咏梅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是他自己际遇的写照;“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高傲纯洁的梅花正是陆游自身的传神写照。
意境既然是个性化的,那么它必然成为人们欣赏和评价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依据或者说是切入点。总起来说,意境共可以归为四种。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这四种意境,设置相应的鉴赏意境的问题:
一、 感伤哀婉的意境。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问题:
试分析颔联两句的意境:
答案:枝头的花瓣片片飘落到水面上,又随着涓涓流水漂浮前去,孤零零的小村上空一块一块的云彩随风洒下一阵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春天正在逝去的景象,落花、流水、雨点都是让人伤感的物象,不仅如此,诗人还自然的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云块,漂泊无依,正是诗人浪迹江湖的写照。流水、落花带走的是人间美好的春光,作者由此联想到正在走向没落的晚唐社会,对于一个念念不忘国事的爱国诗人来说,这将尽的春光让他那敏感的心更加凄凉哀伤,眼睁睁的看着唐王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才是最大的痛苦。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色彩是凄清的,所烘托的诗人的情绪是悲凉的。这两句把物境、心境、与身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意味隽永的效果。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江南的春雨密密麻麻细如牛毛,霏霏细雨如烟似雾般的笼罩着大地,天地间一片迷蒙,而因为雨水充足,气候温暖,所以春草疯长,江南大地到处碧草如茵,这样的景色轻柔婉丽而又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使人感到迷茫惆怅。在飘渺的意境中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绪。
二、 意境清丽隽永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问题: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的意境清新明丽:夜深人静的时候,朦胧的月光斜斜的映照着村落里的人家,家家的庭院都是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也的暗影里。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辽阔的天空中,似乎也被夜的静寂所感染,连云彩也不敢随意飘动,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的暗示着时间的流逝。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敏感的小虫却首先感受到了夜晚空气中所散发着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自禁的鸣叫起来,声音是那样的清脆、欢快,而诗人也在虫鸣声的启发下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发现透过窗纱能够隐约看出一丝新绿。这首诗中诗人没有选取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常见的春的标志,而独独以静谧的月夜为背景,采用了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对春天来临的无比喜悦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意境深远辽阔: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想见,尊酒慰离颜。
问题:
这首诗和一般的送别诗在意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案 :一般的送别诗多写离别时的哀伤和惆怅,但这首诗写送别而不伤离别。诗人只对深秋的苍凉气氛稍作点染,落叶萧萧,古堡荒凉,秋高气爽,朝阳灿烂,大江浩荡,浓墨重彩,笔意纵横,营造出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还闪现出对日后重逢的遐想。
四、 恬淡静美的意境: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意境的落脚点在什么字上?
诗人一上来就写粉红的花瓣上略带昨夜的雨珠,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清新,还弥散出一股股清淡的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枝笼在一片缥缈的水气中,那种朦胧的绿色更加迷人。地面上风吹雨打之后,花瓣落了一地,因为家童尚未起床,所以满地的落花无人过问,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粉红的春装,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树枝上黄莺正在欢快的叫着。在这境美莺啼的环境中,山客却如同身处无声之境,还沉醉在酣睡中。这里写莺啼是以动衬静,其意境主要落在一个“静”上。
由此设置配套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王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为什么说这首诗的意境幽静美妙?
二、分析以下诗歌的意境及其特色: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为什么说这首诗的意境被称为思深情长?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极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这首诗前后的意境是怎样变化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题:这首诗怎样通过情景交融来营造出开阔的意境的?
答案:略。
在此获得初步直观的印象之后,教给学生感受把握意境的方法: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抓住意象,体味意境: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时,首先交代当时作者的经历,即背景知识:本词写于黄州定惠院寓居之时,正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解脱出来,只身来到黄州所写。然后设题:试看哪些词语(意象)最能表现出词的意境,并概括她的意境。
词中出现的重要意象有: 、 、 、
、 等数个,其中,上片以 引出
,下片则以 暗比 。惊魂甫定,顾影自怜,
的 的意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所以整首词的意境是: 、 。
(答案: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幽人、孤鸿,幽人、孤鸿。寂寞孤独。)
《苏小小墓》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
风吹雨。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化出人物形象,把 、 融合为一体,刻画出 、 的形象。写 、 、
、 、 、 、 ,笔笔是写
却又笔笔在写 。所以诗人巧妙的把景与人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塑造出了人物形象。景物凄迷美好,烘托出苏小小鬼魂的 ,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 。
(答案:写景、拟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幽兰、露珠、烟花、芳草、青松、春风、流水,景、人,景、人。妩媚多姿、寂寞凄凉。)
第二、 寻典溯源,感知意境。
古典诗歌多用典故,若不知典故出处,不了解典故内容,就不能准确把握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恰当用典,能使诗意丰富而且篇幅短小。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1、 首联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2、“孙楚、屈平”的典故在这里有何用意?
3、诗的最后两句关于“龙泉剑”的典故,反映了诗人的什么心愿?
(答案:1、孤零寂寞;2、所用典故既暗点友人的贬谪,又以两人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3、喻友人怀才不遇,龙泉剑终有被有识之士发现、重现光明之时,那么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抚慰、期望。)
再如范成大《横塘》一诗“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雨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诗中“南浦”是典故,因屈原《九歌河伯》有“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赙》“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后人便用“南浦”泛指水边送别之处,这里则指横塘。若不了解“南浦”这层含义,就不能在前两句中读出作者送别的依依之情。
第三、炼字炼意,用神奇之语熔铸意境。
诗歌的语言美集中体现在精炼美和音乐美上。对于诗歌的语言,诗人们可谓呕心沥血,“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诗中“低、远、青、望”四字很能体现作者的炼字功夫,试分别进行赏析。
(答案:日落才见晚霞,日愈落,霞的位置愈低,此谓之落霞。一个“低”字写出了此刻晚日沉沉,含山欲坠的动态景象;次句之“远”字写出青山远望时的特有姿态,青山一抹,婉似美人如轻烟薄雾般之黛眉。这一美景,全从“远”字得来,近处青山,则无此种景致。“青”字则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绿”字同一机杼,使诗句平添一种飞动气韵,春风唤起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的沿着河畔伸展开去。单单一个“青”字,便是一片春意盎然;结句之“望”字则承前启后,它首先是前三句的着落点,一个“望”字统摄了前三句之景。同时,望景怀乡,睹物思人,本是人之常情,但诗人却在此故意不直陈,而以反意出之,可谓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深。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是描写梅花的名句,其中 、 词用得极好,在诗中指 ,既写出了梅花 的特点,又写出了它 ,突出了梅花的
。这一联后来成为 象征。
(答案:疏影、暗香,梅花,稀疏,清幽的芬芳,横斜,姿态,浮动,神韵,清幽高洁,隐士清高的人格。)
第四、借助联想、想象,涵咏意会,求得与意境的一点灵犀。
诗歌语言跳跃性大,优秀的诗歌总具有丰富发想象和联想。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问题:
上面两首诗的构思使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即联想。两首诗在使用联想时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案:王诗的联想是直接的,李诗的联想是间接的。古时有折柳送别的风俗,王诗由此将送别与杨柳直接联在一起,并没有把送别与“东风”相联;李诗则因送别想到杨柳,更因折柳想到柳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将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具有惜别、伤别之情,从而化物为我。)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在描写柳树的丰姿时运用了联想的技巧,试就次进行评析。
(答案:诗人首先将柳树出人意料的想象为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并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另外,为创造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还往往把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鉴赏诗歌也应学会借助这些手法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
参考书籍:《唐诗宋词鉴赏》
王晓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