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发布时间:2017-12-12编辑:互联网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听听那冷雨》就像一位美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如此长篇散文,又是节选,对阅读者来说总究隔了一层,况且此文头绪繁多,时空换位迅捷,似百花错拳,乾坤挪移,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如何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值得深思。

课前播放孟庭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别在异乡哭泣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梦是唯一行李

也许会遇见你      轻轻回来不吵醒往事    

 就当我从来不曾远离  如果相逢把我话心底    

没有人比我更懂你

天还是天哦雨还是雨   我的伞下不再有你

这城市我不再熟悉     我还是我哦你还是你

只是多了一个冬季    街道冷清心事却拥挤

每一个角落都有回忆   如果相逢也不必逃避

我终将擦肩而去。

师:这首歌里你听出了怎样的情思?(学生自由回答)

师:看雨倒是可以理解,如果要你写雨,你的标题会怎样写?(学生自由回答,老师相机而动)

师:台湾散文家兼诗人余光中先生写雨的经典散文《听听那冷雨》,这个标题就属于奇葩性质的。而作者也是一朵奇葩。

师:他曾经说过,我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就是集浪漫和爱国于一身。他还浪漫的宣言,诗歌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还有评论、翻译--评论和翻译是我的外遇。我提倡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够奇葩吧?

师:《听听那冷雨》是哪种文体?

生:散文

师:对余光中来说,那就是

生:情人

师:老师总觉得情人是个美好的词汇,总是很温柔,烂漫,天真,活泼。使使小性子,撒撒小脾气,余光中是运用怎样的形式来打扮他的梦中的情人的?

生:(摇头)

师:老师换一种问法,《听听那冷雨》在语言方面给你最大的感受是?

生:写的很美,读起来很爽

师:美在哪里能说出来吗?

生:(摇头)

师:还是摇头,

生:读不懂,不清楚他在写什么?

师:我们有个说法,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说书读多,自然就懂了,这篇文章是在字词上有什么特殊之处?朗读感受第一自然段。,

生:一些字很难写,并且有大量的叠词。

师:就是说出现了大量的叠词,叠词的表达效果是

生:叠词有一种音韵美,琅琅上口,有古典的感受。

师:你的感觉很不错。有些叠词还化用了古典的诗歌。比如第一段中的

生:曲折的穿过金门街道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师:我们自然会想到诗经中的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多么美丽的的中国汉字,这是属于中国的文化记忆,很浪漫吧?走入霏霏强调了浪漫情怀,想入非非是由台湾的雨想到了

升:大陆的雨

师:而作者在雨前面加了形容词

生:冷

师:在冷雨前加听听,文章都是写听雨吗?

生:不是

师:从哪一段开始才是写真正的听雨?

生:第五自然段。

师:朗读第五自然段,你认为在结构上最关键是哪一句?

生:雨不但可以嗅,可观,更可以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作者在哪里听雨?

生:大陆和台湾岛上。

师:文章第一段是写哪里的雨?

生:台湾。

生:可以再具体些。

生:是春天,下雨,在回家的路上,

师:提到了两条街?

生:金门街和厦门街。

师:相距不远吧,老师如果去掉两个街,朗读一遍。

生:金门和厦门

生:那相距就很遥远,隔着台湾海峡,当时写作时间是1972年,海峡两岸不能交往,只能相望。

师:就这是比邻若天涯啊,所以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生:大陆在那头

师:在绵绵的春雨中,乡愁油然而生,金门,金门街,厦门,厦门街,让这位游子走入霏霏令人更

生:想入非非。

师:好,文章从眼前霏霏的台湾的雨,想到了大陆的听雨的经历和感受,

师:听雨的感觉不一样吧?

生:大陆听雨是凄凉、凄清、凄楚

生:是秋雨,是凄凉。

师:志士悲秋嘛,古典诗歌中写到秋总有些小伤感,你有吗?

师:但在台湾听雨是

生:凄迷

师:同样是雨,差距为何这么大?

生:(不语)

师:老师也是无语了,这和化用蒋捷的《虞美人》有何关系?这首虞美人在说什么?

生:亡国亡家之痛。

生:蒋捷是贵族公子,现在却生活在庙中,灰心万念俱灰。

师:你是说余光中就是蒋捷,也是出家人,不,应该是离家吧。余光中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后去台湾,和美国欧洲,在漂泊中度过,也有相近的经历。

生:国家灭亡了,写文章时是中年,更能体会漂泊流浪之苦。

师:这样看来,窗外在喊谁?

生:家乡在喊游子。

师:为何雨是冷的?

生:心冷。

师:回答很干脆啊,好自信。为何心冷?是什么丢了,

生:家丢了。故乡丢了。

师:这就是乡土情结。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情感的积淀。辽阔的空间,幽渺的时间,都不会是这种感情褪色,

师:老师问一个很有文化的事情?你认为雨打在哪里听来才有趣味。

生:雨下在树叶间沙沙作响,有味道,

生:雨落在荷花上很有意境,溅起水珠,很不错。

师:留得残荷听雨声。有意境。

生:雨打在湖面上,溅起水花,像一个个的小气泡。

生:雨打在玻璃窗上,噼里啪啦的响。

师:余光中认为雨落在哪里有味道?

生: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

师:对作家来说最有味道是这些吗?

生:雨落在屋瓦上听才有味道。

师:是,瓦屋大家见过吧,对屋瓦是怎样描绘的,这个描绘又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落在瓦屋上声如瀑布,声比碎玉。有音乐美。

生:浮漾湿湿的流光,温柔、给人安慰,在屋顶抚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屋瓦比作灰键和黑键。这跟音乐有关。

师:在余光中眼中,瓦片不是瓦片,而是

生:黑键。

师:多么美妙而新奇的比喻,只有对瓦充满喜爱之情的人才能想到这样的词汇。听雨听出了文人趣味和古典之美。

师:同样是瓦片,不同地方的听雨时会不一样?

生:二十年前,台湾日式的古屋听雨是单调和耐听的音乐。

生:还是回忆的音乐。

师:为何在台湾听雨是单调而耐听,很矛盾吧?既然是单调为何还耐听?

生:因为台湾的与比较多,有黄梅雨,台风雨暴雨,都是雨,整天在下雨,比较单调。

师:这和台湾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文章第一段就开始写雨,即使在梦中,也似乎把伞撑着,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耐听怎样理解?

生:耐听是雨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对故乡的回忆,和许多的想象。

师:读一读关于雨的回忆的句子(生读)

师:江南是作家的出生地,而四川是他求学之地,

师:为何提到布谷鸟?布谷鸟还有名称是

生:杜鹃鸟

师:民间广泛流传着“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故事,杜鹃走进文学的殿堂,与生死离别、游子思亲紧密联系在一起。传说古蜀国的帝王名字叫作杜宇,他被迫害而死,化为杜鹃鸟四处流浪,不能回归他的国家。所以一遍遍地高唱“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以至于嘴里流出了鲜血。这个传说博得了人们的同情,思念家乡却不能归的的凄楚的内心感受。

师:所以两地听雨,有思乡之情。两样心情。才下眉头

生:却上心头。

师:如果说屋瓦时代听雨还是给人以浪漫和回忆的音乐之美。现在走入了新时代。

生:公寓时代。

师:就是你们的时代,我们的住宿就是公寓时代。晚上听雨有情调不?

生:睡不着。

生:睡不着。

师:呵,描写公寓时代的句子读一读(生读),公寓时代最大的特点是

生:瓦片没了,变成了水泥的屋顶和墙上,

师:文中称瓦片的消失是

生:美丽的会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师:多么有感情的语言,很少有人会这样写,

师:失去了瓦,世界会变成怎样?

生: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虫也减了唧唧。

生:一个乐队一个乐队的 消失了,现在只剩下了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没有声音的哑剧。

师:这里的拟声很有古典的味道,对于热爱中国文化的余光中来说,雨是

生: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

师:瓦是

生:最最低沉的乐器。

师:那是消失是瓦片,其实也不是瓦片,

生:是中华的传统,

生: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师:是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包括音乐,还包括

生:书法,雕刻

生:绘画,诗歌 赋

诗:唐诗宋词

生:明清小说。

师:越说越有劲了,可见同学们很热爱中国文化。文中还围绕雨调到了哪些中国文化?

生:中国汉字,

生:汉字是美丽的汉字,是英语和法语所无法比拟的,据说英语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了,大家高兴,因为汉语太美丽了。

师:作为语言老师,这话我爱听,我们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是有美丽的汉字“和”字。

师:还有吗?

生:中国诗词的意趣。

师:朗读几句,感受感受,写得多美。

生:作者完全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山水的美景和意境。

师:的确山中有画。说到了著名的画家

生:米芾。

师:中国的山水雨景就是一副有韵味的画。

师:可见作者对中国的元素迷恋到了怎样的地步,只要是中国,中国制造,就是美丽的,就是值得回忆的,

师:为何现在偏偏是冷的雨呢?

生:心冷,文化丢了,

师:太精辟了 

生:其实在现实社会中,一些重要的精神的东西丢了 

生:家乡丢了,因为他啊在孤岛上,

师:瓦片丢了。其实就是文化,丢了传统,在不断的消逝中。

师:作为一个海外的文化人,没有比这两样更伤感的 更黯然销魂的。作为文章的最后一段集中描绘了这两样东西丢了后的人的情态(朗读)

生:这里写了受尽沧伤的英雄,头发胡子全白,

师: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连心底都沾满苔藓,太夸张了吗?这叫做想你想到梦里头。

师:又提到了一条街道的名字。

生:厦门街的雨巷

师:厦门,故乡,雨巷,梦中的回忆,多么美好。雨还在屋顶轻轻地弹唱。我想,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摒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一回雨呢?我们来填空,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师:听雨对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 ,也听出了乡思乡愁、故国之恋,原来这雨丝就是情丝,斩不断理还乱。就像作家所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有这样两首小诗,

相思

打开电视机

台湾--雨

台湾--雨

几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说奇倒也不奇

人类四分之一的

相思泪

倾泻在那里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

睡整张大陆

 

 

小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