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
2、体会作品运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塑造人物。
3、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
4、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使之获得人生的感悟 。
教学重点:目的2、3
教学难点:目的4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了解学生对情节的熟悉程度,教师概述故事情节,学生找出与原文情节不符的地方并更正。
故事梗概:
有一个12的日本小学生叫清兵卫,他特别喜欢葫芦,喜欢那些样子稀奇古怪(①没开口的带皮葫芦,样子很周正)的葫芦。有一次竟把一个小孩子(②老头儿)的光秃秃的脑袋错看成了葫芦,自己都忍不住大笑。他每天放学后,就一个人到街上看葫芦,大概店铺里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有一次在后街,发现的一个老婆婆摊子前的一串葫芦,并被其中以个很普通的葫芦所吸引,结果急匆匆跑回家拿来五毛钱(③一毛钱)买下。从此片刻不离这个就、葫芦,以至于上课时偷偷在桌子底下摩擦被教员当场没收并被当作垃圾叫校役处理。教员状告家长,清兵卫遭到打骂,他父亲把那些葫芦全部卖了。(④砸碎)从此,清兵卫与葫芦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热衷于绘画,不过他的父亲又在嘀咕。
值得说明的是,校役并没有扔掉那只没收的葫芦,而且把它拿到古董店换了五块钱(⑤五十块钱),古董店老板又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豪,价钱是六百块。
二、引导学生根据文中传神的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1、教师提问:
小说主人公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怎样?你是怎样知道的?找出关键的语句,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把表现了清兵卫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教师点拨并板书。
清兵卫喜爱葫芦 描写方法→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独特的爱好
三、揣摩教员、父亲对清兵卫的爱好的做法与态度
1、教师引导:
清兵卫如此衷爱葫芦,作为他的教员、家长,他们又怎样看待?有哪些做法?
2、学生表演,再现情节。
情节①教员没收葫芦 情节②父亲砸碎葫芦
3、教师点拨小结:
教员:要干涉 父亲:坚决反对 板书
四、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揣摩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
1、教师调拨提高:
①教员对清兵卫的爱好极力干涉,怕影响学习,家长对清兵卫的爱好坚决反对,担心没有出息,那么小说情节来看,清兵卫的爱好究竟有没有出息?
②葫芦的价钱节节攀升,不可化量,从这么高的增值来看,清兵卫又怎样的能力?
2、.学生讨论、明确教师板书:
鉴赏葫芦的能力〈审美能力〉
3、教师点拨:
具有天才般独到的审美能力的清兵卫,他的爱好能自由发展吗?不能!结果是葫芦被砸碎,爱好被剥夺,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作者写这篇小说仅仅只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吗?不是的。小说里的人物绝不仅是他们自己,他们你、很能代表一些人的观念和做法。小说想引起读者哪些思索?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我们不妨代替作者说出来。以“我想对xx说”说话。
4、学生发言讨论,谈出自己感悟体会。
5、教师归纳小结:
作者写这篇小说是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的。作者在批评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剥夺孩子兴趣的做法,同时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五、.反思、感悟。
1、教师点拨:
这篇故事发生在日本,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国家,文化上受中国影响很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非常严重,扼杀个性的想象比较普通。想想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你有哪些爱好兴趣?教师家长是怎样对待的?你想让家长老师怎样做?
2、.学生自由发言、感悟。
六、课内总结。
这是一篇小说,这节课通过文中传神的描写,体会了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了作者的态度,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这篇小说给我们现在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敲响
了一个警钟。但愿清兵卫的教顺以后少发生或不发生,不论东方还是西方。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与评价》1-10题
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感觉较好。当时一、听课的有二十一位老师,评价也还不错。这是九年级上期的一篇文章,当时所教班级C144,成绩稍好的都进了奥赛班,剩下的都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生学习习惯差,不愿意读书,更不喜欢用心体会课文。所以,我在课文开头设计了“找出与原文情节不符的地方并更正”的环节。很受学生欢迎,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连平时最不喜欢读书的学生都争着举手回答,用肘关节碰桌子的声音惹得听课教师都笑起来。熟悉了情节,也就为下文分析小说的写法、主题及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垫。整堂课完成也就水到渠成了。由此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发,现在的学生厌学,习惯差,大部分原因还是取决于教师,教师如果想学生所想,因材施教,想些办法,让自己的课生动起来,学生还是愿意接受的。
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