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林清玄作品

发布时间:2016-9-15编辑:互联网

作者印象

林清玄,1953年出生,台湾高雄人。笔名秦情、林漓等。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1973 年开始散文创作,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

《白雪少年》等。

林清玄是台湾乡土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以他淳朴灵性的文笔,把我们带进一个宁静而温情、的世界。.其间洋溢着对人世普遍的关爱,闪射出至纯至善的人性美的光环。有评沦家认为,林清玄散文最具创造性的贡献在于,他把东方审美智慧和佛家宗教情怀熔于一炉,衍生了另一番气度和境界。其实,林清玄散文宗教情结里。包含的不仅仅是佛,更有着至爱人生的现实精神。

链接中考

中考回眸

《梅香》2005年重庆中考卷,《生命的化妆》2005年甘肃兰州中考卷.《心田上的百合花》2004年重庆市、2006年安徽课改区中考卷,《好雪片片》2006年浙江温州中考卷,《红心番薯》山东威海中考卷;《黑暗的剪影》2008年北京密云中考卷,《松子茶》2010年四川自贡中考卷,《买馒头》2010年浙江宁波中考卷。

真题回放

买馒头

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把蒸笼掀开。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味就随烟四溢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于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⑥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⑦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⑧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⑨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⑩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11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

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12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浑沌。

○13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无奈。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桑,每天开蒸笼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烟雾,麦香四溢。

○14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就看见了生命的庆喜与热望。

○15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值得感恩!

(选自《林清玄散文作品集,有改动》)

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请分点概述。

2.将下面一段文字插入原文,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

A. ⑩○11段之间 B.○11○12段之间 C.○12○13段之间 D.○13○14段之间

3.本文语言清新朴实,但不乏生动形象的句子。请赏析第○13段中的画线句。

4.根据上文与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资料链接: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选自《求好》)

答案:

1.①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依烈的麦香。 ②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 ③馒头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2.C

3.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老人虽经历悲苦与无奈,但仍对生命完满庆喜的那份淡定与乐观,这种情怀还将深深地感染身边的人。

4.人生应该不断地追求,要乐观,并懂得知足、感恩。(关键词是追求、乐观、知足、感恩,写出其中三个要点即可)

松子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1.按要求摘取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文中说,看到松子“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结合下文,指出“情怀”的含义。

答:

②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2. 文中说,“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判断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平凡起来了。( )

B.松子虽小,但和“我们”一样,吸取了日月精华。( )

C.小松子有时也可以做“我们”情绪的大主宰。( )

D.在人心所动的那一刻,看见万物都是动的。( )

3.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请问“那面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按字数限制填入方框中。

坦然地□□□□,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

4. 本文通过如何吃松子这件小事阐发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作者阐发的这个人生道理是: 。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

仿句: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B.本文行文曲折有致,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C.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至倒数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删去并无大碍,反而更加精炼。

D.“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句中的“它”指的是“身边的事物”。

E.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深奥的深奥人生哲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很好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让人备受启迪。

答案:

1. ①“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②“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能胜出不同的意义。”

2.A. ×B. √C. √D×。

3.面对生活 小东西(小事物).

4.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的事物。

5.略,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

6.A、C

品读演练

心里的天鹅

与孩子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才知道天鹅是会飞的,而且是候鸟,可以飞越半个地球。

“那,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呢?”孩子问我,

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事实的真相。

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想

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味。

于是,他们捉到天鹅以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一是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

就飞不起来了。

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就普遍的使用第三种方

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

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卢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鹅,游到木桥边向游客乞

讨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在湖边乞食的天鹅,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自由的

飞翔吗?

古书里说:“燕雀安知鸿鸽之志?”意思是说:“像燕子麻雀这种小鸟,怎么能了

解天鹅飞行的壮志呢?”这句话成为一种讽刺,因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飞翔,天鹅

却由于人类的私心,变成不能飞翔的鸟了。

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鹅,可以任思想和创造力无边的飞翔,许多人受到

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

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天空的心了。

自由的飞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鸟的天赋,不管是天鹅、孔雀或燕子、麻雀。

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乃是一个人灵性的天赋,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俗子,

可惜许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灵台的清明了。

我想到日本的禅宗之祖道元禅师曾写过一道悟道诗: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天空多么开阔透明呀!鸟飞得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见底呀!鱼游得像鱼一样。

这看来简单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多么幸福的禅心呀!

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

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但我不希望天鹅是被养在池塘,我希望天鹅能张

开翅膀,从我们的头上飞过,使我们可以望向广大的天空。

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看到天鹅远方飞来(有鸿鸽飞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发生,现

代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 (选自《林清玄散文作品集》)

1、“事实的真相”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中说,看到天鹅向游人乞食,“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试分析一下作者“感慨”的内容是什么。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是那本书里谁在什么情形下所说的话?表现了说话者的什么思想?

4、谈谈你对人心里的“天鹅”的理解。

5、文中写到了道元禅师的诗,请说说引用这首诗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人们有意缩短了水面的起跑距离,使天鹅无法起飞,久而久之,丧失了起飞能力。

2、天鹅曾经自由飞翔于天空,但现在却沦落到乞食的地步,可怜可叹。

3、这句话见于《史记陈涉世家》,是陈涉在与人佣耕时说的,表现陈涉早就有着不同一般人的远大志向。

4、人内心本有着自由的思想和无穷的创造力,就像天鹅本有着自由飞翔的能力一样,但都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从而丧失了自己的思想和飞翔的能力。

5、引用道元禅师的诗,进一步说明鸟飞翔于天空,鱼游于水,人自由的思想,这才是文明世界的基本格局,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

月到天心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定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辉煌,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些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湛然,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出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有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1.请说说文中划线的句子中“沉淀”一词的妙处。

2.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作者童年看月的印象。

3.作者在文中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湛然”,你觉得这片“月”指的是什么?

4.作者以王阳明的诗为例,解释了“心中之月”的境界,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心中之月”的境界。

答案:

1.“沉淀”一词表现出不用摸黑,心中装着光明、消除黑夜恐惧后的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意思对即可)

2.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

3.每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

4.心中之月的境界,与心灵的境界一样大,如果人的心灵宽广,那么心中之月也就皎洁、明亮、阔大;反之,如果人心灵狭小,那么心中之月也就暗淡无光。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

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俊,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吴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返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

2.请根据选文内容,简析作者简笔勾勒的卖馄饨老人的形象。

3.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结合选文探究这一思想的内涵。

4.木鱼本是佛门中的用物,是神秘而超凡脱俗的。老人淡然的沧桑感背后饱含着人生的哲 理,从悠远的木鱼声中你感受到什么深刻的道理呢?

答案:

1.因为作者不知道木鱼是谁敲的,不知附近是否有人每天在念经,更不知木鱼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富有人情美的平凡人;他开朗风趣,勤劳淳朴;有着高贵的人格,处处为他人着想。

3.这一思想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真正的美具有淳朴、本真、自然的特点,感受美要用心体

会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老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深夜卖馄饨谋生,过着平淡朴实而又保持自己尊严的生活,显示着大美。作者透过现实生活,感悟到了老人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领悟了人生真谛,明白了感受生活中真正的美同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的道理。

4.示例:生活里到处都充满了美,通向生活'之美的钥匙就是用一颗虔诚的心去看待生活,去追逐生活,去面对生活。每个人只要能做到这样,便会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宁静的

心,一颗淡然而又平凡的心。

紧抱生命之树

深情地抱着一棵树

感受树的生命

体会树的不凡

进入树的坚强

一旦化入树的整体

失去拥抱树的我

就会在树里

看见自己

在青岛的崂山,巧遇一棵茶花树。茶花树的岁数已无从查考,听说至少有七八百岁。

只能以“伟大”“非凡”来形容。这棵茶花树有四层楼高,花开数以万计,使得整个庭院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片深红,美丽的深红。

所有的人为了看清楚整棵树,只好后退到墙边,仰望。

我走到深红的茶花树下,靠近树干,轻轻地、敬仰地紧抱茶花树。那一刻,如同触电,茶花树把数百年的心情传到我的身上。我绕了一圈,又紧靠到树上去。

茶花树无言,却告诉我生命的无常,因为它看尽了王朝的兴衰起落。茶花树无语,却告诉我每一次的风雨,只要经得起考验,就会变得更强大。茶花树不动,却告诉我追求美之必要,它的岁月都是在开最美的茶花。

在崂山,茶花树还算是个婴儿,有许多树是唐宋时代就有的,还有几棵从汉朝到现在的老树。

祭拜之后,我一一去拜访老树,并深情地拥抱它们。

我从幼年时代就喜欢拥抱树木,在心情不佳、处境恶劣的时候,就会跑到离家不远的桃花心木林,拥抱那棵最高大的桃花心木。树的坚强与崇高抚慰了我:“安心吧!在你之前,有许多人心情比你更差,也有许多人处境比你更坏;他们不都熬过来了吗?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你会渡过难关的。”

在城市里,周遭并没有大树,我种植了心灵的大树。那棵树也是饱经风霜和考验的,但它有鲜明的态度、正向的思维、坚强的意志,只要我闭起眼睛,贴近大树,一切的不如意,就风吹云散了。

我拥抱山林的大树,因为它们看尽了历朝历代人间的繁华与凄凉,可以使我们穿越一时一地的困境。

我拥抱心灵的大树,因为它经历了生命岁岁年年的暗淡与辉煌,使我们超越了一朝一夕的迷思。

我想起许多年前,在黄山的万峰之巅,靠在一棵老松树的树干上,看着脚底的烟云风雾,内心感动莫名。这千年老松脚下竟无寸土,它是从石头逢中生长的。

脚下无寸土,却能屹立千年,不只青松如此,历史上伟大的修行人、思想家、创造者,哪一个不是从万仞岗那毫无寸土的石头上生长起来的呢?

1、“茶花树把数百年的心情传到我的身上”,这传给我的“心情”具体是什么?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2、“我从幼年时代就喜欢拥抱树木”,作者为什么喜欢拥抱树木?成年后生活在城市,“我种植了心灵的大树”,这“心灵的大树”是什么?

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

(1)最后一句话句式有什么特征?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你举一个修行人、思想家或创造者的例子,用这个人具体的事例证明“他们也是这样生长起来的”。

4、电视节目中在播放“黄山松”的画面,下面是播音员的画外音:

--这千年的青松,站在万峰之巅,经历风吹雨打,看尽了脚下的烟霭雾岚,不正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写照。

请你也给电视台要播放的“崂山茶花树”画面配一段画外音:

答案:

1.生命无常;每一次的风雨,只要经得起考验,就会变得更强大;要追求美;

2.因为树的坚强与崇高抚慰了我,鼓励我渡过难关。“心灵的大树”是内心鲜明的态度、正向的思维、坚强的意志等。

3.(1)反问句。以反问句有力地总结全文,由树及人,表达作者深深的感悟,同时启发读者深思。 (2)示例:鲁迅先生在国力衰弱、民众麻木的危难时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振臂呐喊,鼓舞革命,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领袖。

4.示例:这百年的茶花树,历经风雨摧残,枝叶遮天蔽日,花开色红如丹,千朵万朵,看尽了兴衰起落,历经风雨摧残,不正是坚强的心灵催开的美丽笑颜吗?

学习幸福 林清玄

①人生一定要幸福,怎么才能做到幸福呢?

②第一,要用超越平常的心来看世界。人大概有三个层次:物质跟欲望的满足,文明跟艺术、文化的层次,精神的、宗教的,完全超越物质生活意义的层次。境界越高,视野越宽,困难就越小,也就会越来越感觉幸福。

③第二,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不平凡,单纯不简单,平常心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我30岁时已经得到了台湾文学讲坛所有的奖项,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很成功的人,只有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得到幸福。为了觉悟,我辞掉所有的工作到山区去住。一天我到山下采购,在一个水果摊旁边突然有人跑过来对我说,请问这个水果多少钱?我很气,我这么有气质,你居然说我是卖水果的。我又跑到卖肉的地方,有人跑来问我说,老板,猪肉多少钱一斤?这次经历给我很好的启发:你跟所有人是一样的,但是内在是不一样的,幸福的感受决定在你的内心。“在红尘中有独处的心,在独处十要有红尘的怀抱”,这样你才可以时时用一颗平常心来看世界。

④第三,要有欢喜的心理。其中两个方法,一是快乐活在当下,一是尽心即是完美。有一位弟子问师傅,你怎么修行?师傅说很简单,就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有一位老先生说,他要找一个最完美的女子结婚,结果60年过去了仍在寻找。他说30岁时曾找到一个,但对方说自己也在找最完美的男人!其实,发现人生的不完美才能快乐。最完美的境界是不存在的,最要你尽力就好了,尽力之后就可以无恨,无憾,无悔。

⑤第四,要有柔和的心。柔和心透过慈悲而来,通过爱己而来。小时侯我喜欢读伟人传记,发现一个真理,伟人都喜欢散步。散步可以养成一种从容的态度,因为从容你会发现自己的价值,因为尊重你会发现多元的价值。

⑥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快80岁仍在画画。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一动就很痛,最后用两个木板把手绑住,还在画。家人都不理解,他说,痛苦会过去,但是美会留下来。生命的痛苦、考验都是台阶,是我们走向智慧的营养。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就会不断走向幸福。

1、作者认为“学习幸福”需要做到哪几点?

2、试比较文章第③④两段论证方法的异同点。

3、文中结尾处写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快80岁仍带病坚持画画,旨在阐述什么?

4、从本文可知,林清玄倡导的“幸福观”的核心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的感受。

答案:

1.①要用超越平常的心来看世界;②要有一颗平常的心;③要有欢喜的心理;④要有柔和心。

2.相同点:两段都采用了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的方法。不同点:所列举事例不同。第③段列举的是作者自身的事例,而第④段列举的则是他人(两位)的事例。

3.生命的痛苦、考验都是台阶,是我们走向智慧的营养。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就会不断走向幸福。

4.核心:在于强调“内心"修炼。感受:示例:幸福是一种感觉。境由心造,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欢喜和柔和之心待人接物,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金 钢 糖

林清玄

  路过乡间小镇,走过一家杂货铺,突然一幅熟悉的影像吸引了我。

杂货铺的玻璃柜上摆了一个大玻璃瓶,瓶中满满的糖果,红,绿、白相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是“金含”!我几乎跳了起来。(A)

“金含”是一种我以为早已失传的糖果,它的形状如弹珠,大小像桔子或酸李,颜色如同西瓜的皮,有的绿白、有的红白的间杂着。

“金含”又称为“金刚糖”,因为它硬如铁石,如果不咬破,轻轻的含在嘴里,可以从中午含到日落。

“金含”几乎是我们童年的梦,是惟一吃得到,也是惟一吃得起的糖果。一毛钱可以买两粒,同时放人嘴里含着,两颊就会像膨风一样的鼓起,其他的小朋友就知道你是在吃金含,站在一边猛吞口水,自己便感觉十分的骄傲和满足了。(B)

爸爸妈妈很反对我们吃糖,绝对不会买糖给我们,所以想吃金含往往要大费苦心。

在野外割牧草时,乘机提一些蟾蜍或四脚蛇去卖给中药铺;或者放学的时候到郊外捡破铜旧锡玻璃瓶簿子纸卖给古物商;或者到溪边摸纳仔到市场去卖……

由于要赚一毛钱是那么辛苦,去买金含来吃时就感到特别欢喜,好像把幸福满满的含在嘴里,舍不得一口吃下去。

卖金刚糖的小店就在我去上学途中的街角,每天清晨路过时,阳光正好穿过亭仔脚, 照射在店前的瓶罐上,“金含”通常装在大玻璃瓶里,阳光一照,红的、绿的、白的,交错成一幅迷人的光影,我有时忍不住站在小店前看那美丽的光影,心神为那种甜美的滋味感动,内心滋滋的响着音乐。

经过三十几年了,金含的甜美依然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在那个“残残猪肝切五角”的时代,因为物质贫乏,许多微不足道的事物反而给我们深刻的幸福。

可见幸福并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对现状的满足。

(C)我花了五块钱向看杂货店的阿婆买了两粒金含,几乎是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放入口中,就像童年一样,我的两颊圆圆的鼓起,金含的滋味依然甜美如昔,乡下的小店依 然淳朴可亲,玻璃瓶里依然有错落的光影,这使我感到无比的欢喜。

(D)我踩着轻快的步子,犹如我还是一个孩子,很想大声的叫出来,告诉每一个人:“我在吃金含呢!你们看见了吗?” (选自《散文选读》)

1.本文写的是金钢糖,即“金含”?简要说出全文围绕“金含”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金含”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金含”几乎是我们童年的梦?(用原文回答)

3.文中的划线句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4.“可见幸福并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对现状的满足。”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提取出来的,请从文中A、B、C、D四处选出恰当的一处,填入此句。你认为应该放在____处。

5.现在的生活好了,却有许多孩子感觉生活不幸福,嫌菜里的肉太腻,嫌每天的零花钱没超过十元,嫌假日的生活不够丰富多彩……而物质贫乏的时代,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如 “金含")就能给予我们幸福感。对此,你有何启发?

答案:

1.看到“金含” 回忆“金含” 买下“金含”

2.因为(它)是惟一吃得到,也是惟一吃得起的糖果。

3.表现了“我”渴望能买下“金含”,含在嘴里的迫切心情。

4.C

5.提示:满足便能获得幸福感。

雪梨的滋味

林清玄

  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水果里,我最喜欢的是梨;梨不管在什么时间,总是给我一种凄清的感觉。我住处附近的通化街,有一条卖水果的街,走过去,在水银灯下,梨总是洁白地从摊位中跳脱出来,好像不是属于摊子里的水果。

  总是记得我第一次吃水梨的情况。

  在乡下长大的孩子,水果四季不缺,可是像水梨和苹果却无缘会面,只在梦里出现。我第一次吃水梨是在一位亲戚家里,亲戚刚从外国回来,带回一箱名贵的水梨,一再强调它是多么不易地横越千山万水来的。我抱着水梨就坐在客厅的角落吃了起来,因为觉得是那么珍贵的水果,就一口口细细地咀嚼着,没想到吃不到一半,水梨就变黄了,我站起来,告诉亲戚:“这水梨坏了。”

  亲戚虽一再强调,梨削了一定要一口气吃完,否则就会变黄的;但是不管他说什么,我总不肯再吃,即便水梨的滋味是那么鲜美。我的倔强把大人都弄得很尴尬,最后亲戚笑着说:“这孩子还是第一次吃梨呢!”

  后来我才知道,梨的变黄是因为氧化作用,私心里对大人们感到歉意,却也来不及补救了。从此我一看到梨,就想起童年吃梨时令人脸红的往事,也从此特别喜欢吃梨,好像在为着补偿什么。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旧俗,就是梨不能分切来吃,因为把梨切开,在乡人的观念里认为这样是要“分离”的象征。我们家有五个孩子,常常望着一两个梨兴叹,兄弟们让来让去,那梨最后总是到了我的手里,妈妈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身体弱,又特别爱吃水梨。

  直到家里的经济好转,台湾也自己出产水梨,那时我在外地求学,每到秋天,我开学要到学校去,妈妈一定会在我的行囊里悄悄塞几个水梨,让我在客运车上吃。我虽能体会到妈妈的爱,却不能深知梨的意义。直到我踏入社会,回家的日子经常匆匆,有时候夜半返家,清晨就要归城,妈妈也会分外起早,到市场买两个水梨,塞在我的口袋里。我坐在疾行的火车上,把水梨反复地摩挲着,舍不得吃,才知道一个小小的水梨,竟是代表了妈妈多少的爱意和思念,这些情绪在吃水梨时,就像梨汁一样,满溢了出来。

  记得爸爸说过一个故事,他们生在日本人盘踞的时代,他读小学的时候,日本老师常拿出烟台的苹果和天津的雪梨给他们看,说哪一天打倒中国,他们就可以在山东吃大苹果,在天津吃天下第一的雪梨。爸爸对梨的记忆因此有一些伤感,他每逢吃梨就对我们说一次这个故事,梨在这时很不单纯,它有了国仇家恨的滋味。日本人为了吃上好的苹果和梨,竟用武士刀屠杀了数千万中国同胞。

  有一次,我和妻子到香港,正是天津雪梨盛产的季节,很多梨销到香港,香港卖水果的摊子有供应“雪梨汁”的,一杯五元港币。在我寄住的旅馆楼下正好有一家卖雪梨汁的水果店,我们每天出门前,就站在人车喧闹的尖沙咀街边喝雪梨汁;雪梨汁的颜色是透明的,温凉如玉,清香不绝如缕,到现在我还无法用文字形容那样的滋味;因为在那透明的汁液里,我们总喝到了似断还未断的乡愁。

  天下闻名的天津雪梨,表皮有点青绿,个头很大,用刀子一削,就露出晶莹如白雪的肉来,梨汁便即刻随刀锋起落滴到地上。我想,这样洁白的梨,如果染了血,一定会显得格外殷红。我对妻子说起爸爸小学时代的故事,妻子说:“那些梨树下不知道溅了多少无辜的血呢!”

  可惜的只是,那些血早已埋在土里,并没有染在梨上,以至于后世的子孙,有许多已经对那些梨树下横飞的血肉失去了记忆。可叹的是,日本人恐怕还念念不忘天津雪梨的美味吧!

  水梨,现在是一种普通的水果,满街都在叫卖,我每回吃梨,就有种种滋味浮上心头;最强烈的滋味是日本人给的:他们曾在梨树下杀过我们的同胞,到现在还对着梨树喧嚷。满街过往的路客,谁想到吃梨有时还会让人伤感呢?

  (选自《飞越蓝天的白云》,有删节)

  1.文章以“雪梨的滋味”为题,有何作用?

  2.在作者笔下,梨已经不是一种普通的水果。请简要概括作者与梨有关的经历及品尝到的丰富滋味。

  3.文中写爸爸讲雪梨故事一段是否离题?为什么?

  4.揣摩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一语双关,一指雪梨本身香甜的味道,二指作者所感受到的凄清、歉意、爱意、思念、乡愁、国愁家恨等滋味。同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一次吃梨时的歉意;踏入社会后体味到妈妈对"我"的爱意和思念;从爸爸的故事里感受到国仇家恨的滋味;在香港喝雪梨汁品尝到似断还未断的乡愁。

3.不离题。由爸爸的故事引出雪梨隐含的国仇家恨滋味,深化了主题,为后文写乡愁,写对后世子孙忘掉历史的叹息以及对军国主义者制造罪恶的痛恨作铺垫(埋下伏笔)。

4.内容上写了雪梨所承载的各种滋味,特别表达了作者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的罪恶的痛恨以及对人们淡忘历史的遗憾。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起深化主题(升华主题,或画龙点睛)的作用。

时到时担当

林清玄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

  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国语里的“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①由于在家乡的时候听惯大人讲这句话,深深印在脑海,在我离开家乡以后,每次遇到阻碍或困厄时,这句话就悄悄爬出来。对了,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有什么大不了。这样想起来,心就安定下来,反而能自然地渡过阻难与困厄。

  幼年时代,我常听父亲说这一句话,有一回就忍不住问父亲:“没米就煮番薯汤,如果连番薯也没有了,怎么办?”

  父亲习惯地拍拍我的后脑勺,大笑起来:“憨囱仔!人讲天无绝人之路,年头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呀!”

  确实也是如此,我们在农田长大的孩子经历过许多风灾、水灾、旱灾,甚至大规模的虫害,番薯大概是永远不受害的作物,只要种下去,没有不收成的。因此,在我们乡下的做田人,都会留出一小块地种番薯,平时摘叶子作青菜,收成时就把番薯堆在家里的眠床下,以备不时之需。在我成长的年月,我的床下一年四季都堆满番薯,每天妈妈生火做饭时抓两个丢进炉灶底的火灰里,饭熟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焖番薯也好了。

  即使是中日战争最激烈、逃空袭的那几年,番薯也没有一年歉收。

  在我从前的经验里,年头真如父亲所言,不可能坏到连番薯都长不出来,推衍出来,我们知道生活里有很多的挫败,只要能挺着,天就没有绝人之路。

  后来我更知道了,像“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心里的慰安比实际的生活来得重要。只要在困难里可以坦然地活下去,就没有走不通的路。因此如何使自己的心宽广乐观地应对生活,比汲汲营营地想过好日子来得重要,归根究底不是米或番薯的问题,而是心的态度罢了。

  “时到时担当”不仅是台湾农民在生活中提炼的智慧,也非常吻合禅宗“当下即是”“直下承担”的精神。②此时此刻可以担当,就不必忧心往后的问题,因为彼时彼刻,我们也是如此承担。假如现在不能承担,对将来的忧心也都会无用而落空了。

  禅的精神与生活实践的精神非常接近。我们乡下还有一句俗话:“要做牛,免惊无犁可拖。”译成普通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肯吃苦,绝不怕没有工作,不怕不能生活。这往往是长辈用来安慰鼓励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肯把自己先放在最能承担的位置,那么还有什么可惊呢?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14期,有删改)

  1.请具体解说画横线句中“心里的慰安比实际的生活来得重要”一句的含义。

  2.有人评价林清玄的散文“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你从这篇散文里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3.根据具体要求,对下面词句进行品析。

  (1)画波浪线的①句中“印”字能否换成“留”字,为什么?

  (2)请赏析画波浪线的②句所蕴涵的哲理。

  4.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担当”一词的理解。

  13岁的安徽女孩黄凤7年如一日地照顾因意外摔伤而高位截瘫的爸爸。当时只有6岁的小黄凤就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全瘫的父亲及失明的奶奶全由她一人照顾。黄凤用木板、锤子、钉子和轮子,钉出一个木板床,拴上一条布带子,用瘦弱的肩膀拉着爸爸四处求医问药……2010年4月,武警总医院在得知黄凤的故事后,破例收治她的父亲黄志仁住院。“真是奇迹,这个孩子肯定特别用心。”连医生都感叹护理奇迹。因为黄凤的细心呵护,长期瘫痪卧床的父亲没有出现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目前,黄志仁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答案:

1.示例:在困难面前,人的宽广、乐观的心态对克服和走出困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心态比急切执著的心理更利于让人们渡过阻难与困厄。

2.示例:人要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与挫折;生活里有很多的挫败,只要能挺着,天就没有绝人之路;我们要敢于担当,只要肯吃苦,绝不怕没有工作,不怕不能生活。

3.(1)不能。"印"有"深刻地保留"之意,生动地表现了"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之深。而"留"则显得一般,没有影响深刻之意。(2)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内涵深刻,给人以启迪,揭示了担当对人的将来的重要影响。

4.示例:"担当"就是在困难与不幸面前不逃避,不敷衍,勇于面对,用爱心、责任、奉献直面人生挑战的行为和心态。

心静下来,就闻到了香气

林清玄

阳明山有一个白云山庄,在仰德大道旁,我下午的时候常常去。

白云山庄有自制的兰花茶,香气浓厚,滋味甘醇。点一杯兰花茶,从大片的落地玻璃窗俯视着因拥挤而相叠的城市 ,心情就会随着午后常来盘桓的苍鹰飞翔。与群山绿水一起怀抱着这个因相叠而令人窘迫,因窘迫而冷漠相待的城市。

白云山庄的兰花茶好,是由于它盛产好的兰花。

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莲花和兰花。莲花的品相庄严,兰花的形貌尊贵;兰花的香气清雅,莲花的香味淳郁。而兰花与莲花都一样被用来象征心的纯净与思想人格的芬芳。

因此,只要上山喝兰花茶,我总会顺道去参观兰花园,带几盆兰花回家。

兰花由于尊贵、美丽的气质,给人一种“贵气”的印象,常会误以为兰花是很贵的,其实不然,一盆兰花大约只有一束玫瑰的价钱,玫瑰花只有三四天的生命,兰花却可以在案头放一整个季节,凋谢了之后,隔年还会再开。

这样计算起来,兰花是最美又最便宜的花,比花市里的任何一种鲜花廉价的多。

在白云山庄里,兰花好,兰花茶也好,最好的是卖兰花的人。

兰花园的主人是一位年过中年的妇女,是那种非常亲切非常欢喜的人,即使在五十米之外,她也会露出毫无矫饰的璀璨的笑容。

也许是长期照养兰花的缘故,她就像一株优雅的香水文心兰,即使是冬天,香气也会弥漫在冷冽的空中。

兰花园主人非常有礼谦和,每次见面,都使我想起过世的妈妈,那种古典清雅的风范。

她很爱兰花,这一点很像妈妈。

她很有耐心,这一点也很像妈妈,每次我们站在盛开的兰花园,她总是耐心地一盆盆地解释兰花,介绍着兰花的品种、相貌与香气。

“我喜欢有香气的兰花。”我说。

“没有香气的兰花就是比有香气的美一点,这是不能两全的。”她说,“有香气的兰花可以放在卧室,卧室需要香味。无香气的就摆在客厅,客厅需要气派。”

“这盆兰花为什么叫台北小姐?” 我问。

“呀!叫什么小姐都可以的,美丽的小姐在台北、东京、巴黎都一样美丽。美丽的兰花叫什么名字都可以的。”

在我心情最纷乱的时候,外界的风言风语最多的时候,听到这样的对白,总使我的心天青月明,外界或者可以给我们很多名字、很多形容,或者,这个世界竟有人不喜兰花、诬蔑兰花,都无损于一朵兰花美丽的存在!

有一天黄昏,我陪怀着身孕的妻子上山喝兰花茶,那一天,正好是台湾的所有报纸和电视都拿我们的结婚当头条新闻大事炒作的一天。

喝完茶,我们像往常一样去逛兰花园,园主依然以灿烂的微笑欢迎我们,说:“辛苦你们了。”

她向我们介绍新开的几种有香气的兰花,她一边说,我一边仔细的嗅闻空气,却什么香气也闻不到。

“好像什么香气也闻不到。”我说。

她笑着说:“心静下来,就闻到了香气。兰花的香,不是用鼻子闻的。”

善解的妻子用力握了我的手。

我收回鼻子,收摄心神,空气中的香味仿佛立刻苏醒,原来,兰花香虽然飘浮与空中,点燃香气的火柴,名字叫“静心”。

“心静下来,就闻到了香气。”我们载着一盆“台北小姐”、一盆“香水文心兰”下山的时候,我品味这句话,并收摄心神,感觉到车厢中被香气所充塞,甚至溢出车窗,流向山中。

我对妻子说起,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跟随父亲到深山里采集野生的兰花,爸爸曾经严肃地告诫我,寻找空谷幽兰,最要注意的就是百步蛇。

“兰花与百步蛇有什么关系呢?”我问爸爸。

爸爸说,野兰花与百步蛇生长的高度、纬度、温度、湿度都是一样的,因此传说中兰花长得最美的深山,也正是百步蛇最多的场所,许多不明就里的采兰人,就那样丧生于百步蛇的毒液中。

“所以,找到最美的兰花时,要先看看脚下!”爸爸说。

“野兰花和百步蛇”的意象深印在我的脑海,它不只是山野生活真实的告诫,也是实际人生的智慧之言,生命里最美好的事物就如同深山中的野兰花,往往开在百步蛇环视的山谷。但是,从来不会有采兰人因为百步蛇,就失去寻找兰花的坚持与勇气。勇气与坚持都是不随波逐流的,勇气与坚持都需要在最纷乱的时候,保持静心。

保持静心,心静下来,就闻到了香气。

云在青天水在瓶

林清玄

春日清晨,到山上去。

大树下的酢桨草长得格外的肥美,草茎有两尺长,淡紫色的花组织盛开,我轻轻地把草和花拈起,摘一大束,带回家洗净,放在白瓷盘中当早餐吃。

当我把这一盘酢桨草端到窗前,看到温和的春日朝阳斜斜落下,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闻到山间凄凉流动的露气,然后我慢慢的咀嚼酢桨草,品位它的小小的酸楚,感觉到能娴逸无事的吃着如此特别的早餐,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

我看着用来盛装酢桨草的白瓷盘,它的造型和颜色都很特别,是平底的椭园形,滚着一圈极细的蓝线;它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带着古玉一样的质感。我一直对陶瓷有一种偏爱,最精致的瓷与最粗糙的陶,都能使我感动。最好是像我手中的白瓷盘,不是高级到需要供奉,而是可以拿到生活里来用;但它一点不粗俗,只是放着观赏,也觉得它超越了实用的范围。

如果要装一些有颜色的东西,我也喜欢用瓷器,因为瓷器会把颜色反射出来,使我感受到人间的颜色是多么的可贵。白色的瓷盘不仅仅是用来装食物,放上几个在河边小溪捡到的石头,那原本毫不起眼的石头,洗净了自有动人之美,那种美,使我觉得随手捡来的石头也可以像宝石一样,以庄严之姿来供养。

从手里的白瓷盘,我觉得我们生在这个世界,应该学习更多更深刻的谦卑与感恩。我们住的这个地方,不管任何季节走进树林去,就会发现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草木吸收露珠、承受阳光,努力的生长;花朵握紧拳头,在风中奋斗,然后伸展开放;蝉在地底长期的蛰伏,用几年漫长的爬行,才能在枝头短暂悠扬的歌。

不管是什么生命,它们都有动人的颜色,即使是有毒的蛇、蜘蛛,如果我们懂得去欣赏,就会看见它们的颜色是多么活泼。使我们感到生命的伟大力量。

抬起头来,看到云天浩淼,才感到我们住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是多么的渺若微尘,在白色、红色、兰色的星星的照耀下,我们行过的原野是何其卑微。幸而,这世界有这么丰富的颜色,有如此繁茂的生命,使我们虽渺小也是可以具足,虽卑微而不失庄严。 我们之所以无畏,是因为我们可以把生命带进我们的心窗,让阳光进入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身心的尘埃;让雨水落入杂乱的思绪,使我们橙明如云。

我觉得人可以勇迈雄健,那是因为人并不独立生活在世界的生命之外,每一个人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而世界是一个人的圆满。自性的开启,不是走离世界,而是进入宇宙之心。我愿学习白瓷盘,收敛自己的美来衬托一切放在盘上的颜色,并在这些颜色过后再恢复自己的洁白。就好像生命的历程里,一切生活经验都使它趋向美好,但不沉溺这种美好。

我要学习一种介于精致与朴素的风格,虽精致而不离开生活,不要住在有玻璃框的房子里;虽朴素但使自己无暇,使摆放的地方都焕发光辉。我要学习一种光耀包容的态度,来承受喜乐或痛苦的撞击,使最平凡的东西,一放在白瓷盘上,都成为宝贵的珍品。

佛教经典常常把人喻成一个“宝瓶”,在我们的宝瓶里装着最珍贵的宝物,可惜的是人却不能看见自己瓶里的宝物,反而去追逐外在的事物。我们的宝瓶里有着最清明的空性与最柔软的菩提,只可惜被妄想和执着的瓶塞盖住了,既不能让自性进入法界,也不能让法界的动静流入我们的内在。

我们的宝瓶本是与佛一样的珍贵,可惜长久以来都装了一些污浊的东西,使我们早已忘记了宝瓶的本来面目。不知道当我们回到清净的面貌,一切事物放进来都会显得珍贵无比。

打开我们妄想和执着的瓶盖,这是悟!使生活的一切都珍贵无比,在是悟后的世界!试着把瓶里的东西放下,体验一下瓶里瓶外的空气,原来是相同的,在是空性!

因此,我不只要学习做白瓷盘来衬托人间事物的颜色,我更要学习做宝瓶,即使空无一物,也能在虚空中流动香气,并释放出内在的音乐。我要在人群里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有人群的爱,我要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的自由自在并保有永久的清明。

1.文章中多次提到“白瓷盘”,作者认为它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

2.文章的开头从咀嚼酢浆草写起,这与后文有什么联系?

3.林清玄曾说自己“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在本文中,作者借“宝瓶”表达了哪些开启时空、启迪人生的智慧?

4.“云在青天水在瓶”在作者笔下是怎样一种境界?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深刻的谦卑与感恩;收敛自己的美来衬托外物;具有介于精致与朴素之间的风格;具有光耀包容的态度。2.引出下文对“白瓷盘”的抒写,并与后文形成呼应,表明拥有清净、澄明的内心就会觉得世界的一切都非常美好、让人幸福。

3.①我们的本身就拥有最珍贵的东西,不必去追求外在事物;②回到清净的面貌,你就会感到世间的一切都珍贵无比;③抛弃妄想和执著,你才会拥有清净的心灵(告诉人们如何回到或拥有清净的面貌);④即使空无一物,也要让自己感受美好,并传达出美好来。

4.在人群里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有人群之爱,独处而不远离世界;自由自在,追求一种精神超越;保有永久的清明,用简单的心面对世界,感悟生活之珍贵。

独乐与独醒

林清玄

人生的朋友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一种是在欢乐的时候不会想到我们,只在痛苦无助的时候才来找我们分担,这样的朋友往往也最不能分担别人的痛苦,只愿别人都带给欢乐。他把痛苦都倾泻给别人,自己却很快的忘掉。

一种是他只在快乐的时候才找朋友,却把痛苦独自埋藏在内心,这样的朋友通常能善解别人的痛苦,当我们丢掉痛苦时,他却接住它。

一种是不管在什么时刻什么心情都需要别人共享,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独悲哀不如众悲哀,恋爱时急着向全世界的朋友宣告,失恋的时候也要立即告诸亲友。他永远有同行者,但他也很好奇好事,总希望朋友像他一样,把一切最私密的事对他倾诉。

还有一种朋友,他不会特别与人亲近,他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独自快乐、独自清醒,他胸怀广大、思虑细腻,口示优越,带着一些无法测知的神秘,他们做朋友最大的益处是善天聆听,像大海一样可以容受别人欢乐或苦痛的泻注,但自己不动不摇,由于他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对别人的快乐鼓励,对苦痛促出援手。

用水来做比喻,第一种是河流型,他们把一切自己制造的垃圾都流向大海;第二种是池塘型,他们善于收藏别人和自己的苦痛;第三种是波浪型,他们总是一波一波找上岸来,永远没有静止的时候;第四种是大海型,他们接纳百川,但不失自我。

当然,把朋友做这样的划分清不是绝对的,因为朋友有千百种面目,这只是大致的类型罢了。

我们到底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或者说。我们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的朋友?

卡莱尔。纪伯伦在《友谊》里有这样的两段对话:“你的朋友是来回应你的需要的,他是你的田园,你以爱心播种,以感恩的心收成,他是你的餐桌和壁灯,因为你饥饿时去找他,又为求安宁寻他。”“把你最好的给你的朋友,如果他一定要知道你的低潮,也让他知道你的高潮吧!如果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才找你的朋友,又有什么意思呢?找他共享生命吧!因为他满足你的需要,而不是填满你的空虚,让友谊的甜蜜中有欢笑和分享吧!因为心灵在琐事的露珠中,找到了它的清晨而变得清爽”。

在农业社会时代,友谊是单纯的,因为其中比较少有利害关系;在少年时代,友谊也是纯粹的,因为多的是心灵与精神的联系,很少有欲望的纠葛;工业社会的中年人,友谊常成为复杂的纠缠,朋友一词也浮滥了,我们很难和一个人在海岸散步,互相倾听心灵;难得和一个人在茶屋里,谈一些纯粹的事物了,朋友成为群体一般,要在啤酒屋里大杯灌酒;在饭店里大口吃肉一起吆喝;甚至在卡拉OK这种黑暗的地方,寻唱着浮滥的心声。

从前,我们在有友谊的地方得到心的明净、得到抚慰与关怀、得到智慧与安宁。现在有许多时候,朋友反而使我们混浊、冷漠、失落、愚痴,与不安。现代人都成为“河流型”、“池塘型”、“波浪型”的格局,要找有大海胸襟的人就很少了。

在现代社会,独乐与独醒就变得十分很重要,所谓“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就是一下午静静地坐着,也能安然;所谓“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那么,何不独自醒着呢?

只有我们能独乐独醒,我们才能成为大海型的人,在河流冲来的时候、在池塘满水的时候、在波浪推过的时候,我们都能包容,并且不损及自身的清净。纪伯伦如是说:

“你和朋友分手时,不要悲伤,因为你最爱的那些美质,他离开你时,你会觉得更明显,就好像爬山的人在平地上遥望高山,那山显得更清晰。”

林清玄说的这四种人我似乎哪一种都不属于,呵呵。自己的朋友也有许多,但在生活中大家都是各忙各的,很少能有时间再像以前一样聚在一起聊天,偶尔发个短信,连打电话的时间都很少,但这并不说明我们之间的友谊就会因此而变淡,朋友也会在你不经意间带给你温暖,记得前一段时间自己在qq上的签名变换比较频繁,有朋友发来信息问候,其实自己并没有觉得什么,而作为朋友的他们的细心和关心还是会让你有一份欣喜,一份感动,感动的是朋友从未离开,感动的是那份默默的关怀。

能有朋友可以懂你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独乐与独醒。

记忆的版图

林清玄

①一位长辈到大陆探亲回来,说到他在家乡遇到兄弟,相对地坐了半天还不敢相认,因为已经一丝一毫都认不出来了。

②在他的记忆里,哥哥弟弟都还是剃着光头,蹲在庭前玩泥巴的样子,这是他离开家乡时的影像,经过四十年还清晰一如昨日。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记忆如新,反而真实的人物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的一丝重叠之处。

③更使他惊诧的是,他住过的三合院完全不见了,家前的路不见了,甚至家后面的山铲平了,家前的海也已退到了远方。

④他说:“我哥哥指着我们站立的地方,说那是我们从前的家,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如果不是有亲人告诉我,只有我自己站在那里的话,完全认不出来那是我从童年到少年,住过十七年的地方。”

⑤这使他迷茫了,从前的记忆是真实的,眼前的现实也是真实的,但在时间空间中流过时,两者却都模糊,成为两个丝毫不相连的梦境。在此地时,回观彼处是梦,在彼地时,思及此处也是梦了。到最后,反而是记忆中的版图最真实,虽然记忆中的情景已然彻底消失了。

⑥这位长辈回来后怅惘了很久,认为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注】的缘故,才让他难以跳接起记忆中沦落的事物,其实不然,有时不必走太远,不必经过太久的时光,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怅惘。

⑦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坐在台北松江路六福客栈的咖啡厅时,总会指着咖啡厅的地板,说:“你们相不相信,这一场块是我小时候卧室的所在,我就睡在这个地方,打开窗户就是稻田,白天可以听到蝉声,夜里可以听到青蛙唱歌,这想起来就像是梦一样了。”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

⑧记忆的版图在我们的心中是真实的,它就如同照相机拍下的静照,这里有我走过的一条路,爬过的一座山;那里有我游过泳、捞过虾的河流;还有我年幼天真值得缅怀的身影。这版图一经确定,有如照相纸在定影液中定影,再也无法改变,于是,当我们越过时空,发现版图改变了,心里就仿佛受到伤害,甚至对时间空间都感到遗憾与酸楚了。

⑨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美丽无方,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⑩其实,在记忆中的事物原来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当时比现在流离、颠沛、贫困,甚至面临了逃难的骨肉离散的苦厄,但由于距离,觉得也可以承受了。现在的真实也不一定丑陋,只是改变了,而我们竟无法承担这种改变。

○11……

○12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现。记忆的版图,乃是从前的现实;现在的生活,。终将成为未来记忆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实的自我始终没有改变。

【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语出李煜词,在文中意为离乡时间久,距离远。

1.结合语境,解释第⑦段中加点词“梦”的含义。

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

2.第④段中:“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结合上下文看,“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3.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2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记忆的版图”为题?

22.联系材料,比较两位作家所表达的人生感悟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节选自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答案:

1.示例:朋友记忆中的美好生活的情形(或:朋友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2.示例:①为记忆中家乡清晰、真实的印象消失而留恋;②为现实中家乡的巨变而感到惊诧;③为记忆中的家乡与现实中的家乡毫不相干而伤感;④为找不到记忆中的家乡而感到迷茫。

3.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过洗涤、美化的记忆比作雨雾中的玫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记忆中的版图的美丽,表现人们对记忆的版图的留恋及对现实世界 的否定。(意思对即可)

4.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精巧;③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④容易引起记者的共鸣,联想到“版图”是记忆中的,或许现实与现实不同,抒写人们今不如昔的遗憾之情;⑤引发作者客观看待生活变化,并从中发现自我的人生感悟。(意思对即可 )

5.示例一:林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变化;普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林文要我们在生活的变化中看到真实的自我;普文要我们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困难,迎难而上。

示例二:林文:现实与记忆或许差别很大,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这些变化,并从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长。普文:生活中有障碍,生命才会有生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