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
学 习
目 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清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
3.感悟文中乐观、向上、高贵、不畏艰辛等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 点
难 点 重点: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难点:理解文章巧妙的构思、独特的叙述角度及形象化的议论方式。
教 法
选 择 朗读法、讨论法 课 型 新授课
课 前
准 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是否采用
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2课时 教 学
时 数 第 1课时 备课总数 第 10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揭示教学目标(见上)1分钟
二、指导学生先学(2分钟)
1.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简介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标画富有哲理或者喜欢的句子,并进行简单品析。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0(分钟)
1.激情导入。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作者的生平与作品。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神鞭》,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3.词语解释 。
无聊:无事可做,觉得没意思,或言谈行动毫无意义而使人讨厌。
生机勃勃:生命力很旺盛,充满活力的样子。
刻骨铭心:形容深刻难忘。
4.再读文章,理清脉络。本文是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 听导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产生求知欲望
勾画重点内容,启发思考后评价、补充并出示相关答案。
指名回答,互相补充相关常识,识记并理解作者简介。
自由朗读,感知深意
速度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展示幻灯片,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学法指导对学习重点予以强调。
补充、完善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巡视指导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部 (1) :开篇点题,提出问题,引人思考。
第二部分(2-16):“我”由日历而引发的种种思考。
(2-3自然段)扯下一页日历──向往明天但又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
(4-6自然段)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因为那是生命的页码。
(8-9自然段)明白日历的意义──生命忠实的记录。
(10-16自然段)不肯再去扯日历──因为想保存岁月。
第三部分(17):照应开头,点出自己喜欢日历的原因和文章的主旨。
5.本文的标题是“日历”,但文章显然不仅仅是写日历,那么文章究竟是写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明确:写时间,写生命;告诉我们时间易逝,生命易逝,要倍加珍惜。
6.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珍惜时间与生命,这是个抽象的问题,而此时我们不觉得抽象,反而是具体可感,为什么?明确:主要原因是作者把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也是本文的魅力之一。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转化为熟悉而具体的日历,十分形象。如果用几句话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时间(生命)是一本日历,扯下了一页便消失了一天。它时刻在警醒我们:时间(生命)无价,要好好珍惜。
四、检查学生的先学效果(8分钟)
借助语言训练强化认识,如果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生命,你会选择什么?写一段话来表现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
五、学生讨论,教师点拨(8分钟)
这篇文章主要不是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人生”也是平常的话题,它以什么特别之处打动读者?明确:(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巧妙的构思,从具体形象的日历入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众多富有哲理式的句子,令人深思,启人智慧,获益匪浅。)
六、布置作业(10分钟):1、根据课堂上写的几句话,在此基础上扩写成一则不少于200字的片段。2、延伸阅读朱自清的《匆匆》。 朗读2-3自然段,并归纳大意;朗读4-6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朗读8-9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朗读10-15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内组织学习,汇总学习成果。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意见,然后自由发言,在讨论中认识自我,完善思想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学后收获。
比较学习,整体感知
在积累中丰富语言,在诵读中感受。
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说得较好的同学发言。
及时小结并板书要点
归纳、点拨、总结、完善。
在拓展延伸中触动学生情感,从而加深对语意的鉴赏。
板书
设置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提出问题,引人思考。
第二部分(2-16):“我”由日历而引发的种种思考。
第三部分(17) :照应开头,点出自己喜欢日历的原因和文章的主旨。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刘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