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素材运用5:课本素材的综合运用

发布时间:2016-9-8编辑:互联网

 课本素材运用5         课本素材的综合运用

例文1:

品味历史的常识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销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慨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玄妙;感叹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愁;感伤于“细看红湿处,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婉约,顿然领悟,是他们用真心在旁观历史,当我徜徉在这历史人物的身边,我也就有了可以品味历史常识的动机。

众人皆醉我独醒,爱国忧民从来都是屈原的常识。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士,是“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者,是“与日月兮同光”的高人。在那个多风雨多谗言的时代,人们倾慕你的才华,对你的期望早已超越时代,只要你稍微闭上一只眼, 就能平步青云,而你却偏偏迷恋汨罗江水,在众人不舍的目光中郁郁沉入汨罗。是你,宁可葬身鱼腹之中,也不愿辱存于世,与世俗同流合污。汨罗清澈,汨罗明亮,汨罗江水流出一句:“举世皆浊唯我独清。”屈原,你在你的精神家园种下一朵令世人惊叹的爱国忧民的常识之花。

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情有义从来都是项羽的常识。是屹立在乌江边上的英雄,是承受了八方之窘迫的强者,是李清照所说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主角。在那个四面楚歌的战乱之时,你怀念昔日征战沙场的点点滴滴,人们铭记了你的豪情和大度,只希望你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而你却偏偏执迷不悟,总认为天将亡你;美人随你而去,即使是在此刻,你不离不弃,悲情地发出“虞姬虞姬奈若何”,长歌当哭,而依然自刎乌江,抛下江东子弟悠悠而去。在此之后,有情有义便成为你的常识,在你的身后,也盛开着这样一朵情义常识之花。

欲上青天揽明月,不阿权贵从来都是李白的常识。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好汉,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剑客,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钓客。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节,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而你却偏偏远离尘世,逃离官场,纵横于天地之间,浪迹天涯,以诗酒自适,过着属于你所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李白,当你把不阿权贵作为常识,你的精神家园便璀璨夺目,历久弥新地为世人所景仰倾慕,以至于你的追随者们养成了刚直不阿的性格。你的这种常识,造就了一代代铮铮傲骨的真汉子。

是哦,在这些精神家园的历史常识的品味之后,我们都将顿悟,如果没有舍身报国的勇气,怎么会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如果没有一颗超脱的心,怎么会有“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闲适?正因为他们在历史上播种了这些常识之花,我们的历史才芳香满园。

品味历史常识,实际上就是在建立我们的精神家园。

【点评】 本作文给人的感觉是大气厚重。屈原、项羽、李白,这三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代表性人物,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考生能从常识的视觉出发生发联想和想象,难能可贵。就文章看来,考生能用课本的诗句来装饰词句,高人一筹。文章的语言颇具文采,排比、反复、反问、呼告,交替使用。用第二人称“你”的表述,给人一种亲切感,因此受到了阅卷者的青睐。

例文2:

在自然中生活

重庆一考生

游走在生活里,我们都是跋涉不辍的旅人:前方有我们为之心仪的归宿,身后亦是一片花草葱茏的往昔。而最好的姿态莫过于任生活的零碎如风般自然而来,又让过往似云烟一样自然而散;唯有如斯,方能守得云开月明,待到春暖花开。

撑一把油纸伞,手扶被岁月无情斑驳得破碎不堪的城墙,我于青苔满径中寻找他的痕迹。直至江南的烟雨濛濛模糊了双眼,我似乎看见他自杨柳依依中款款走来,神情自若。

论诗情、才情,他足以令后人仰望;况他有忠君报国之心,又有远大的抱负,断是想破脑袋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止他成为一朝将相。

可生活并不是一汪平静得泛不起丝毫涟漪的水。它是那自然中一股奔流不息的泉,注定有那么一些浪花被遗落,或天涯,或海角。

乌台诗案,彻底粉碎了他的梦。从此不得志,自此流离。他不悲亦不恼,默然承受不公与不平。

偕夫人离去,他任这阴谋与污蔑如风般自然而来,捣碎了他的梦寐以求;又让这人生的转折似云般自然消散,甚至不留痕于诗中、词间。

还记得那一次,路遇贬官南下的黄庭坚。师徒二人相叙,在道旁面摊吃面。面条粗粝涩口,难以下咽,黄庭坚放下碗筷,不住地唉声叹气,而他却极快地朗声道:“九三郎,难道你还要细细品尝它吗?”说罢大笑而去,留下若有所思的黄庭坚。

所以,迎风于赤壁之下,我们见到的只是那一袭磊落青衫,以达观、顺世事于自然的姿态,一立千年。

最爱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泛游西湖,即使官场失意,也不忘叹出一句千古绝唱,任心中的喜悦自然流落。亦醉心于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爱妻撒手,忍不住心底的忧伤难过,悲痛之情压抑不住,硬是让其宣泄纸上,令千年后人儿也哀伤到九曲心肠最软处。一曲《水调歌头》也是摇曳的心情,不端兄长的架子,对弟弟被拖累的愧疚淋漓尽致地表达,真情自然流露。

世人独爱苏轼之词,我亦然。但更令我倾心的是他于事于情中任生活的零碎如风般自然而来,似云般自然而散的姿态。他倾其一生诠释着在自然中生活该是怎样的潇洒与豪迈,又是怎样的情真与意切。

愿自己终能成为这样的人,守得云开月明,待到春暖花开。

【点评】 本文属于典型的文化散文。考生较完整地呈现了苏轼的人生经历,通过他的生活传达着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价值观,即达观待世,自然为人,我们方能守得云开月明,待到春暖花开。文章语言精致,富有理性美。

例文3: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北京一考生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诗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地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地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的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和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点评】 这是一篇立意深刻、思想深厚、雄浑大气的佳作。文章的标题“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便是文章的立意所在,文章围绕“寂寞”精选历史文人与英雄为素材,逐层深入,从文人的个人寂寞、家国之恨写到英雄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发出“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寂寞”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文章纵横时空,大开大阖,诗句、名言、典故随手拈来,展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史功底和阅读积累。

例文4:

时间在流逝

山东一考生

春,挣脱冬的束缚,从尘泥中破土而出;夏,辞别春的含情脉脉,在枝头引吭欢歌;秋,挥别夏的盛情款款,谦逊地低下成熟的头颅;冬,默听着秋的凋零,用睿智无言为天地留白。四季,是时间的血液在流动中吐故纳新。我们,在时间的缝隙中行走,在行走中遗失,在遗失中成长。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春光在流逝呵,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瞬间又谢了春红,太匆匆,但正当人生花季的我们又何必流水落花悲叹,为落英缤纷兴愁?看那“春在溪头荠菜花”,我们踏青于阡陌上,静待花开;看那“春色满园关不住”,我们感受一片冰心如杏花般炽热剔透;看那“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我们将生机嗅满鼻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夏天激情澎湃又不失婉约俏皮,化作池荷跳雨,散作珍珠离聚;化作流云,千形万象竟还空。我们又何尝没领略夏的韵味?球场上,你争我夺,让喧哗开出花的颜色,让汗水流出阳光的味道。花儿不会褪色,阳光不会变质,我们的夏天绚烂而又静美。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色连波,江澄如练,天空明蓝,又何曾晻晻?我们读东篱把酒的娴雅,体味暗香盈袖的朦胧;我们读“却道天凉好个秋”,领会高楼远眺的旷阔。明月楼高偏独倚,秋花不惨淡,秋夜也不漫长。凉如水,人初静,思索时光的奥妙。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与雪的游戏又为沉寂内敛的冬平添一分姿色。梅逊雪白,雪输梅香。同学之间的你追我赶不也是这样的诗意横生吗?雪花般纤巧剔透的心,愿在时光中舞出最美的翩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似乎是悲叹时光流逝,人生苦短。但换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对时间流逝的赞美?流水送来落花,送去红叶,又何尝不是行走中时而有之的惊喜?只要我们不失赤子之心,沿着时光的河流溯源而上,在前行中不忘风景,将那流逝的伤感串缀成珠,才能破涕为笑,收获满满的幸福。

正如三毛所言:“人生有三道茶,第一道苦似生命,第二道甜若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时光的流逝不是悲戚的理由,四季的轮回不是伤怀的借口。心若清风,拂过春夏秋冬,亦即成长。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点评】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段总领全文,下面分写春夏秋冬。若单纯写景,难称高妙,妙在结尾部分。许多学子也引用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名言,但是作者换个角度升华语意,立见其胸襟。再引用三毛的话,使文章的立意高人一等:“时光的流逝不是悲戚的理由,四季的轮回不是伤怀的借口。心若清风,拂过春夏秋冬,亦即成长”。表达上丰富的诗句信手拈来,有文采有意蕴,时有妙句出现,这是这篇作文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这些诗句几乎全部是大家在中学阶段学习过的,所以,能把所学的诗文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巧妙地为我所用,为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是值得考生借鉴的。

例文5:

犹忆书香

甘肃一考生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的树影,隔着轻帘,若隐若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花杂衣香”,江南水乡,采莲歌女,绕过长桥,浅笑顾盼;“被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袭长袍,一树萧秋,残阳余晖,孑然一人!

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

读书当如此,在深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惟有深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

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发出点点馨香,遍染层林。他是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汨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传唱的歌者,留给后世一片震惊。如果不是深入的了解,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谁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谁又能去学习他的节操?

捧读《红楼梦》,“新仇旧恨知多少”,想起大观园,就会想起她的泪!她自命清高,其实是因为孤苦无依,将自己紧紧地掩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或许她悲,或许她倔,只肯环着一池灵动的池水,幽然飘落。她也爱,爱那粉饰的百花洲;她也伤,伤那香残的燕子楼;她也恨,恨那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她没有“好风凭借力”的气魄,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轻柔!她悲叹落寞,啼洒血痕,她只道她的命运也如落花,错过了花期。她会咏叹,如今已葬花,他人笑痴;待到他年,又会有谁将己轻葬?沁芳闸的水,总是在流,那样柔缓,那样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还泪,却经不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走了,留给大观园一个故事,留给宝玉一段伤悲,留给才子一声惊叹!

总喜欢想像“莫道故园春色好,疆场碧血艳如花”,或许伤感的背后,还有战士模糊的泪眼。

因为文化的深度,不会选择所谓的时髦;因为阵阵书香,才会选择细细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涩,回味却甘甜,因为那是跨越了时空留下的记忆。

捧着书香,看着窗外嫩绿的枝叶,在书海中,渐行渐远!

【点评】 “犹忆书香”,题目点明主旨,统领全篇;作者在佳作名篇中品读书香,流连忘返。其中,司马迁对屈原文章称赞一例,运用了假设推演法进行分析,有力地论述了作者对深阅读的理解。

例文6:

熟 悉

四川一考生

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信心铭》(僧璨大法师)

我们惊叹太白清新飘逸的诗句,那是因为他熟悉中华的经典;我们欣赏朗朗(编者注:郎郎)悠扬婉转的琴声,那是因为他熟悉黑白的键盘;我们感叹哥白尼的发现,那是因为他熟悉浩瀚的宇宙。

真正的智者不是博而不精的涉猎,那样只会庸人自扰。当心无旁骛地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在熟悉中,万物法度便清晰简单。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训诫。当百遍的“咀嚼”之后,才会熟悉文中意旨;当百遍的“消化”之后,熟悉才会让其义自现。

西方哲学家也说过“知道的越多,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熟悉会让人明白很多道理,熟悉才会让人了解万物的法度。

当司马迁熟悉中华历史,才有了《史记》的不朽;当李时珍熟悉百草千方,才有了《本草纲目》的伟大;当纪晓岚熟悉经史子集,才有了《四库全书》的浩瀚。熟悉造就了华夏的辉煌,缔造了民族的昌盛,成就了伟人的不朽。

心无旁骛地研究,才有了无人能及的熟悉,才造就了千古流传的功绩。冷僻枯燥的文字没有阻止住他钻研的脚步,孤独凄凉的大漠没有停止住他探访的脚步,冷嘲热讽的眼光没有动摇他追寻的心灵。当对西域一种即将失传的文字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时,人们毫不吝惜地把“国学大师”的称号赠予了季羡林先生。

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熟悉,他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对汗牛充栋的经典的熟悉,他不会有深刻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华夏典籍的熟悉,他不会有真知灼见的眼光;如果没有……

没有那么多如果,熟悉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而他熟悉的秘诀,就在于心无旁骛地钻研。心无异,行才正,思才深。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熟悉,一把通向成功的钥匙,一架登上成功的阶梯。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的心无异,才成就了佛祖的大彻大悟。僧璨大师对佛法的熟悉,才有了“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的劝世良言。熟悉,万法一如。

【点评】 当众多考生把熟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写作时,该文作者却跳出圈子,另辟蹊径,巧妙地把成功和熟悉结合起来,提出了“成功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的观点,新颖而不失自然。尤值一提的是作者精心选择的这几个素材,不仅充分反映出作者阅读涉猎甚广的视野,更反映了作者对这几个题材驾轻就熟的飞扬文采,读之,既觉论证有力,亦觉如饮甘露。

 

陈荣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