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作文亟待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发布时间:2016-6-18编辑:互联网

周道宝

      

提起高考材料作文,我们自然想到1990年高考作文“玫瑰花园”材料和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梯子不用横着放”材料,考生面对此类材料,一头雾水,无从下笔,最终却大都能“自选角度”,当场完篇;至于这两次考生作文到底如何评判,阅卷人也一直讳莫如深。面对社会的一片吐槽声,当年的语文高考、阅卷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不能不让人佩服,也不能不让人揪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因高考作文题而引发的不大不小的风波也就“石沉水平”了。以后会不会因高考材料作文题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呢?不好说。不管怎么说,2012年高考过去了,“新材料作文”也许会考上一段时期,为了高考能平稳、健康进行,高考材料作文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新旧材料作文有无本质区别?

什么是新材料作文?它与旧材料作文到底有何区别?有无本质区别?

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得把话题作文、旧材料作文与新材料作文放到一起比较一下。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题材,话题作文就是给出一个写作题材范围的作文。因话题作文文体不限,仅给考生写作文范围,让考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这也就有了“话题作文是个筐,青菜萝卜往里装”的讥讽,它给投机取巧的考生以可乘之机,套作、抄袭文章泛滥,问题越来越大,考了近十年的话题作文渐渐淡出高考试卷。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整个九十年代,高考作文几乎都是材料作文。例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分为大小作文,我们选大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600字。(40分)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 不多久, 其中一个小姑娘 A 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 B 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的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很显然,第一个小姑娘说话内容可分为三个角度和立意,第一,玫瑰花--美好的事物,皆优点无缺点的人;第二,玫瑰花下的刺--丑恶的事物,皆缺点的人;第三,玫瑰花园是个坏地方--要辩证地看待事物或人。

我们再看看高考新材料作文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

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这是2012年高考所有新材料作文中最遭人贬斥的也认为最难的一道作文题。那么,此材料可以有哪些角度?可确定哪些立意呢?

从“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这句话(角度)看,此梯子一直竖放的,这里便有多个立意: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工作不能忽略安全;单位管理要精细化等。

从“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句话(角度)看,工作人员明明知道梯子倒下会伤人,他不随手将梯子横放在地(举手之劳的善举),却“特意”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是漫画式的滑稽画面,遗憾的是,这样的滑稽剧在现实生活中时常上演:老人摔倒,人们只希望(喊)别人拉一把,有人落水,只希望(喊)别人去救一救,“知行”矛盾,故而,这里的立意应是,善举贵在行动!

从“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这句话(角度)看,可确定这样立意:人们对安全隐患比较麻木;人们缺乏主人翁精神。

从“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这句话(角度)看,可确定这样立意:人应该关注身边生活琐事,要勤于思考,善提建议。

从整体(角度)上看,抓住梯子安全的警示语从“注意安全”到“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一比较,我们便得知,前者是空话,套话,搞形式,故而,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立意:工作要务实,形式主义要不得,以人为本要落到实处。

通过对1990年高考作文题和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旧材料作文题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但是,时下很多人对却是这样看待新旧材料作文的:旧材料作文就是紧扣住材料整体含义(主旨)来谈的作文,作文的行文的具有八股式:“引-议-联-结”,旧材料作文的实质就是读后感。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的一种作文题样式,本质上是材料作文,表现形式上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不给出话题,要求不像老材料作文那样“过死、过窄”,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活,过宽”,新材料作文实际上是旧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交集。 

这样的分析似是而非。新旧材料作文题的区别可以从下面的表格一目了然了。

材料形式 体载要求 立意角度 拟定标题 材料体现

材料作文 单则或多则 议论文 要求相同 要求相同 未要求

新材料作文 单则或多则 文体不限 要求相同 要求相同 未要求

可见,除体裁外,新旧材料作文要求一模一样。所以,新旧材料作文并无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材料作文就是材料作文,并无“新”“旧”之分。

二、高考材料作文是考作文还是考审题?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大致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命题作文(引导语加题目)等几个阶段。2012年高考,除江苏卷外,其他省份卷都考新材料作文,所以,可以这么说,高考作文已进入新材料作文时期。但是,在以《玫瑰花园》为代表的材料作文出现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我们高考作文便进入话题作文时期,现在再考材料作文,我们必须对作文题的材料进行深刻的反思,一些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高考材料作文到底是考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还是考学生审题能力?

人们会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考学生的作文能力喽。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还是以2012年高考安徽作文题为例,一位考生写了篇《梯子的联想》,该文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立意深刻,语言晓畅,但是,很明显,该文脱离所提供材料的实质,结果仅得了36分;还有一位考生写了篇《形式主义要不得》,该文内容空泛,思路较混乱,立意一般,语言也不太通畅,但是,该文能紧扣所提供材料的实质,结果得了51分!这种情况绝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试问,这样评判考生的作文水平不是太荒唐了吗?我们高考作文到底是考学生的表达能力呢,还是考学生的审题(审材料,阅读理解材料)能力呢?

不错,审题能力是写作能力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考作文不可能避开审题这个环节,但是,我们拟定作文题目以及评判断考生作文岂能让很多写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难以跨越审题这道坎?这样做不是本末倒置吗?

所以,我们绝不可以随心所欲地拟定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拟定材料之前必须弄清楚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到底起什么作用。

三、高考作文题的材料能否随心所欲地拟定?

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到底起什么作用呢?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必须强调公平公正。就语文试卷来说,阅卷理解题主要考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作文主要考学生的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既然要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那就写作文呗。写什么?总要给孩子一个范围,一个方面,一个由头,这就有了话题,有了材料,有了题目。所以,高考作文题中的材料仅仅起了让孩子写哪方面内容的作用,此外,再没有其他什么作用了。

既如此,材料作文所供材料便有了优劣之分。什么是好材料呢?那就是能让几乎所有考生一看就懂的材料,反之,就是糟糕的材料。也就是说,命题人必须下决心让绝大多数考生能轻易读懂材料,从而引导一线教师的作文教学在思维和表达下功夫,而非在审题上过多地花时间。

这样,拟定高考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便有了以下几个原则:(1)材料主旨理解的浅显性;(2)材料主旨的唯一性;(3)材料主旨的现实性。(4)材料主旨与学生共鸣性等。只要我们命题人坚持命题所供材料的原则,把握准心,命题就会平稳。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审题上不为难孩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梳理一下高考所供材料的类型。高考材料作文所供材料不外乎以下几类:寓言故事型,生活实例型,就事论事型,漫画图表型。不管哪种类型,命题人应先确定让考生写哪方面内容的作文,可采用拟定或改动相关的材料方法,外加适当的议论抒情等提示语的办法,让考生轻易明白题意。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写一写家庭教育子女的问题,这方面材料现实性、主旨与学生共鸣性等是具备的,但是,材料主旨理解的浅显性和唯一性则不容易做到了。请看下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还乡,功成名就之后,便想在老家长沙大兴土木,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府第。但是,他总怕工匠偷工减料,亲自拄着拐杖到工地督工,这儿摸摸,那儿敲敲。有位老工匠看他如此不放心,就说:大人,放心吧。我活了这么大一把年纪,在长沙城造了不知多少府第,从来没有倒塌过,你完全可以对我们的建房质量放心。但是,我看到屋主易人却是经常的事。左宗棠听了,不觉满面羞愧,叹息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该材料就不符合主旨理解的浅显性和唯一性,是谈晚节的呢,谈信任的呢,还是谈培养、教育孩子的呢?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材料旁枝内容冲淡了材料的主旨,影响了学生对材料主旨的把握。 

如果命题人将材料这样改动一下,材料的主旨便很容易让考生把握了:

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还乡,在长沙大兴土木,想为子孙后代留下豪华府第。他亲自拄着拐杖到工地督工,这儿摸摸,那儿敲敲,对子孙府第的建造十分用心。有位老工匠看他为子孙这样用心不以为然,就说:大人,何必在意子孙的府第呢,我造过许多豪华的府第,我更见过屋主易人啊。

左宗棠听了,不觉满面羞愧,感叹道:“不留给子孙本领光留下家财又有何用呀!”

是啊,如何培养、教育孩子,到底给孩子留下什么财富,这不是值得人们深思吗?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修改材料,让其主旨更集中的办法让考生轻易读懂材料;另外,还可以增加最后一段的提示语来降低考生对材料主旨的理解的难度。

我们为什么仅仅说材料的主旨,而不谈材料理解的角度呢?这涉及下面一个问题。

四、一个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一个还是多个?

这个问题乍提出来显得很荒唐:每个省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不就一个吗?哪来多个?--是吗?你看上面举的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它包涵了有多少个角度和立意?实质上,不就是多个话题作文、多个作文题吗?

如果把形式去掉,直接把本质展现给世人,即将那么多的高考作文题呈现在某一年某个省份的高考语文试卷上,那么,势必将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定会质问:怎么能把这么严肃的高考试卷当成儿戏呢?高考的公平竞争表现在哪里呢?但是,这种荒诞滑稽的本质却被“材料作文”的形式所遮掩了,有些人竟粉饰说:材料作文好,多给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一是命题人没有弄清所供材料的作用及拟定材料的原则,随心所欲、自鸣得意地拟定材料,让所供材料的内涵丰富,主旨不够明确;二是高考材料作文“要求”中一直有“坑生害题”的“自选角度”这一项!

“自选角度”为什么会“坑生害题”呢?原因很简单,自选角度审视材料,必然导致考生多角度解读材料,必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立意,如上面所说的,你从材料的整体(角度)想到“形式主义要不得”,我从材料的侧面(角度)想到“梯子的联想”,我是严格按照“自选角度”要求去做的,你为何将“我”打入“冷宫”?命题人、阅卷人还讲不讲道理?你这不是坑害考生吗?!一个材料作文题,因为“自选角度”的要求,一下子变成多个作文题,为什么不把“自选角度”这一要求换成“整体、准确把握材料的含意”呢?所以,所供材料浅显,又要求考生整体把握其含意来写作,这样的材料和要求才不会出现问题。

五、高考作文阅卷到底该关注什么?

我们先看某地高考模拟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一天,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

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歌,晒晒太阳。”

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

于是主人打开了笼子,把画眉放回了森林。

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到了画眉鸟。

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

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我们用上面所说的所供材料标准来检验一下,可以看出,该材料是不太好的。考生的反映也是如此:故事有趣而寓意不明!

命题者提供的阅卷角度和立意有:1.内心的限制是最大的束缚;2.打破惯性思维;3.适应新环境;4.安于现状;5.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

我们暂不说以上立意好不好,客观情况是,一个材料作文题目像孙猴子一样,摇身一变,成了五道话题作文题:“谈束缚”,谈惯性思维,谈适应环境,谈安于现状,谈主客愿望与客观实际。

这样,考生的作文一下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围绕五道话题作文中的一道来写的,即所谓紧扣材料含意、审清题目的,这一类文章的得分自然不错;另一类是不属于这五道话题内容的,即所谓的偏题、走题的,这一类文章的得分便可想而知了!

分清了两大类后,材料作文的阅卷便相当快,为什么呢?因为阅卷老师眼中只有“意”没有“文”:一看标题和开头,便知该文的立意或话题是不是符合以上的“五意”之一,便知该考生是不是“五类分子”!至于文采、文章是等而次之的。

试问,高考阅卷能与这种情况有本质的不同?是阅卷老师不负责吗?不是。是考生不按照要求去作文吗?也不是。那问题出在哪儿呢?问题仍出在作文题上!如果材料作文题的拟题、批阅存在的这些重大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高考材料作文题会将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带向何方?

总之,高考材料作文存在的以上几个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引起有识之志的高度重视,尽快研究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我们的高考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健康、平稳地发展。

 

敬爱的周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