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4-4编辑:互联网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一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自主预习:

一、 请同学们背诵第1、3、6、7、8、9、11、12则,并按要求默写。

1、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2、                                 ,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                                 。

4、                                  ,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_________。 

 7、  岁寒,                                       。

8、 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翻译并分析课文,思考: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重点:①诲:           ;②女              ;③为:表       ,相当于"       "④知1:          ;知2:           ;知3:                .⑤是:                       .

翻译:                                                                                    

【探讨:第1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          。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             ,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           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            "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               ;末:指               ;(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 

翻译:                                                                                         

 

【探讨:第2、3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选文第2则,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办法。面对问题,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他的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

选文第3则: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一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角度:对待错误-------                      

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           ,而在于能否             ,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           ”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              ;②之2:                ;③食             ;④之3:                 。⑤更:                     

翻译: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                                                                                

选文第5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这里是后一种意思。“文”是动词,意思是掩饰。子夏的意思是说,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君子不犯错误,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人只要有文过饰非的念头,就是小人了。总之,正视错误是很重要的。而接下来改正错误也很重要。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          ;②而:                ;③远:                        

翻译:                                                                                     

【探讨:第7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当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省略了一个“责”字。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         ,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           ,而不能一味           别人的不是。所以,“                             ”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                                                                                

                                                                                              

【探讨:第8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莒父是鲁国的城邑,具体位置现在还不清楚。“宰”指城邑的长官。“问政”就是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无”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欲速”是指                。“见小利”是指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                        。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角度:从政方面 --------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                   ,否则就无法达到            ;不要           ,否则就            。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                          ,否则,“欲速则不达”。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             ;②何以行:                                      .

翻译:                                                                           

选文第9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是一个               。大车是古代用牛力的车,小车是古代用马力的车。两种车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大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輗,小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軏。如果大车、小车没有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关键,就没法套上牲口来拉着车子行驶了。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如果没有輗、小车如果没有軏,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10)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                    ;②于斯:于,    ;斯:            .③何先:                                             

翻译:                                                                                

【探讨:第9、10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为人治国---------                                         

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                ,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翻译: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                                                                                    

【探讨:第11、12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角度:为人处事-------                                                                       

启发:人应松柏一样,要有                     且要经受得起各种               ,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              ,奔流不息、            。借此劝戒后人要               ,用             的时间投入到               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                                       2、 处世-------                           

3、从政-----切记“           ”                       4、 治国处事-----“                   ”

5、 为人处事-------                        

二、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          出:          

盟可负邪    负: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从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刘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