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并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点拨、讨论、分析讲解,鉴赏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诗歌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不少名家,诗歌写作的体裁也得到不断拓展,由此产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派别,比如:
1、浪漫派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2、现实派,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代表诗人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
3、山水田园诗派,体裁多为青山绿水,自然风光,风格多为恬静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山居秋瞑》、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4、边塞诗派,体裁多为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戍守边疆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代表人物有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使至塞上》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古诗,请同学打开课本《诗四首》,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些古代名作。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写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曾经做过几任小官,41岁辞官而归,从此居住在农村,参加田间劳动,63岁去世,这首诗是在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你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干什么,用了多少时间?
(锄草,从“晨兴”“带月”可以看出他干了一天。)
小结:诗的前四句写了给豆锄草一事,交代了种豆的地点,“南山”指庐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土里的营养都吸收走了,豆苗长不起来,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作者一大早就去锄草,“兴”,起的意思,“晨兴”就是早早起来;“理”清理,清除, “荒”,杂草,“秽”田间的杂草,第五句说自己归家之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的意思。
3、第五句中“道”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开头不说,在这里才说它狭而草木深?
(诗人的归途)(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湿)
4、作者为什么要写夕露沾衣呢?
(借夕露沾衣突出诗人整日劳作的艰辛,烘托出诗人坚定的归田愿望)
小结: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身归隐的愿望,尽管劳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归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现了他的意愿,生动的表现了诗人自然朴素的风格。
(二)探究学习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
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