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

发布时间:2016-11-5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一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二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三  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一)、、、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

 2.文言句式

判断句式     非我也,岁也 。  〖也〗,表判断

介词结构后置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多于邻国〗,比邻国多, 〖于〗,介词,相当于“比”

    树之以桑

  〖以桑〗,作动词〖树〗的补语,〖于〗,介词,相当于“用”“拿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于〗,介词,“同”“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3.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6)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二)、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设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揭示原因:本质一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孟子主张: 行王道--措施、态度、结果 (对比)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苏小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