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活跃起来,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提的最多、最响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呢?在这里谈谈一些看法: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务之。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越好。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时效性。否则,教师有再好的策划到头来仍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
二、探索实施办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育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
<二>、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高中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成年人”,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比如: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作文课进行提问:“你们感觉语文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作文”,这时老师用希望激励学生,“你们信不信,在今天这堂课之后,人人都能写出较前好的作文,你们愿不愿试一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希望。
不仅如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对待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多用“你真棒”“你真行”“你的悟性还可以更高”等表扬性语言。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告诉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会有新的想法”等激励性语言。而且,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的去克服它、战胜它。
<三>、 激趣
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告诉教育者,应该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因此,在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这一点。比如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就让学生先自行读词,然后手绘出一幅简笔的“别离图”,然后再让同学们将作品中提到的意象组合成意境作进一步领会词意。从而达到让学生内心有所启发,灵魂有所震撼,情操得以净化的目的。
由于教学理论与经验所限,以上这些浅陋的见解敬请大家指正。
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