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8-3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3、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词牌《虞美人》来历: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发出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

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二、介绍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诵读吟唱

指导诵读,把握好词的感情基调:凄凉悲婉。齐读,自由读,交流读,一人读,一人评

四、预习思考: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文中还有那些信息体现愁的?

A、“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B、“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  

C、“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D、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五、作品赏析:

1、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创设了哪几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意象: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画境:春花秋月图 --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一个诘问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

3、“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方面: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解说: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4、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5、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解说: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雕栏玉砌”指什么?“只是朱颜改”改变的只是朱颜吗?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请从词中寻找具体的事物。

明确:“雕栏玉砌”指南唐的宫殿。

改变的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没有改变的上: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7、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设问、比喻,春江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这两句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语,极其简淡天然,然而气象不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的是一种郁结已久的愁绪,用向东奔流的一江春水来作比喻,就具有了一种奔放恣肆的气势,愁绪是沉着的情感,而作为喻体的春水又是飞动的。这两句词风神秀丽,是李煜在繁华落尽之后展现出来的一派天真。

7、全词的“诗眼”是哪个字?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明确:诗眼:愁: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六、拓展:搜集写愁思的名句: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愁的无绪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愁的重量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刘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