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2-7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学习这首诗,首先,应该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节奏,借助文下注释,结合具体语境,了解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

学习过程:

阁  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一、作品简介

 “阁夜”,即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                            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            。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二、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读后初步体会《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             )

三、鉴赏: 

1、赏析首联:“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岁暮”,交代                          ,有                  之感 ,稍稍流露出      的心境。

“天涯”,称所在地夔州,有                         的凄寒之感,“宵”这里指           , 暗示诗人           ,可见       之重,为下文写                            声作       。  

2、赏析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借    觉写出了                       气氛,音调        ;下句借    觉写出了                       , 音调      。一份                          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赏析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      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                        ;

“夷歌”,显示了            。 上下句形成      ,有人忧有人愁。 

4、赏析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用典:①卧龙:指         。《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②跃马:指        。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         之意。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将                            巧妙地          ,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              ,化为         ,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                   ,表达了诗人                                         。

四、总结:

本诗围绕“阁夜”,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中独对长夜之                ,表达诗人             

的情怀。(诗旨)。

从寒宵雪霁写到             ,从             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              ,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从国家历史写到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万端感慨:既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