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发布时间:2017-11-22编辑:互联网

 《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散文入选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其他两篇分别是《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的同时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情。游褒禅山记就是在写景记游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因此游的不畅而产生的感慨。作为文言散文,又安排在兰亭集序和赤壁赋后来学习,学生会对这篇文章理解的更好的。

   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所任课的班级是普通高中的理科快班学生,这些学生对文科不重视,在以前的学习中文言文的基础掌握的不很好,但这也说明提高的空间就大。

针对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教学程序如下:

一、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课文,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内容,注意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通过理解课文把握文中作者“尽吾志”及“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本文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伏笔照应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以后的实践中。

4、通过本文的学习要培养自己立志行事的好习惯。

 二、说学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好最重要的方法。“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语句的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2、圈点归纳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圈点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文言句式及自己的疑难处,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归纳。从这个角度看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抓住学习的重点。

3、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精不在多。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文言知识。

  三、说教法

       1、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抓住重点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排除学习障碍。

        2、归纳法。对学生总结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时帮着归纳总结,使文言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运用。这一点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教学思路是范读、诵读、圈点重点、分析归纳和强化练习。安排课时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范读、诵读、圈点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第二课时完成诵读、分析内容和写作手法、总结巩固练习。

       (二)、第一课时设计

          1 导入与解题  由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听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导入。这是作者由登山有所感而写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一次游山之后的感慨之词。

             学生自读注释,了解王安石。

         2、整体把握  

            (1)学生读注释,熟悉课文,圈点疑难字词。以便于突出学习重点。

            (2)范读课文  学生可以纠正易错,疑难字,体会情感表达。

            (3)自由朗读   同时圈点出重点有疑问的句子

            (4)对照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师生合作找出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老师归纳板书。舍、文、胜、道、其。布置背诵。

         总结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  代词

(1)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那  那些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例:“吾其还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状语后置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等多个

       (三)第二课时设计

           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已经能够了解,上课之后检查背诵。之后提出问题。学生合作讨论回答,教者点拨。

 1、本文的重点段落是哪段?为什么?(学生很快会找出来,因为在讲前面两篇课文的时候已经见到过这种写作形式。)第三段,第四段 。 具体说说层次 

   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五层:

     (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

     (3)说明“力”的重要。

     (4)说明“物”的重要。

     (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这里充分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得出结论:尽志无悔。

  第四段 观点 深思慎取 。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照应前文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本文中的这两段落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议论。我们经常说,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哪这部分是哪些段落的深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便于引导学生回读前面的内容)学生会很快找到的记叙的部分的一、二段。

3、记叙的部分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游褒禅山的经历。由山-院-洞-碑,这其中重点强调的是游洞,游洞中又详写后洞 得出 险以远至者少观点。

4、记叙和议论的部分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过渡句“于是余有叹焉”, 也就是说前文的内容为后文打下伏笔,与后文形成照应。

这时候,我适时归纳板书。至于最后一段,在初中时学过《小石潭记》的格式同它一样,学生自己就掌握了。

游褒禅山记

院   前洞     夷以近,游者众  略写                 伏笔

记叙   洞    后洞    险以远,至者少  详细    悔

志                                  尽志无悔

       议论    力                                                  

古书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         深思慎取     照应

 

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这篇游记散文的写法,因事说理,这种手法在前面两篇文章中有应用。(因情论理)启发学生,这种手法可以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应用。

5巩固练习:

一、解释下面的字词:

卒:1、卒葬之。(     )     2、卒相与欢。(      )        

                   3、夫以疲敝之卒。(      )

文:1、其文漫灭。(    )  2、独其为文犹可识(      )   

道:1、有碑仆道。(    )  2、何可胜道也哉!(      )      

                   3、传道授业。(     )4、策之不以其道。(    )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并解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效果总结:

根据以上设想,上了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所设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难点,但在确定主旨时,很多学生犹豫了,不敢说。经过提示才完成,这点应该反思,下次会做的更好。

 

张丽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