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生》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10-8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能理解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庄子的尊生思想。

2、 过程与方法:本课时着重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庄子的尊生思想。

3、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生命获得应有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庄子的尊生思想。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前段时间在网上搞得沸沸扬扬的“虐猫事件”,相信很多同学都知道了,网上有很多评论,都是指责那位女郎的,我想听听我们同学的见解。

学生1:她没有如花的美貌,却有蛇蝎心肠。 

学生2:这个女人太残忍了,连猫都不放过。

学生3: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广告,教育大家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难道她不知道猫也是有生命的吗?

学生4: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即使它只是一只猫。

教师:对,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都应该尊重生命。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人提出了要尊重生命,他,就是庄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尊生》,看看他又是怎样尊重生命的。(板书课题:《尊生》庄子)2

二、朗读全文。5

知识探疑:(小组讨论解决)

(一)以1+2=3

1、 尧以天下让许由。(把,表动作的对象)

2、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因为,表原因)

3、故天下大器也,不以易生。(用,表凭借)

4、事之以皮帛而不受。(用,表凭借)

5、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所以,……的原因,表原因)

6、以为舟则沈。(以为,把……作成……)

7、吾何以天下为哉?(何以……为 为什么要……呢?)

(二)句式1+3=4

1、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判断句)

2、不以易生。(省略句 ,不以之易生)

3、事之以犬马而不受。(状语后置句)

4、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被动句)

5、以为舟则沈。(省略句,以之为舟)

三、课文内容探讨:

(一)朗读第一则

思考:

1、教师:第一则选文讲了什么人什么事?

学生5:〈1〉尧舜让天下给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

〈2〉太王亶父在被狄人攻打的时候,为了百姓的生命,他放弃了自己的土地。

2、课文从哪里体现出来? 

学生6:〈1〉“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天下是最重要的东西,,但是许由、子州之父一类的人却不会因为它而伤害自己的生命,那么别的东西就更不用提了。二、只有那些不把天下当回事儿、忘怀天下的人,如子州之父等珍重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还有课文中“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这句话也说明了这个意思。

学生7:这个同学答得不够完整,课文还从“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和 “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的句子体现出要尊重别人的生命。 其实在这里庄子告诉了我们好东西若使用不当,也会对性命不利。在这里庄子张扬尊生的理念,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其实他是批判当时做高官有尊贵爵位的人都严重违背了尊生的原则,说他们见了利益就忘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实在是荒谬到了极点。同时说明了大王是一个不会为了自身利益伤害他人性命的人。

3、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有同学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选文第一则中,尧舜让天下给子州支父、子州支伯,他们的回答有相似之处,庄子在此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8:运用了反复的艺术手法,强调申明生命的重要性这一主旨。

4、教师:那么在本则选文中,除了反复的艺术手法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艺术手法?

学生9:有,还运用了反衬,在此庄子以尧舜的圣明反衬出子州支父等人的人生境界更高。推倒世人把天下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

5、教师:你们回答得太好了。现在谁来总结一下这一则选文的主旨?

学生10:天下诚可贵,生命价更高!文中借子州支父不接受天下以及太王放弃自己的土地的寓言,让生命跟天下作比,确立生命的最高价值。

学生11: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懂得珍惜别人的生命。只有不把天下看得是最重要的人,才不会为了得到天下而牺牲他人的生命。

板书:尊重生命(自己、别人)

(二)朗读第二则

教师:很好,请大家阅读第二则。

教师:读得很好。请大家思考:

1、匠石作为木匠他关注的是什么呢?而栎社树作为树关注的又是什么呢?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12:从文中 “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满,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这句话的意思是“算了吧,不要再说这件事了!那是棵不成材的树,拿它做船这船就会沉没,拿它做棺材这棺材就会很快腐烂,拿它做器具这器具就会很快坏掉,拿它做门这门就会满满然流出污浊的液体,拿它做屋柱这柱子就会很快被虫子蛀坏。这是不能当材料的树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能够像这样长寿。”所以可以看出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如何利用树),从栎社树托梦给匠人的情节可以看出栎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如何顺随自然终其天年)。

2、(教师)栎社树的话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13: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应当用“有利”和“无利”来衡量,而应当平等相待,不相互利用,才能使双方生命与尊严得到尊重与保存。

3、(教师)回答得很到位。那么这一则选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学生14:将匠石与弟子的对话,和匠石与栎社树的对话相比较,阐明不要使自己沦落为某种工具,也不要以别人为工具,所以追求无用才能持守人的尊严与生命(不相物)。

(板书:生命不要沦为工具) 

4、(教师)这则选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阐明这一主旨的?

学生15:通过寓言,运用拟人的手法来阐明主旨。栎社树托梦,树看不起人等这样写形象生动,奇诡引人。

教师总结全文:选文一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申明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任何东西都不能也不应该损害和拖累生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表明了生命的独立性,生命不能成为某种工具。在整篇文章中庄子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板书:庄子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四、拓展延伸:

1、讨论一:(教师:讲到此,我想大家一定会发出与我一样的疑问--)庄子为什么那么重视保全生命?(学生各抒己见,提示:根据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来说。)5分钟

学生16:庄子生活的战国年代,连年征战,杀伐不断。《庄子》一书中,生动了记下了苦难中生活着的人们,“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望也”(《庄子在宥》)。与庄子大约同时代的孟子,同样有关于社会苦难的记载,“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孟子梁惠王上》);“民之憔悴于暴政,未有盛有此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学生17:我同意他的看法,庄子生活在一个道义被武力替代的时代,一个崇尚力的时代。以周礼为根本的道义在春秋时期便开始崩坏,战国中晚期诸侯倾轧,臣子弑君现象层出不穷,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国运不再昌盛。“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容易对政治产生憎恶感,对人生变化无常产生绝望感。面对这样的社会,庄子愤怒了。当政治暴力发展到可以随意地摧残人的生命的时候,个人的抗争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个人就形同草芥。这时,人就会固守自己的内心,求得一片宁静,与世无争,放浪形骸之外。

学生18:为了追寻本质自我,庄子认为生命才是第一位的。名利可以不要,王位可以不要,但生命不能不要。许由、子州支伯、善卷不愿意接受禅让,态度坚决,要么推辞,要么逃到深山。天下在世俗人眼中,是何等的荣光,可他们却像遇到瘟神一样唯恐避之不及。大王亶父在大敌当前准备弃城而走,是因为他认为“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不忍心看着百姓跟着自己而惨遭野蛮的狄人杀害。大王亶父看到了做王的坏处,经过反复思考,权衡利弊,最终决定不作王的选择。名利的占有,王位的获得,可以算得上世俗人的幸福,世俗人的快乐,他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命的全部。

学生19:为了追寻本质自我,庄子认为超脱名利疆场,追求无材就是大用之境。经常圄于名利、权势、毁誉,人就会利令智昏,心为形役。栎社树正是不去追求能否做船、做棺材、做器具、做门户、做柱子等名利,才能“其大蔽数千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栎社树甘做一株不被匠石所看重的散木,不追求所谓的世俗的价值,不求“闻达于诸侯”,甘心做“一条油油的水草,在水底招摇”。

教师:看来大家的历史也学得不错,分析得头头是道,而且大家又能遵循我们语文欣赏与写作中的“知人论世”法来讨论和回答这一问题,很好!

2、(幻灯片展示)讨论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与庄子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尽相同,你觉得哪一种更有价值?3+4=7分钟

学生20:我觉得庄子对待生命的态度更有价值。在我的眼里,庄子的哲学,说到底是失败的哲学,没有成功的哲学。孔孟的有所为、舍我其谁,是鼓动人走向成功的--这个成功正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进阶标准。但是,人生不可能绝对成功,因为追求无止境,因为成功没标准;相反,人生却是真的充满了失败的定数,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某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失败的;即使一个常胜将军,他在生命终结之时,仍有失败感。那是一种逃不脱的人生宿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实是一种悲壮,是一种与命运争斗的英雄末路。更何况,以庄子的眼光,所谓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寒暄应酬,甚至想兼济天下,都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可悲呢!

学生21:所以我们认为好在我们有庄子。庄子就是那个在你失败后安慰你,帮你找到自己的智者。如果说在人生路上,孔孟在你青年时代引你走到人生的入口,庄子则一定冷眼冷笑而又热心地在人生的末路等着你。他不是悲天悯人,而是带着一种果不其然的笑挽起你的手说,走吧,试试我的办法。于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他得到了你的心。

学生22:我反对以上几个同学的看法,如果我们都是这样的心态,那么我们是不是过于懦弱呢?俗话说:“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文天祥的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孔子也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可是庄子呢?他却在宣扬“尊生”,宣扬在乱世之中苟且偷生。大丈夫应该以天下为己任,现在天下大乱,战火纷飞,黎民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岂能置天下于不顾?

学生23:这两个阶段的人生是我们所必经的,缺少任一阶段都不是完美的人生。有孔孟,所以我们不消极于人世;有庄子,所以我们不沉溺于人生必有的失败。庄子的存在,对生活于乱世而又觉悟的人是一种安慰,对任何一位必经人生而又觉悟人生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安慰呢!有庄子而没有孔孟,人生太虚浮;有孔孟而没有庄子,则人生太滞重。 

因此我们不要拒绝任何一位。 

学生24:失败对人最负面的影响是对自我的轻视,妄自菲薄,自轻自贱,甚至引起对身体的自残。在这一点上,庄子又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告诉你,要“重视生命”,为重视生命而不看重荣华富贵,当荣华富贵不因我们对它的重视而降临时,对生命的重视则成了我们人生的第一要务。 

学生25:生命的价值这种判读永远不同,有人的价值观更多地看重社会上的名垂青史,看重在社会坐标系上的建功立业,是个人生命付出代价也要去建立一种社会功勋,也有人更多看重的是自己内心的完善、安顿和自己道德上的成全。如果是前者,他可能在社会上在人生中不甘就多一点,而后者淡泊就多一点。其实这就是儒与道在作用于我们内心时候,在我们拥有的相同的光阴中,呈现的是对生命的不同态度。

比如屈原用死来体现他生命的价值,他为什么选择如此激烈的一种方式呢?是因为他站在战国乱世之中,他作为楚王的同姓,这样一个士大夫,当楚国被攻破颖都的时候,当秦将白起把颖都屠城的时候,他尽管一个人流落在外,尽管还有很多国家要收留他,尽管他知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是他知道,他的宗庙和他的国家都已经万劫不复了,他的生命最好的终结就是随着一切而去。所以其实屈原之死,即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用郭沫若先生的话说,他是在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不能实现理想的现实之中,被撕碎的。这样的一个人生,他是我们既空前也几乎绝后采取的一种惨烈而决绝的方式处理生命的人。

学生26:但是有更多的人在内心采用了道家的方式,也就是说看到了比生死名节更重要的事情。

比如说司马迁,我们看司马迁的生命。司马迁在他的《报仁安书》里面,给他的好朋友仁少卿写的信里,他回顾了自己下狱、受刑整个这个过程,他说自己非常冤枉,自己这样一种被诬陷,以莫须有的这种罪名被诬陷,然后满朝文武没有人去救他,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可以选择死亡,但是为什么要活下来呢?因为他觉得有一件更大的事,就是他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的《史记》鸿篇巨制在他手中,他会想到从他的父亲司马谈把这样一个史官的大业托付给他的时候,告诉他周公之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之后五百年之后至于今,没有人能够昭明世,来把这样一个时代记录下来,传承青史,把哲学、文学打通,这样的一种义理薪火相传,传承下去的人,说现在该有这样的人了,所以司马迁说,他面对历史托付下来五百年一人的使命,他自己的态度是,小子何敢让焉?天降大任于斯人,有这么大的事情,那么宁可受辱也绝不轻生,这就是司马迁的态度。其实这样的态度,跟庄子给我们的这样生命写照,可以形成一个映衬,我们简单地来看庄子的生死观感,你会觉得他很消极,因为在《齐物论》里面,在《人间世》里面,我们看到更多的故事,是说天地之间,没有什么绝对的永恒,人忽而为人,忽而为鼠肝,忽而为虫臂,忽而就为很小很小的东西了,那么不是人生太落寞了吗?我们不是太缈小了吗?但是换一句话说,生命在它自己现有的形态上,怎么样是它最大的价值呢?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很清楚,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决不找死。

教师:我的生命崇尚多元化,我书中有一句话,“我们不能决定生命长度的时候,就去决定生命的宽度”。一个崇尚多元化的人就不会对什么事特别较真,也不会对什么事情反应特别激烈,我不会用这一种去否定那一种,在我的眼中没有绝对真理,只有一种融通之后自己的价值判断。

四、教师总结: 

五、作业:1、对现实生活中,因为受到挫折,或者感受到压力,就选择了轻生的人,你如何看待?

2、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想对庄子说,从自己的角度说出我心目中的庄子。 

3、搜集古、现代有关“尊生”这一主题的诗文,写在积累本上。

六、板书设计:

尊 生

庄 子

尊重生命(自己、别人)。

不要让生命沦为工具。

第二题: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疏通课文内容并进行重点字词及句式的归纳。学生基本能读懂课文。在这基础上,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我觉得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特点:

1、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了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先归纳重点的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并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掌握重点的文言词语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言知识,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探讨庄子的尊生思想。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生命获得应有的价值。

2、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对文言知识的教学,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如开头导入时,引用网上热门的话题“虐猫事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在课后的作业1,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受到挫折,或者感受到压力,就选择轻生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今天的社会,由于生活、学习等各种压力大,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差,遇到一点问题就觉得世界都变色,无法面对,于是就选择轻生。这是社会问题,也是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现象,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3、在教学方法上,运用朗读、分析归纳、提问、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等方法。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之一就是多读,让学生获得语感,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或者阅读贯穿始终。而在教学时,我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并自己疏通课文内容。在疏通内容的过程中,把自己碰到的问题记下来,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就在第二节课时提出来,让大家帮助解决。当学生无法解决时,我才进行点拔、讲解。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整节课,提问比较有针对性,不问些可有可无的问题,也不会问一些简单得让学生只答是否的问题。提问时,注意启发学生,不会为赶时间而走过场,自己包办代替,自问自答。如在拓展延伸时,提问学生:庄子为什么那么重视保全生命?教师只作提示:根据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来说。让学生知道思考和答题的方向,也避免了学生答得漫无边际。又如第二个问题: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与庄子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尽相同,你觉得哪一种更有价值?因为学生之前学过孟子的文章,基本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所以学生基本都能回答,教师只要启发提示一下就行了。另外,在讨论完每个问题,教师都会作简单的归纳,起到点睛的作用。

4、在教学的组织上,做到师生、生生互动,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和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在学生掌握了本文的文言知识,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拓展延伸到联系社会的现象进行分析。对于课文重点虚词“以”的用法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解决,教师只简单点了一下。而对拓展延伸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同桌之间、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气氛活跃,他们能运用知识所学的其他科的知识如历史等,进行分析解答,有的同学甚至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如引用司马迁、屈原的事迹来论证,见解很有创意,很独到。

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仍有不足之处:如对现代教育工具的运用,就不够好,因为当时教室没有平台,只用了几张幻灯片,如果能够用平台,就可以展示更多的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问题。如开头的“虐猫事件”可以用视频就更形象,而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也可以用视频的形式加以介绍。另外,拓展延伸部分,我觉得时间长了点。

 

杨韫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