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12-9编辑:互联网

 第十八课   杨修之死

☆课文导读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鸡肋(lèi)  沉吟(yín)    屯兵(tún)  禀请(bǐnɡ)     庖官(páo)  

夏侯惇(dūn)  主簿(bù)   褒贬(bāo biǎn)    簏(lù)  伺(sì)  

谮害(zèn)    曹丕(pī)   邺城(yè)   讫(qì)    麾军(huī)  

高阜(fù)  绰刀(chāo)    辕门(yuán)  佯怒(yánɡ)  阜(fù)

二、词语释义

禀请:禀告请示。

辕门:旧时称军营的门。

佯怒:假装发怒。

不日:不久。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不置褒贬:不评价好坏。

终夜不息:一整夜都不停止。

谮害:诬陷,中伤。

绰刀:取刀,拿刀。

高阜:高高的土山。

三、语句解读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起笔不凡,写出了曹操的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同时也为下文的“曹操心乱,不能稳睡”,及次日的进军遭挫埋下伏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用“原来”一词领起,将文章宕开一笔,总起下文的内容,是插叙部分的总说句。“数犯”一词暗示下文将列举杨修致斩的原因。

3.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写出杨修聪明机敏,却办事不严密的特点,“径来”一词,将得意洋洋的杨修写得栩栩如生。随意与轻狂的杨修的形象跃然纸上。

4.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

夏侯惇是大将,曹操是绝对不会斩的,“欲斩”不过是做戏给众人看,掩盖因妒才而杀杨修的歹恶用心。寥寥几言,便使曹操奸诈狡猾的个性呼之欲出。

5.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故事的结尾。与杨修所言相照应,也呼应了文章开头。极有讽刺性,前后有两处“厚葬”,不过是惺惺作态,作给活人看,收买人心罢了。

四、作家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

五、背景探视

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六、文体浅谈

“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  )  食讫(    )        佯惊(    )  伺查(    )

谮害(    )  诈败(    )        麾军(    )  绰刀(    )

2.对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②欲要进兵/适庖官进鸡汤

③故先收拾行装/操问其故

④欲立植为世子/立斩之

A.①相同,②③④不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③相同,④不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适庖官进鸡汤           

⑵数犯曹操之忌           

⑶人皆不晓其意           

⑷丕如其言          

⑸植然其言           

⑹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以今夜号令

以大簏载绢入

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人皆不晓其意

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方忆杨修之言

5.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睡不踏实,于是手里提了一把钢斧,围绕着营寨,暗暗地巡逻。

B.(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曹操吃惊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贴身侍卫?”

C.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随即将杨修的尸体收回进行厚葬,并且下令回朝。

D.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丞相不是在梦中,您(被杀的人)才是在梦中呀!

6.仿照示例,写出含有加点字及意义的成语。

例:修以鸡肋之意对      对答如流

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        )        ⑵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        )

⑶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        )        ⑷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        )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杨修之死》作者________,________(时代)小说家。本文节选自《_________》, 这部小说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的斗争。

2.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认为最恰当、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B.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C.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D.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3.叙事的方式有: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本文属于哪一种? (    )

4.本课的主要意图是(    )

A.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

B.表现曹操难容贤良,滥杀无辜

C.表现曹操借除杨修以消除隐患

D.表现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5.你认为曹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叙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文中一句话说明曹植与杨修意气相投的原因和亲密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已有“杀修之心”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的三件事情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中的“借”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能从积极的角度为杨修想出一条避免杀身之祸的计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一)

不过杨修又当别论,他介入宫廷的最高层次的权力分配的斗争旋涡中去了,这才是杨修真正的杀身之祸。

他实际是那种不聪明的聪明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三子曹植,他就成为植党。曹植有才,他也有才,惺惺相惜,亲密得以至曹植一天不见他,连饭都吃不香。其实,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每当接触到实际的继承人问题时,所谓的“才”,决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这个政权,才是第一位的选择标准。“才”包括才干、才能、才智、才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来说,无才,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而有才,则必须施展,而施展,好和坏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杨修太看重“才”,曹操当然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到江山大业,大文学家曹操就得让位于大政治家曹操,他必须得把王位传给曹丕,这就是必然的选择。

当曹操征求贾诩意见时,这位谋士提醒他袁本初废长立幼的教训时,杨修的头,从那一刻起,就不在他的脖子上了。

──摘自《聪明反被聪明误》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修依附曹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

4.谈一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于碑背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彘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彘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1.这是《世说新语》中关于杨修的一则故事,文中表现了杨修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魏武”指谁?表现了他什么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应如何对待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回眸

(2007武威卷)8.下面的对联分别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哪部章回体小说?请分别写在括号里。(4分)

⑴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__________________》)

⑵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__________________》)

⑶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__________________》)

⑷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三国演义》⑵《西游记》⑶《红楼梦》⑷《水浒传》

☆写作小练笔

用现代汉语改写文中的一件事,要发挥想像,运用过去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

☆作文素材

时下,经典作品稍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被“大话”,《三国》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了“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

(摘自《新京报》)

18 杨修之死

一、1.páo  qì  yánɡ  sì  zèn  zhà  huīchāo  2.D(①中的第一个“号令”是指军队中的命令,第二个是指处刑后示众。②中的第一个“进”是指军队向前移动,第二个是指从外面到里面。③中的第一个“故”是“因此”的意思,第二个是“原因”的意思。④中的第一个“立”是指确定继承地位,第二个是指马上。)  3.⑴恰逢;⑵屡次;⑶明白;⑷按照;⑸认为……是对的;⑹只要;立即。4.A(代词,都指代杨修。B项:凭借/用。C项:其中的/他的。D项:正/才。)  5.B(“佯”为“吃惊”的意思。)  6.例:⑴知己知彼;⑵无缘无故;⑶恃才傲物;⑷归心似箭。二、1.罗贯中,元末明初,《三国演义》,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  2.D  3.C  4.D  5.虚伪而奸诈。三、1.杨修介入到曹植与曹丕的继承权斗争的旋涡中去了(或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2.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经夜不息。3.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4.以曹操厌恶杨修的情绪逐步升级为顺序。5.同情杨修,不满曹操的奸诈。6.略  四、(一)1.杨修之死的必然原因。2.杨修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三子曹植。3.议论4.在写诗作赋时,曹操是个大文学家;在处理国事时曹操是个大政治家。(二)1.表现了杨修见多识广,聪颖过人。2.指曹操;表现了他既能够承认自己才能不及别人,同时又非常嫉妒的意思(开放性题目)。3.对于人才,应该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给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陈丽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