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流沙河;独立使用字、词典,扫除生字词;养成积累使用词汇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独立质疑,在合作中继续发现并解决问题;联系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和练习朗读的技巧。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积极探究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设计:
1. 以学生交流有关作者、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的资料导入。
2. 听录音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本文需要把握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把握感情基调,以此正确处理诗节和诗句间的停顿,准确传达诗的意蕴和语言特色。)
3. 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要内容:(序号代表小节数)
--根据各节大意,探究全诗脉络。(可以这样串:理想是前进的方向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②,正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③。但实现理想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④,但这些挫折和失败也磨炼着你的意志,提升着你的人格,使你成长为乐观向上的人⑤,淡泊利⑥与名⑦的人。所以,拥有理想,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⑧。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⑨,但是一旦拥有你就要珍惜⑩,一旦实现你更要奋进⑾。树立理想吧,现在正是实现理想的好时光⑿!)
4.合作探究:(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地边读边悟;合作并倾听其他同学发言。可以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诗句,谈谈你对理想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实例印证自己的感觉,从而体会诗情)(比如: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你同意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的这些说法吗?)
(2)在体会的基础上,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自信地读给全班同学听(老师可以适当从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确立、节奏的划分、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加以指导)。
5. 品味语言和诗味:
--这首诗意蕴丰厚,内容深刻,感情充沛,同时在形式上非常讲究,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发现(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观察到的知识点,加以点拨、概括。参考:有音韵上每节偶句押韵,全诗一韵到底;语意上多承接,多转折,多并列;修辞上多比喻,多排比,多对比,多顶针;句式上多“是字句”,多“使字句”,多短句;语言上多警句,用词很精粹等。
6. 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需要整理、积累的资料记录在作业本上;
(2)有感情、有表情朗读课文,或者背诵佳句。
(三)相关链接:
(1)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塞涅卡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理想是事业之母------叶圣陶
【教学反思】
这样一首哲理诗,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读”、“品”是极其重要的两个环节,是“悟”的大前提。其次,这首诗对明确学生的人生目标,创设远大的人生理想,产生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引导好,事半功倍。
七 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继续巩固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张晓风;积极、独立地扫除阅读上的字面障碍;积累、使用词汇。
2.过程与方法:独立质疑,在合作中继续发现并解决问题; 联系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理解课文的含义; 进一步掌握和练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体会奉献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与奉献精神;积极、大胆地跨出实践、尝试的第一步。
(二)教学设计:
1. 以学生词汇积累交流导入,师生共评。
2.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行道树》主旨。
--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文章的关键句,哲理句,它们对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有很大的作用。“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和“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3. 问题研究:
(1) 学生针对课文中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
如:“忧愁而又快乐”的含义;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痛苦”体现在哪里?“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
(3)全班共同讨论小组内的遗留问题,老师做引导:
--联系课文的上下文和生活中的例子:“忧愁、痛苦”表现为“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快乐”“深沉”表现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等等)
4.朗读体味:
(1)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师生互评。
(2)及时请学生讲述朗读时的感情与体验。
(3)请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内容、形式、表达等)
(4)出示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请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曲子,配乐朗诵。
5.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一次真好》:
(1)寻找关键句、哲理句,以把握主旨:
--“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2)探究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等等
6. 比较两篇文章(强调注意:比较是客观的,有同有异的;与喜欢是不一样的。)
--从内容上看,《行道树》赞美的是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写的是人生体验;
--从表现的哲理上说,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我们的是尝试第一次是需要勇气的,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艺术魅力上来看,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从传情效果来看,前文含蓄,后文直白;
--从语言表达上说,前文是内心独白,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叙议结合等等。
7. 布置作业:
(1) 朗读训练,在朗读体味文本;
(2) 课外阅读张晓风的散文作品。
(三)相关链接:
推荐网站:http://m.shuwu.net/swsg/zxf/zxf.htm
推荐书目:《张晓风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版
【教学反思】
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新课改的核心之一。张晓风的《行道树》蕴涵的内容积极向上,使得解读成为比较统一的一种精神活动,但阅读中,不同读者还是读出了不同的理解。
文中“堕落”确实是一个特别扎眼的词,教参中认为这只是说明行道树自身形象的跌落,那是不可取的,因为站在路旁的大树虽然有“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但它仍然威武、强壮。学生在阅读中会发现,作者或许就是想以此说明这种不被理解的“尴尬”,突出事业的“痛苦与孤独”。
因为不敢苟同于教参的分析,所以教学时我原准备回避这个词语,但学生的发现与分析还是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行道树尴尬的存在正是它高尚精神的外显。
这或许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从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符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