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季》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4-19编辑:互联网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梁衡)《夏感》、(何其芳)《秋天》、《古代诗歌》组成。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意境优美,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如诗如画等。本单元的主题是反映自然世界。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生活感悟,树立热爱自然世界的感情。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原因,学生对学习写景散文可能感到困难,尤其是文章描写的是自己陌生的景物,更会感到难以理解。对此,首先要让学生坚定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读懂;其次要让学生明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明白文学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人生的重要性。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大自然的美,体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欣赏写景散文,联想和想象十分重要。如果学生真正展开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就一定会大有收获。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而且按季节顺序来安排文章的。所以不易采用单篇教学,可以以欣赏美景为中心词,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这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因长时间阅读产生疲劳,也易于达成该单元学习目标。

二、切入点

这四篇课文从不同季节展现了自然美景,所以课文可以以欣赏美景作为主线进行设计:春-夏----秋----冬。采用朗读法和想象法、联想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情感熏陶。

三、学情分析

四季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语文课标要求,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把它抄下来。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初一年级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0人。

班级中的学生对语文课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上课时一般能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比较强,学习的基本状态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积极主动思考的意识,被动学习的惯性十分强。刘悦等四位同学的朗读水平比较好,在教学时可充分发挥他们的优长,通过他们的演示与帮助,提升全班同学的朗读水平;范婷婷等10人是写作文的高手,可利用他们指导其他学生的写作;

四、教材分析

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把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朗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秋》、《夏感》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显得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第三单元就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制定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第三单元内整合教案。

三、单元教学的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第三单元内的重组与整合,使学生体会并掌握不同季节选择典型景物表现季节特点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注重品味语言,并通过语言维度的整合,让学生能生动地描写景物。

2、.把握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3.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四、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引导学生学习用美的语言来表现景物的美。  

五、  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春天的生机与稚嫩,夏天的茁壮与炎热,秋天的丰硕与肃杀,冬天的蕴藉与冷酷,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和特性展示于人们面前,引发我们无限的联想和感慨。请同学们分别说说四季的美。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三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分别描绘了四个季节美。带着同学们去课文里对比一下,我们感知的四季的美与课文中四季的美的区别在哪里。

(二)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

  1.让学生阅读课文时,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⑴.学生分组,每一小组选择本组喜欢的课文去阅读,把本组感知的内容归纳总结。

⑵.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读过的课文进行联象,把联想到的内容与下面的图片进行匹配。

  

  

(3).通过初读请说说春、夏、秋、冬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

<<春》来看,写春季可以从以下事物来表现季节特点:花、草、雨、风等景物;

《夏感》来看,写夏季可以从下列事物来表现季节特点:蝉、草、树、色彩、人等;

《秋天》来看,可以从以下事物来表现季节特点:蟋蟀、露珠、霜、牧童与牛、丰收等景物;

《济南的冬天》来看,可以从下列事物表现季节特点:雪、阳光、水、冰、松、山等。

这样整合的好处是:引领学生读的进去(指文本),写的出来(写作)。

第二环节:朗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出喜欢的理由。

1. 结合具体的语句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文中的语言。

2. 通过精读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语言这一维度来整合。即如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表现景物特点。关键是这四篇课文当中的典型的比喻,拟人句的重组,整合。如:《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此句用了比喻。让学生体会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这样的例句有很多。《济南的冬天》中,如:小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体会赏析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体现出想象的妙处。)

 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似的”等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明喻。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②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 

  ③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④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⑵.在此基础上来品读《济南的冬天》,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仔细揣摩下面几个句子,品味拟人的写法好在哪里:

  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④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⑶.朗读《夏感》,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课文中三至五个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②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③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⑷.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⑸.有感情地朗读《秋天》,想想作者写景的次序,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②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③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2.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美景。分析下面语句,作者从哪方面进行描写?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

    ⑵.“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重点分析“响晴”的含义。

    ⑶.“轻飞慢舞的 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⑷.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第三环节: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春》中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 

《夏感》一文中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作者只是在描写这些景象吗?他还有什么内心的感觉、体验要表达?

诗《秋天》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第四环节:仿写,根据自己想象喜欢的季节,采用学过的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本单元这几篇课文都是描写景物。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抓准景物特征;进而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课文中学到修辞手法。因为这是学生初次练习写景,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标准,先求写出景物特点,再求层次清楚、形象生动,进一步要求写出感情,争取做到情景交融。

七、设计反思

整个教学由四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读概括文章的内容;第二个环节通过再次朗读获取与景物有关的信息,抓住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三个环节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把握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第四环节是仿写,根据自己想象喜欢的季节,采用学过的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提取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并指导学生模仿写作。这四个环节将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完整严密,并针对四篇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文本特点,使其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及不同的教学重点。整堂课以反复朗读为主,教给学生依据提取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的能力。

 八、   作业:仿写《春》中的排比段,有三方面作用:一是让学生知道这种语句在写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前面三篇课文的阅读体验为写作内容,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三是立足前三篇课文的内容进行仿写,帮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概括课文要点及积累优美语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春》表现季节特点:花、草、雨、风等景物;(比喻、拟人)

<<夏感》表现季节特点:蝉、草、树、色彩、人等;(比喻、拟人)

<<秋天》表现季节特点:蟋蟀、露珠、霜、牧童与牛、丰收等景物;(比喻、拟人)

《济南的冬天》表现季节特点:雪、阳光、水、冰、松、山等。(比喻、拟人)

 

李诗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