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汤达《红与黑》的于连形象浅析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 德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6-9-19编辑:互联网

 从司汤达《红与黑》的于连形象浅析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

摘要:《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他着力于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去表现时代的变化,作品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他最后决定不惜一切为了跻身上流社会,而在当代社会中各行各业也不乏这样的人物。

关键字:于连  性格 爱情 才能  价值取向

《红与黑》中出生于维立叶城雷索尔家的于连,可以说伴随着他出生的贫民木匠的儿子的身份便是他悲剧性命运的序曲,自出生到最终选择死亡,这个身份就像是一枚耻辱的烙印,深深地印在他的身上,无法除去。由于身体自小赢弱,不能像两个身强力壮、膀大腰圆的哥哥那样帮助父亲做苦力赚钱,偏生又酷爱读书,虽然生得面目清秀,聪慧异常,且内心有着不屈的性情和宏大的理想,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像拿破仑那样建立下不朽的丰功伟绩,但是他却不得不日日遭受父亲、兄长的打骂侮辱,因此蠢蠢欲动的野心无时无刻不饱受冷酷现实的煎熬。

一、复杂的性格

于连是一个性格矛盾的综合体,一生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的心路历程,从出生后就开始不幸,于连曾说:“自从在摇篮里的时候起,我的父亲就憎恨我。这是我最大的不幸。”他内心敏感细腻,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和关怀,他对自己说:“我有一颗易于打动的心,最普通的一句话,只要用诚恳的口气说出来,就能让我的声音变得温和,甚至让我流泪。有多少次那些心肠冷酷的人因为这个缺点而看不起我啊!”而这样的他,也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在这样痛苦、冷漠的家庭生活下,于连仍旧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向谢朗神甫学习很多知识,尤其是拉丁文,渴望着能一展抱负,就这样,于连长到了19岁,且最终听从了神父的建议,放弃了拿破仑那样的成功之路,转而进入了神学院学习,在那个等级森严且动荡黑暗的年代,对于贫民出身的他来说,这是他合法的也是唯一的向上爬的途径,为此他选择了放弃梦想作为代价。开始学习用伪善来保护自己,来适应社会。在于连的这一段人生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基本上还处于自身最纯真的状态,单纯、执着、热情,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还拥有着生命最初的梦想,但是同时,他自身还没有发觉这种梦想的不真实性,亦或者可以说他的梦想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幻想,他强烈渴求知识,不断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渴望着一展抱负,功成名就。虽然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中显得幼稚而单纯,但仍然让人感觉美好。

二、爱情的阶梯

于连是世界文学中借助女人向上爬的典型。德瑞那夫人结婚十几年来一直过着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于连的到来,象一股清风,使她精神为之一振,傲慢不俗、敢于反抗的于连与势利粗鲁、贪财好色的丈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于连那里她获得了自己新的生活理想。于连对自身的价值有着充分的自信,并认为有权要求自己的社会地位配得上自身的价值。这种不甘人下的思想,支配着他所有的情感和行动。但由于出身低微,要想达到目的,虚伪的手段就不能不用。对于德瑞那夫人的示爱,于连没有立刻报之以情,而是把德瑞那夫人的美丽看作他生活道路上的“第一道暗礁”,尽管他也羡慕她的姿色,却担心这座暗礁会毁了他的一生。然而渴望实现自己梦想、挤身上流社会的心理,又使他决心去征服这座“暗礁”。显然这一行动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对梦想和成功的渴望。应该说,与德瑞那夫人的这段恋情是于连“虚伪”手段的第一次展现。如果说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感情还算比较“纯洁”的话,那么与玛特尔小姐的爱情对于连“虚伪”手段的展现就更加深入。

起初,于连并不喜欢玛特尔奇特而高傲的性格,但当他想到“她却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时,就开始热烈地追求起玛特尔小姐。显然,于连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情”仍然抵不上自己向上爬的“欲望”,因为获得了玛特尔小姐的爱情,也就意味着获得了向上爬的阶梯。利益上的收获使于连与玛特尔的爱情蒙上了一层虚伪的色彩。同时,从于连在爱情的选择道路上来看,也可以看出他的矛盾性格。

三、才能的基石

于连曾经“成功”过,无论是他的工作、他的爱情,还是他差一点得到的贵族身份。他所取得的一连串“成功”所凭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其个人才能(惊人的记忆力、超人的悟性和战士般的勇气)。德瑞那市长作为上层社会的代表,对于连有着本能的轻蔑,但于连却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渊博的知识赢得了市长一家的好感;于连对市长所代表的上层社会也有本能的恐惧、憎恶和仇恨,而且一旦面临市长的轻蔑,他也会爆发出隐藏着的仇恨,与市长形成公开的对抗和冲突,并最终震慑了市长。应该说于连的学识和能力折服了市长一家,于连的傲骨战胜了盛气凌人的贵族,同时,于连还作为市长到处去炫耀的一个工具,就因为于连是他家小孩的家庭教师而不是别人家的家庭教师。于连凭借自己的才能“打了一个大胜仗”。

从于连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当下社会中我们大多数人的影子,或一面或者是多面的,不能够片面的来评判这样一个形象,他为了取得成功利用了自己的爱情,但是这多多少少是由于他的小时候的经历与性格使然、社会制度的一些弊端所造成的,不能单单把责任归咎与于连一人。现在很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面临着找工作的困境,而一些隐藏的裙带关系使得就业者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均等,怎么办,无形中有些人于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就走上了于连的路。

或许,当今一些年轻人有着粗鄙化、庸俗化的倾向,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迅速抬头。一些人出于对自己的纯粹私利的关怀,开始拒斥和嘲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有些年轻人认为只有金钱是实在的,利益是真的,欲望是可贵的,此外别无其他。他们相信庸俗,甚至喜欢庸俗,日益丧失掉了精神上的只追求,只剩下金钱、欲挈与贪婪,而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粗鄙化、低俗化的追求。一些珍贵的文化价值被弃之如敝屣。传统的优秀美德以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等价值观严重地失落。                      

但是,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上的消极性也不是绝对的,他们也存在着一个健康、进步的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复古化、庸俗化之间的矛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社会,只有奉行进步、健康的价值观,才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希望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然而,什么是健康、进步的价值观的标准,健康的、进步的价值观首先在于能够调动人的主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成为社会发展强劲的精神动力,同时,这种价值观又能引导人们具有团结、奉献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从目前大部分当代年轻人价值观的发展情况来看,一部分人渴望发财致富,但不是靠诚实劳动、自身努力,而是不择手段,靠坑蒙拐骗、巧取豪夺等非正常途径。在他们的价值信念中,财富怎么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费神、不出力就能够快速发财、致富。这是一种典型的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是极为庸俗化、低俗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国家或社会所倡导的健康、进步取向发生极大的背离。对个人而言,是不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的,这是一种狭隘的个人利己主义,试想一下,当一个人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脱离时,那么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难道他不会迷茫吗?

正如于连一样,现代社会中一些人为了取得成功,他们应该有获得成功的才能,也许刚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他们或者稍显青涩或者经验不足但是年轻就是资本,他们有干劲、活力、冲劲;如娱乐行业中活动在银幕上的明星一样他们美艳、俊朗,外貌出众,从而力图想在娱乐圈开始其镁光灯下的灿烂人生,能够走在国内影视圈闯出一片天后,然后走向国际闯进好莱坞,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但是,他们卸下镁光灯光环下照耀的繁华生活,仍然和普通人一样渴望单纯、幸福的生活,而他们是时时刻刻都在媒体的监督下生活着,是没有隐私的,所以,他们也是一样是在价值取向上是极其彷徨的,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也是充满矛盾的。认清“我”的位置,找到“我”的归宿,置身于人类进步的主流之中,引导我们的思考进入更加广阔的历史人生领域,去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最有价值,这在我们当代青年人中是急需面临的一个境遇。

于连的命运悲剧,给予了我以启示,小说中于连说过一句话:“实际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人。”也许这是对他个人奋斗过程内心双重性格挣扎矛盾的最好的概括。所以,在通往成功的彼岸是,我们很多时候无力欣赏沿途的风景,而是要时时刻刻整装待发、披荆斩棘,即使有时偏离了自己的初衷也是由于种种或偶然或必然的因素造成的,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对待。在通向自己成功的目标时,我们有过挣扎、彷徨、甚至与于连一样在成功的道路上有过妥协与反抗,但是希望在我们脑海深处引导我们前进的仍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不致于可能走向毁灭的道路。

参考文献:【1】司汤达:《红与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2】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谭鼎莎:《试论〈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文学教育》,2010

   【4】 夏玫:《论斯丹达尔的〈红与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宋秋芬:《〈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与悲剧性》《科教文汇》,2006【6】曲景美,刘伯香:《〈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再思考》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7】李德顺:《新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礼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