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种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10-13编辑:互联网

 [设计说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的词。词者,来于心,用于歌;歌者,源于声,发于情。基于这点认识,本文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张颂在《朗读美学》一文中说,朗读是一项艺术,一种创作。朗读的美主要表现在:韵律美、意境美、风格美。因而在教学过程,我致力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这几个方面的美。同时,通过朗读再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总之,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力量,进而达到滋养精神,培养品质,塑造文化人的目的。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寻找资料,从家庭、事业两个方面去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教学流程]

了解诗人,创设朗读氛围

   (一)分享收集资料的成果。

   诗人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结果被贬为地方官,这首词就是他在密州做太守时作的,当时与弟弟也有七年没有相见了。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为下步理解诗词内容作铺垫。

   (二)自读课文,想想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并找出课文的例句加以说明。

   1、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例句:“兼怀子由”,表达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远离亲人的美好祝愿。

   2、表达了政治上的失意。例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欲宇,高处不胜寒”,“高处”有暗指朝廷之意,“归去”说明诗人当时已被贬官,渴望回到朝廷大展鸿图,“不胜寒”说明诗人禁不起朝廷的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怕回去难以有自己的安身之地。

   3、表达了一种豁达的胸怀。例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亲人离别,政治失意,事业受挫,都是在所难免的,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想开了,就没有了苦闷和惆怅。

   二、 低吟浅唱,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1、指导学生处理每一句诗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反复朗读,熟读成背。

   3、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跟唱。

   三、情景再现,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指导: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再现诗句的美境,然后演读诗句。

   教师先做示范,学生再尝试。

   举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之夜,浩月当空。望着圆圆明月,苍茫夜色,诗人悲从中来,于是斟下一杯酒,缓缓端起:“明月啊明月,你为什么这个时候出来?你不知道分离人的痛苦吗?你不知道失意人的凄凉吗?”然后一饮而尽。这两句,要读出苍凉感。重音放在“几时”、“问”上。“几时”拖长音节,读出无可奈何感。“问”重音轻读,读出压抑苦闷感。分析后,教师诵读示范。

   示范后指导:

   1、联想想象时要添加环境,人物的情态、动作、语言等因素。

   2、诵读时要根据情感处理停顿、重音、语气、语调。

   3、演读格式:我选的句子是--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是这样读的--

   四、玩味诵读,感受诗歌的风格美

   1、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作品的风格。

   诗人的心路历程:迷茫苦闷→→→→顿悟豁达

   作品的风格:豪放

   2、观照自悟:你是否也有诗人那样的心路历程?当你迷茫苦闷的时候是否学会了自我化解?要求学生默默思考,自己跟自己对话。

   教师自我解剖:人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当我迷茫苦闷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苏轼的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诗,总会让人引起共鸣。因为,他道出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声。

   3、配乐诵读,感受诗歌的豪放风格。 

徐燕云

上一篇 下一篇